唐賢清 趙 姣 晏明宇
(1.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2. 那灑鎮(zhèn)人民政府,云南·廣南 663313)
“花倮”是分布在文山州廣南和西疇兩縣彝族的一個分支,他們的服飾與其他彝族不一樣,尤其是女性的服飾以花、黑為主體色調,配以五顏六色的三角形布塊渲染,因此被稱為“花倮”。彝族“花倮”自稱pu55qεn44,他們使用的布賡語屬南亞語系越語族的巴琉語支,與普通話區(qū)別較大。布賡語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漢語及周邊其他民族使用的語言,語言不通給“花倮”群眾與外界的交流帶來了諸多不便,大到外出打工、求學,小到看病、商品買賣等,都會因為語言的不通產生理解的障礙。語言的隔閡是影響他們與其他各族群眾交流、阻礙經(jīng)濟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消除這一障礙的有效途徑就是在“花倮”群眾地區(qū)進行有針對的推普工作。
1. 家庭內部傳承
家庭內部傳承是布賡語傳承最重要的方式?!盎ㄙ馈眱和辛己玫哪刚Z意識,從小就說布賡語,很多兒童在學齡前都為單語人,不會講漢語。
2. 族內傳承
“花倮”群眾族內一切事務及族人之間的交往,都使用布賡語。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校、商店等公共場所中,村務、節(jié)日、喪葬婚俗、宗教儀式等族內活動中,都使用布賡語。
3. 學校教育傳承
除了正常的課程教學外,教師對“花倮”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有針對地展開教學。例如:每周都組織學生跳“葫蘆笙舞”,教小學生盤“花倮”特有的頭飾等。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兒童接觸和了解本民族文化。
1. 群眾高度聚居
使用布賡語的群眾全部居住在那臘、新挖龍、老挖龍3個自然村寨,這種聚居方式為布賡語的傳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當?shù)厝罕娕c外來民族的通婚現(xiàn)象很少,即便是外來群眾通婚到當?shù)兀材芎芸煺莆詹假s語。
2. 較強的母語意識
“花倮”群眾認為布賡語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將不會說布賡語看做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雖然使用人口不多,但良好的母語環(huán)境和母語使用意識使布賡語有著很強的活力。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xiàn)象:他們往往采用本族語言成分改造漢語借詞。例如:“脾氣”一詞,布賡語中本沒有相應的表達,他們便用“bo?55皮膚”“so31氣體”組合創(chuàng)造出“bo?55so31脾氣”來表示,反映了布賡語較強的語言活力。
3. 文化認同感強
“花倮”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濃郁的民族文化,特別是“葫蘆笙舞”,奇異獨特,古色古香。老挖龍村有葫蘆笙舞的國家非遺傳承人。他們有很強的文化認同感,一到節(jié)日,往往換上民族服裝,載歌載舞。
4. 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模式
“花倮”群眾居住在云南省廣南縣的山區(qū),經(jīng)濟主要以農業(yè)為主。傳統(tǒng)農業(yè)封閉性特征有利于語言的保護。當?shù)厝罕娏餍兄皳Q工”的習俗,一到耕種和收獲的季節(jié),幾家?guī)讘艄餐鲛r活,互相幫助,只需豐盛的菜肴招待即可。這種勞動方式客觀上促進了村民間的交流和溝通。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農戶開始種植經(jīng)濟作物,但傳統(tǒng)的耕種方式并沒有改變,使得當?shù)氐拇迓涓窬趾腿丝谳^為穩(wěn)定,有利于布賡語的代代延續(xù)。
戴慶廈認為:“語言傳承是指要讓現(xiàn)存的語言不分使用人口多少都能夠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不讓語言斷層?!盵1]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傳承不僅要使語言一代代地傳下去,還要為民族和國家造福。根據(jù)這一需求,我們將語言傳承分為“小傳承”和“大傳承”兩種。
1. 語言的“小傳承”
即語言從上一代傳到這一代,再由這一代傳到下一代。其主要的傳承方式是家庭和民族內部間的傳承。傳承的主要對象為本族的兒童,側重于其對母語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即能掌握母語進行交際。這種傳承的目的是使語言代代相傳不出現(xiàn)斷層。
2. 語言的“大傳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背后承載的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內容。這種民族的文化不僅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還能為國家為社會造福。那么,“大傳承”實質上是一種以語言為基礎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具有四個特點。
(1) 從傳承動機看,不應僅限于保護語言的代際不斷層,還應凸顯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的功能,凸顯語言在服務國家、服務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2) 從傳承內容看,不僅要將語言本身的結構要素傳承下去,還要將與語言相關的民族歷史、文化藝術、民間技藝、口述文學等進行傳承。
(3) 從傳承對象看,不局限于本族兒童,也適用于本族其他年齡階段的群體。他們也是學習本族語言文化的重要力量。
(4) 從傳承手段看,不局限于過去代際間的口耳相傳,還應當發(fā)揮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積極因素。例如:建立母語資源庫,收集語言風貌、語言實況等材料,實現(xiàn)語料的數(shù)字化標注,語言歷史、民間口傳文化的數(shù)字歸檔等目標。既能滿足代際傳承和語言研究的需要,還能滿足語言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需求。
