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第六十一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89年版《王弼集校釋》)
【譯文】
善于建樹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會脫落,如果子孫能遵行這個道理,則世世代代不會斷絕。拿這個道理貫徹到個人,他的德行會是真實的;貫徹到一家,他的德行可以有余;貫徹到一鄉(xiāng),他的德行能受尊崇;貫徹到一國,他的德行就會豐盛;貫徹到天下,他的德行就會普遍。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觀察別人,從自家察著觀照別家,從自鄉(xiāng)觀照別鄉(xiāng),從自己的國家察看觀照別國,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用這種道理。(第五十四章)
大國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百川交匯的地方。雌柔常以靜定而勝過雄強,是因為靜定而又能處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見容于大國。所以或者大國謙下以取得小國的信任,或者小國謙下而見容于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tǒng)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這樣大國、小國都可以達到愿望。大國尤其應(yīng)該謙下。(第六十一章)
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水的,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因此有道的人說:承擔(dān)全國的屈辱,才配稱國家的君主;承擔(dān)全國的禍難,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第七十八章)
【簡析】
修身雖然確實是自我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基礎(chǔ),《道德經(jīng)》也強調(diào)以“治身”之道來“治國”。但與儒家相比,《大學(xué)》言“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似乎說得太簡單輕巧了?!凹摇迸c“國”“天下”的性質(zhì)、領(lǐng)域以及處理事務(wù)的方式都有較大不同,因此《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要設(shè)身處地去“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盡可能去除個體的主觀成見來符合天道的多樣統(tǒng)一性,只有在這樣的交往理念與心態(tài)下,豪族才能不去欺負弱小的個人與家族,大國才能不去肆意兼并小國。世界歷史證明,人類能否和平相處,關(guān)鍵取決于大國對待小國的態(tài)度。老子強調(diào)大國應(yīng)當謙下包容,不可自恃強大而凌虐弱小、妄動干戈,唯此才能贏得小國的信服與擁護?!兜赖陆?jīng)》里面反復(fù)強調(diào)的“柔弱勝剛強”,與其說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謀略,不如說是一種設(shè)身處地的仁慈。老子常用“水”來作比喻,就是表明這樣做才是符合自然趨向的大道。老子所處的時代,豪強兼并之風(fēng)日盛,所以老子希望通過提倡“柔弱”“不爭”的觀念來教導(dǎo)大國之君應(yīng)當以其不爭而成其“大”、以其處下而如百川入海一樣成為眾望所歸。顯然,《道德經(jīng)》這三則強調(diào)的“設(shè)身處地”“大國處下”“守柔處下”三條“邦交”原則,對于當今世界大國外交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仍有較強的指導(dǎo)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