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中韓貿易進行研究:第一方面是對中韓貿易的發(fā)展歷程、進出口結構等進行探討,強調兩國經貿之間存在的強互補性。呂春燕(2018)論述了韓國學者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持有不同看法,辯證分析出“一帶一路”建設能夠促進韓國國內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和半島局勢的穩(wěn)定。金銀花(2018)指出中韓兩國在2014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實現FTA協(xié)定談判成功,有利于促進亞太區(qū)域一體化建設。第二方面是研究中韓自貿區(qū)的經濟效益。林華(2016)對兩國建交以來的貿易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各個時期中韓貿易的特點,作者認為新時期中韓兩國貿易面臨著機遇和挑戰(zhàn),中韓自貿區(qū)的建立是對解決兩國貿易紛爭的有力保證。周旭(2018)基于“一帶一路”背景,分析中韓自貿區(qū)一方面帶給中國降低進口成本等機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市場競爭、產業(yè)升級難度等。第三個方面集中于實證研究。李曉慧等(2017)在1997—2014年的時間序列中,運用計量方法驗證我國安徽省與韓國的進出口額與安徽省GDP的關系,結果表明兩者存在協(xié)整關系。孫梅紅等(2017)對1992-2015年中韓相關數據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中韓農產品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
總體來看,國內外學者主要從中韓貿易發(fā)展歷程、自貿區(qū)經濟效益與實證分析三個角度進行研究,而本文主要結合“一帶一路”發(fā)展倡議和中韓自貿區(qū)協(xié)定,運用VAR模型對中韓雙邊貿易額與經濟增長的效應進行研究,并提出發(fā)展對策。
中韓兩國的進出口額從理論上講是相同的,但是統(tǒng)計口徑的不同,導致真實數據存在偏差。為了使研究具有準確性與可比性,本文分別以兩國海關的統(tǒng)計為準,選取1997-2018年度時間序列數據作為樣本空間,以國內生產總值(GDP)、出口貿易額(EX)和進口貿易額(IM)作為衡量經濟增長和雙邊貿易規(guī)模的指標。因此,用CGDP、CEX和CIM分別表示中國的GDP、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和中國自韓國的進口,用KGDP、KEX和KIM分別表示韓國的GDP、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和韓國自中國的進口。為了消除異方差性,首先對這6個變量取自然對數,分別記為LnCGDP、LnCEX、LnCIM、LnKGDP、LnKEX和LnKIM。
本文在Eviews7.0 軟件中對兩國的LnGDP、LnEX和LnIM進行單位根檢驗,并且基于AIC、SIC、HQ準則確定滯后基數。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的原始時間序列中P值都大于0.05,即原始數據列均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wěn)序列。然后進行一階差分得到所有變量的P值都小于0.05,拒絕原假設,變成平穩(wěn)序列。由此說明這6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符合協(xié)整檢驗的首要條件。
表1中在95%的置信度下,P值均小于5%,拒絕原假設。說明中對韓的出口和進口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同樣,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和進口也是是韓國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其效果更加顯著。
表1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依次構建中韓兩國的LnGDP、LnEX、LnIM三維向量VAR模型,其中中國的VAR模型中R2為0.979714,調整后R2為0.986120,同時韓國VAR模型調整后的擬合優(yōu)度為0.994580,可以看出兩國的VAR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均較高,并且單位圓內包含了所有的單位根,進一步說明變量存在穩(wěn)定關系。
對VAR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中國對韓國的進口與出口沖擊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在當期反應為零,然后呈現正向效應,每期都成遞增趨勢。在滯后前三期,中國對韓國的進口比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大,隨后中國對韓國的出口效應開始明顯。在第六期后增長趨勢變緩,但整體依舊是上升,說明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貨物對中國的GDP起到正向沖擊。另一方面,給對韓國的出口一個沖擊,中國的經濟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果,并在第七期后增長變緩。就總體效果而言,中國對韓國的進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其中出口貿易的效果更加明顯。
圖2所示是韓國經濟在受到來自中國進出口時的沖擊,在前五期韓國從中國進口商品與從中國出口商品兩者對韓國經濟產生的效應是相反的,從第六期開始都是正向效應。具體來說,韓國向中國出口商品始終促進韓國經濟發(fā)展,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正向效果逐漸減弱。另一方面,初期給韓國對中國進口額一個沖擊后,在前五期帶給韓國經濟的效應是負向的,第二期負向效應最顯著,然后曲線上升,到第六期,韓國對中國的進口使韓國經濟出現正向效應,并逐漸趨于平穩(wěn)。由此可見,中韓兩國的雙邊貿易對拉動韓國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出口對經濟的促進效應遠遠大于進口,韓國的進口效應有待加強。
本文對1997-2018年中韓雙邊貿易額和兩國GDP建立VAR模型,得出以下結論:
1.中韓兩國的進出口額與各自的國民經濟之間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
2.中國對韓國的進口、出口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都有正向效應,尤其是出口的經濟增長效應更顯著。韓國出口中國商品對韓國的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且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顯著;韓國自中國的進口在格蘭杰因果上通過,在脈沖響應函數圖像上顯示出對經濟產生負向到正向的影響。
圖2 LnKGDP對LnKEX和LnKIM一單位標準差沖擊的響應路徑
3.在中韓雙邊貿易中,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逆差,中國對韓國的進口額長時間大于出口額,主要原因在于兩國的貿易商品結構不同。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18年中國出口韓國的五大商品分別是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和礦產品,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中國自韓國進口排名前三位的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光學醫(yī)療設備等技術密集型產品。中韓自由貿易區(qū)大幅度降低關稅,必然導致中韓貿易額的上升,但是中韓兩國商品結構的差異,又會進一步加劇貿易失衡。
基于上述分析與結論,本文就推動中韓自貿區(qū)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1)中韓兩國政府要積極推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自貿區(qū)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雙邊學者要積極探討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實現兩國共同發(fā)展。中韓雙方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出臺相關法律政策,確保營商環(huán)境的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加大對山東威海、韓國仁川等先行示范區(qū)建設,大膽探索一批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廣泛開展經貿合作。
(2)優(yōu)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實現產業(yè)升級。中韓兩國要改善雙方的進出口商品,拓寬貿易規(guī)模,實現中國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在中國出口韓國的商品中,繼續(xù)加大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等對韓國的出口;同時要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加強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力度,提高產品競爭力,企業(yè)要解放思想,實現創(chuàng)新機制,改革傳統(tǒng)落后的生產方式,促進產業(yè)優(yōu)化升級。
(3)加強雙邊服務貿易。經濟全球化及科技進步的全面發(fā)展,促進了服務貿易與技術貿易的進一步中韓自繁榮。自貿區(qū)中要積極發(fā)揮服務貿易的巨大作用,加快旅游、金融、醫(yī)療美容等方面的合作。通過政策創(chuàng)新和機制改革,兩國在商品和服務貿易中相互促進、互惠互利。
(4)推動兩國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雙向投資,構建雙向投資合作服務平臺,向高層次水平邁進。熱烈歡迎韓國政府和企業(yè)加入中國,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共享中國經濟紅利。中國要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鼓勵韓國企業(yè)在華投資辦廠,同時中國企業(yè)也要深入了解韓國市場,加大對韓投資力度,深化經貿合作;互相引導本國優(yōu)勢到對方產業(yè)園投資建設,學習雙方優(yōu)勢資源,實現產業(yè)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