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周鵬新
(鶴壁市人民醫(yī)院a.影像科; b.檢驗科,河南 鶴壁 458030)
隱匿性腦血管畸形又稱血管瘤,系腦部血管因先天性發(fā)育不良導致的局部腦血管結構或數(shù)量異常,好發(fā)于中青年人,正常情況下無典型癥狀,在飲酒、緊張等因素致使血壓急劇升高時可誘導血管瘤破裂,導致腦出血、腦血腫,影響局部腦組織血液灌注量,誘發(fā)炎性應激反應,損傷神經(jīng)元,若診療不當可導致認知功能受損[1]。目前隱匿性腦血管畸形的診斷金標準為病理活檢診斷,但因其為有創(chuàng)檢查,導致其臨床應用一定程度上受限。CT和MRI是隱匿性腦血管畸形主要的無創(chuàng)影像診斷依據(jù),其中CT對病灶中鈣化的高密度信號分辨率較高,可識別病灶中出血后鈣化病變[2];MRI對血栓形成的軟組織分辨率較高,可顯示畸形腦血管破裂后誘導形成的血栓病變[3];但因部分隱匿性腦血管畸形病灶較小,CT、MRI單獨診斷時誤診、漏診率較高,影響診斷效能。本研究探討CT聯(lián)合MRI對隱匿性腦血管畸形中青年患者的診斷價值。
選取2016年9月至2020年2月鶴壁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疑似隱匿性腦血管畸形中青年患者94例,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齡27~48歲,平均(45.67±4.39)歲。臨床表現(xiàn):頭痛惡心45例,突發(fā)性意識障礙23例,肢體障礙14例,運動失語12例,抽搐8例。累及部位:頂葉24例,額葉34例,枕葉16例,顳葉15例,小腦半球5例。病灶直徑:>5 cm 15例,2.5~5 cm 38例,<2.5 cm 41例。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節(jié)選)》[4]中隱匿性腦血管畸形診斷標準;年齡為30~50歲;可耐受CT及MRI檢查。
排除標準:伴有頭顱外傷;伴有腦部惡性腫瘤;脫落病例。
所有患者均先后行CT及MRI檢查,并給予基礎治療。
CT檢查:經(jīng)西門子雙源64排CT機由顱頂至顱底行平掃,層間距為5 mm,層厚為5 mm。平掃后經(jīng)肘靜脈以1.5 mL·kg-1的劑量注射碘伏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00 mL:74.1 g(每1 mL含350 mg碘)]后行增強CT掃描。
MRI檢查:經(jīng)西門子3.0 T MRI機由掃描蝶鞍中部掃描至胼胝體上緣,采用8通道頭部線圈,行薄層橫斷位掃描,具體參數(shù)設置為常規(guī)軸位自旋回波Tl加權序列(T1WI)掃描條件為TE 20 ms、TR 500 ms,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序列(T2WI)掃描條件為TE 120 ms、TR 3000 ms,矩陣為256×192,視野(FOV)為24×24,層間距為1 mm,層厚為6 mm。采集數(shù)據(jù)完成后經(jīng)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矢狀位、冠狀位、軸位圖像。以0.1 mmol·kg-1的劑量注射釓噴酸葡胺[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20 mL:9.38 g(以釓噴酸雙葡甲胺計)]行增強MRI掃描。
以病理組織活檢診斷為金標準,對比分析CT、MRI、CT與MRI聯(lián)合診斷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聯(lián)合診斷中,CT與MRI檢查中若有1種檢查結果為陽性,則判定陽性。
靈敏度=真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100%;準確度=(真陰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Kappa≥0.75表明一致性較好;0.4≤Kappa<0.75表明一致性一般;Kappa<0.4表明一致性較差。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檢查:1)真陽性48例,其中高混雜密度、不規(guī)則斑點狀樣病變29例,病灶內(nèi)條、點、弧狀鈣化10例,高密度出血灶、未見周圍水腫9例。2)假陽性病例(誤診),引流靜脈、動脈顯示不清造成的偽影2例。3)真陰性13例,其中未見增強信號血管影8例,未見高密度混雜影5例。4)假陰性31例,其中病灶模糊14例,未見增強信號血管影17例。