過去“花倮”兒童幾乎很少上學,教育程度不高,其語言傳承的主要模式是代際間的“小傳承”。現(xiàn)在,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布賡語的傳承方式也逐漸發(fā)生改變,逐漸由“小傳承”向“小傳承”與“大傳承”相結合轉變:越來越多的“花倮”兒童有能力上學。他們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學習本族的文化;一些“花倮”群眾自發(fā)學習本族的民間技藝、口述文學等。新挖龍寨的王國華老人花了6年時間跟老輩們學本族的故事、山歌等,現(xiàn)在是“花倮”群眾中說故事、唱山歌最熟練的人;一些廣南縣當?shù)氐拇髮W生主動學習布賡語,學習“花倮”的文化。他們在政府的號召下到“花倮”群眾聚居地和“花倮”班工作,為“花倮”群眾的語言文化傳承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服務;國家也通過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對布賡語語言文化資源進行存檔建庫,方便學者研究和更多的人觀摩學習。
1. 語言傳承是有針對開展布賡語使用地區(qū)推普教學的前提
推普不僅是簡單地教授普通話語音、詞匯和文字,還應當了解推普對象的語言結構特點。布賡語屬南亞語系語言,有著與普通話不一樣的特點,會對普通話學習產生影響。
語音方面,布賡語輔音較多,有成套的濁塞音和濁塞擦音。學習普通話輔音時,他們常將普通話的清塞音、塞擦音聲母讀成濁音。布賡語單元音發(fā)音舌位靠后,有成套的鼻化元音。學習普通話韻母時,常將單元音舌位往后移,鼻音韻母都讀成鼻化元音。布賡語聲調正處于分化的過程,較不穩(wěn)定。學習普通話聲調時,常出現(xiàn)隨意讀普通話聲調的現(xiàn)象。
語法方面,布賡語大多數(shù)偏正式復合詞的構成與漢語相反:中心語在前,修飾語在后。學習普通話時,常將偏正式復合詞或短語讀成正偏式,例如將“紅花”讀成“花紅”。
詞匯方面,布賡語中有大量無實在意義的次要音節(jié),它們僅起到構詞或構形的作用。讀普通話名詞時,常在名詞前加上次要音節(jié)“pu”造成錯誤。
語言傳承有助于加深對語言結構中語音、語法、詞匯等要素認識,是消除這些影響的基礎,也是有針對性地進行推普教學的關鍵,它能使推普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語言傳承是提升布賡語使用者普通話功能性習得能力的關鍵
黃行認為:“目前針對少數(shù)民族設計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教學、培訓的方案,一般還是側重于語音、字詞等表面的指標,沒有強調和突出作為第二語言的普通話功能性的習得特點?!盵2]可見,現(xiàn)階段針對少數(shù)民族的推普教學缺乏對普通話運用能力的教學。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功能性特征是語言習得的難點,這種功能性特征往往跟蘊含在語言背后的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只有真正了解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才能掌握這種語言使用族群的思維方式,才能在推普中有針對性地化解彼此因思維差異造成的溝通障礙。布賡語所承載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與普通話的文化內涵有著相通之處,但是每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又是有差異的,語言蘊藏的文化內涵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學習普通話語音和字詞等結構特征時,既應學習普通話所蘊含的文化背景,還應了解布賡語所蘊含的文化背景。語言的“大傳承”,有助于消除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拉近兩種語言思維上的距離,進而提升布賡語使用者普通話功能性習得能力。由此可見,語言傳承是消除布賡語與普通話之間思維和文化差異的重要工具,對提升布賡語使用者普通話運用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花倮”群眾在其民族發(fā)展史中形成了濃郁獨特的民族文化,其服飾、生活習俗、舞蹈等都頗具特色。尤其是“葫蘆笙”舞蹈,不僅具有“東方迪斯科”的美稱,還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都是通過語言的傳承保存下來的。但要將語言文化資源轉化為經(jīng)濟資源就必須借助普通話宣傳推廣。通過推普,加大對“花倮”群眾“葫蘆笙舞”“蕎菜節(jié)”等特色文化資源的宣傳,開發(fā)成當?shù)孛褡逦幕糜纹放频拇?,將民族文化與旅游業(yè)融合發(fā)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獨一無二的語言經(jīng)濟鏈條,對提升“花倮”群眾的收入、增強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意義??陀^上促進了“花倮”群眾更加認可普通話在脫貧致富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意識到推普結合語言傳承所帶來的“語言紅利”。
多民族國家的民族關系能直接影響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與社會和諧,語言和諧是建立良好民族關系與和諧社會的基礎。語言傳承使各民族能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語言,語言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能促使他們緊緊團結在一起,為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奠定基礎。推普有助于各民族成員跨越交流的障礙,加深彼此間的了解。民族語言和普通話和諧相處,互相尊重,各司其職,發(fā)揮各自的作用。這不僅符合人們的愿望,還能有效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及社會和諧?!盎恪比罕娋幼〉牡貐^(qū)一方面開展推普脫貧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布賡語保護和傳承,對形成平等的語言環(huán)境意義重大,進而為良好民族關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有利于把民族團結落實到“花倮”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貫穿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xiàn)民族地區(qū)社會安定和諧。
2019 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到“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3]。我們所說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既離不開推普對共同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語言傳承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
