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娘娘壩鎮(zhèn)娘娘壩中心小學 張 蘭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教學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古人的智慧與品質,而古詩文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當前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也是我國教育的主旋律。德育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內容,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這些也都是德育的主要要求,而這些在古詩文中都能夠有所體現(xiàn),古人的經歷也都驗證了品德高尚的人將永遠被銘記,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著積極意義。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是語文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初步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時期,是打基礎的關鍵期,學生在此時并沒有明確的是非觀且模仿能力極強,若是德育工作未做好,學生的品質就會出現(xiàn)問題,并且即使學生做出錯誤的行為也不會為此感到內疚,對未來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巨大的。古詩文就像是古人留給后世的一封信,其中蘊含了古人的精神品質,傳誦至今,有其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對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三觀也是有極大幫助的,基于此,本文將研究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從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全面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成為一個健康發(fā)展的人。德即德育,也稱為道德教育,作為五育之首主要是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培養(yǎng),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頂梁柱,學生的道德品質更是直接影響未來國家發(fā)展,因此,在教育內容中滲透德育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小學階段的學生三觀還未形成,正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語文教學又在德育上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內容,古詩文作為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成為教師滲透德育的主陣地之一。首先,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新課程目標中對語文學科的德育要求,研究德育的內涵,并且將這些德育內涵制定成具體的德育目標,主要表現(xiàn)為: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審美情趣,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在明確德育目標后,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時更好地將德育與古詩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根據(jù)這些德育目標制訂專門的德育滲透方案。
例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作者在游廬山后的所感所悟,他表面上描寫的是廬山多變的景色,實際上是在借景說理,尤其是最后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實際上是想傳達一個人生哲理,即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論,要認識事物的全貌與真相,就必須擺脫主客觀的局限性,認清事物的本質,全面看待問題。學會這個道理能夠讓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有所提升,對其形成良好個性有極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圍繞此首古詩文的人生哲理與德育目標開展德育滲透,在滲透時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或結合時事熱點,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時就能明顯看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教師此時可以將學生的觀點總結成兩大類,然后讓學生交換觀點,站在彼此的角度開展辯論賽,這樣更能讓學生了解主觀意識對事件看法的影響。
要想讓德育滲透有效果,首先需要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感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聽進去,在德育滲透時才能夠讓學生銘記于心。小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源于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若是想要使古詩文中的德育滲透達到預期的目標,就需要讓小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此,教師應該重視朗讀教學。古人在創(chuàng)作古詩文時并非隨意亂寫,而是有著嚴格的韻律,因此,每篇古詩文都具備韻律美,讓人讀之朗朗上口。學生在朗讀古詩文時能夠最直觀地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這種韻律美會讓學生愿意去主動朗讀古詩文。部分語文教師選擇了忽視朗讀,這就使得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難以被激發(fā)出來,在學生眼里古詩文變成了枯燥的學習內容。教師應該改變這種錯誤的教育觀念,重視朗讀教學。此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營造朗讀的氛圍,讓學生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朗讀古詩文,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
以《元日》教學為例,這首古詩描寫了古代迎接新年的一些民俗,抓住了老百姓過春節(jié)時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像是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都體現(xiàn)出了過年的愉悅氛圍,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應該從作者的情感入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中蘊含著作者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指出新事物總要取代舊事物,要敢于創(chuàng)新等真理。為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一遍這首古詩,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過春節(jié)時做過什么事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春節(jié)時燃放煙花、貼春聯(lián)的照片或者視頻,還原故事場景,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伴隨著視頻的播放再朗讀一遍古詩,激發(fā)學生對這首古詩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對故事內容基本了解后,教師向學生提問:是否有人知道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目的?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師可以結合作者的背景滲透德育內容,為學生講述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正是其提出的變法成功后到民間觀察民生時的所見所聞,同時也可以講述王安石變法所受到的阻力與排擠,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反而堅持到底,最終證明其創(chuàng)新的想法是正確的。借助這首詩告訴學生遇到困難時要懂得堅持,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但是在創(chuàng)新之前要像作者這樣厚積薄發(fā),鼓勵學生改變自己,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個性。
古詩文是古人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其能流傳至今必然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義。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古詩文中的德育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德育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而我國的古代文人絕大部分都具備強烈的愛國意識,這些愛國意識是刻在其骨血之中的,多數(shù)文人從政的目的就是想要在政治上大展拳腳,為國家的長遠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他們可能無法上陣殺敵,但是他們將這份愛國情感蘊含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之中。教師在進行此類古詩的教學時應該深入挖掘其情感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
以唐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一遍詩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詩句,在學生對整篇詩歌有一個初步了解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詢問學生為什么詩人在聽說國家勝利收回失去的土地時會涕淚橫流。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是因為詩人愛國,進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為何要愛國,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了解到只有國在家才在。也可以以我們國家的發(fā)展狀況與國際地位進行對比,引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充分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
雖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德育滲透,但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若是能夠通過自主思考發(fā)現(xiàn)古詩文中的德育內容,那么德育效果將會得到成倍的提升。由于古詩文中涉及古文內容,而古文與現(xiàn)代文字是有一定差異的,為了保證教學效率,翻譯古文的任務常由教師完成,這其實影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思考。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古詩文教學,將學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小組,教師可以提前將一些具有特殊寓意的點告知學生,然后將一些容易翻譯的內容交由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翻譯,在學生都翻譯完畢后再讓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讀他們的翻譯內容,教師明確具體細節(jié),給予學生充分表達想法的機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古詩文中蘊含的德育內容。
總而言之,教師若想在古詩文中滲透德育,需要深入了解德育的內涵,將德育的目標與古詩文相結合,明確古詩文對德育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利用學生的興趣滲透德育能夠讓德育效果加倍;深入挖掘古詩文創(chuàng)作的德育內容,利用正反對比滲透德育;組織小組合作翻譯古詩文,組合各類活動,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觀點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接受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