MRI檢查:1)真陽性64例,病灶直徑均低于2 cm,其中左側小腦6例,左側丘腦8例,左側顳葉9例,左側頂葉13例,右側顳葉15例,右側額葉8例,右側丘腦5例。T2WI呈黑環(huán)征象(周邊呈不規(guī)則的環(huán)形斑點狀低信號)27例;T1WI序列呈低、等混雜信號,病灶周圍呈低信號,T2WI呈低混雜樣信號,病灶界限模糊19例;病灶周圍呈細微血管影、未見水腫帶及占位征象18例。2)假陽性3例(誤診),伴有不規(guī)則環(huán)狀強化,經(jīng)病例確診為腦腫瘤。3)真陰性12例,病灶過小、伴有混雜密度塊影。4)假陰性15例,病灶過小、伴有混雜密度塊影。
聯(lián)合診斷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CT、MRI單一診斷(均P<0.05),陰性預測值顯著低于CT、MRI單一診斷(均P<0.05);三者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MRI單一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性一般(0.4≤Kappa<0.75),聯(lián)合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性較好(Kappa≥0.75)。見表1。
表1 CT、MRI、CT與MRI聯(lián)合診斷的診斷效能對比
隱匿性腦血管畸形患者中因血液黏稠度降低,管腔內(nèi)極易形成血栓,血栓鈣化、機化、膠原增生后可阻塞血管腔[5],但因血管團的引流靜脈及供血動脈管徑正常,其血液為正常緩慢流動速度,掩蓋病灶處的血管阻塞后的血流速度加快現(xiàn)象,導致血管造影無法有效顯示腦血管處的病灶,影響血管造影臨床診斷正確率,故隱匿性腦血管畸形的診斷金標準為病理活檢,但因其有創(chuàng),導致其臨床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CT、MRI系常見腦血管畸形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可根據(jù)信號特點、組織密度等間接征象進行診斷,無法直觀顯示病灶處的畸形血管[6-7]。CT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清楚顯示急性出血時合并鈣化的形態(tài)、部位、大小,但特異性較差,對微出血、伴有血栓形成、無鈣化的病灶敏感性較低,只能用于診斷繼發(fā)性的鈣化、出血、萎縮等病變[8]。MRI對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較清晰顯示CT檢查無法有效診斷的微小病灶,同時可推斷血栓大致的形成時間及腦出血后各階段的變化[9]。目前臨床實踐中,對隱匿性腦血管畸形的最敏感的MRI序列為SWI序列,可根據(jù)血管中血氧飽和度細微差異形成的磁敏感性梯度,對診斷小血管及血流速度較慢的血管具有較高的準確性[10]。CT、MRI用于診斷隱匿性腦血管畸形具有不同的優(yōu)點及局限,提示二者聯(lián)合診斷或許可提供豐富準確的疾病信息,從而提高診斷效能。
本研究中,聯(lián)合診斷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CT、MRI單一診斷(均P<0.05),陰性預測值顯著低于CT、MRI單一診斷(均P<0.05);三者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MRI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性一般,聯(lián)合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性較高,提示CT聯(lián)合MRI診斷中青年隱匿性腦血管畸形可通過提高診斷靈敏度及準確度來提高診斷效能。究其原因:CT對出血后鈣化的密度分辨率較高,MRI對隱匿性血管畸形中的血栓形成等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二者聯(lián)合可提高診斷效能。本研究中,經(jīng)MRI掃描的真陽性27例患者T2WI呈周邊不規(guī)則的環(huán)形斑點狀低信號的黑環(huán)征象,其可能原因為畸形腦血管破裂后反復出血可誘導正鐵血紅蛋白轉(zhuǎn)化為含鐵血黃素,在血灶周圍形成低密度信號的含鐵血黃素沉著帶,在MRI成像中表現(xiàn)為“黑環(huán)”這一疾病特征性征象[11]。
綜上所述,CT聯(lián)合MRI診斷中青年隱匿性腦血管畸形可提高診斷靈敏度及準確度,從而提高診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