1. 推普與語言傳承教育結合是有效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語言意識的基礎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立需要培養(yǎng)共同的語言意識。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既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各民族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一方面,推廣普通話是培養(yǎng)共同語言意識最直接的方式,它能有效地消除各民族群眾交流的隔閡。推廣普通話60多年,已逐漸在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心中樹立了共同的語言意識,對提升中國各民族的凝聚力,樹立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共同的語言意識形成,也離不開各民族語言的傳承。我們面向民族地區(qū)的推普,并不是要消滅少數(shù)民族語言,而是要建立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國家通用語的和諧并存、功能互補、共同發(fā)展的語言關系。語言傳承是消除布賡語與普通話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差異的保障,也是有效地開展推普工作的保障。對構建和諧并存的語言關系以及提升少數(shù)民族群眾對國家通用語言認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推普與語言傳承教育結合能促進“花倮”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花倮”群眾的文化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本質特征。他們民間口傳文學中宣揚的天地人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人文精神、崇尚群體利益的精神、自強不息兼容并包精神的體現(xiàn);他們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忠誠、奉獻、團結、勤勞、拼搏等精神也與當前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相符。
布賡語是“花倮”群眾文化相傳的精神紐帶,也是搭建在“花倮”群眾與中華民族之間的橋梁。布賡語的有效傳承不僅能保證語言不斷代,還能充分挖掘語言背后所蘊含的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將布賡語的傳承與推普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滿足其語言文化及背后蘊藏的文明被尊重被認可的需求,有助于打破隔閡,為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奠定基礎;而且有助于將“花倮”群眾的共同價值觀與當今中國時代精神結合,使其融入具有共同價值理念的中華文化的長河中;還能有效地開發(fā)語言資源,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脫貧攻堅的偉大目標。語言文化所帶來的紅利,能使“花倮”群眾切身認識到自身語言文化無可替代的價值,對他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找到歸屬感,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著重要意義。
推廣普通話是我們長期堅持的一項國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不僅能有效地消除我國各民族間的語言障礙,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還能服務于脫貧攻堅戰(zhàn),提升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水平,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語言傳承符合“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有助于各民族語言承載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在推普脫貧攻堅背景下,民族語言的傳承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僅能實現(xiàn)“精準推普”的目標,還能充分挖掘其自身蘊含的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重視并充分發(fā)揮民族語言的傳承是推普脫貧的需要,是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保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我們看到,彝族“花倮”作為一個人口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領導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方面,廣南縣以及那灑鎮(zhèn)政府非常重視和關心“花倮”群眾的教育事業(yè),尤為重視發(fā)揮普通話在提升“花倮”群眾的教育水平、促進就業(yè)以及提升收入上的積極作用,幫助“花倮”群眾真正脫貧致富;另一方面,當?shù)卣仓匾暋盎ㄙ馈比罕姷恼Z言和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通過開辦“花倮班”、鼓勵其他民族學習了解“花倮”文化等方式,充分發(fā)揮“花倮”文化在當?shù)剜l(xiāng)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重視提升“花倮”群眾的精神文明,促進當?shù)馗髅褡鍒F結進步,樹立“各民族一家親”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此可見,在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做好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離不開民族語言的傳承,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彝族“花裸”所在地區(qū)乃至民族貧困地區(qū)推普脫貧攻堅的一種有益探索,也是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實現(xiàn)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種積極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