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巖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新《課標》的制定和頒布,全國高中生都需要統一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在梳理高中語文教材古詩詞的過程中,“月意象”出現的次數很多。本文對13篇古詩詞進行分類研究,從月亮的基本象征意義、以月營造意境、借月抒發(fā)情感三個方面,追根溯源,分析“月意象”在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文學意蘊。
關鍵詞:月意象 高中語文 象征意義 古詩詞
一、月亮的基本象征意義
1.母親與女性,代表母系社會的靜謐與和諧,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與憂傷
(1)第一層文化證據:考古物品
女媧是“月神”,在漢代出土的墓葬磚畫中,女媧人首蛇身的造型,手中還經常捧著月亮。月亮作為女性的象征其實源于原始先民對生殖的崇拜,原始先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知道父親在生命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和意義,常常理解為是女性單方面的行為。
(2)第二層文化證據:神話
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們的知識匱乏,忽視或者掩蓋了男人在繁殖過程的重要地位,因此出現了短暫的母系氏族社會。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男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母系氏族社會隨之被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在嫦娥奔月的神話中,嫦娥是帶著惆悵、彷徨、凄涼的心境奔月的,它記錄著女性世界的失落和凄涼。
(3)第三層文化證據:儀式
古代的祭月儀式是由年長的女性主持的。
(4)第四層文化證據:古代文化典籍
《禮記·祭器》謂:“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分^:“月者,陰之精地之理也?!惫湃苏J為,天上的月亮與地上的女性是相互對應的。
2.月有陰晴圓缺,它既是運動的代表,也是永恒的象征
月亮高高懸掛在天空中,常常會引發(fā)古人們的哲理思考。明月亙古長存,跨越了時空的界限,相比之下,人生顯得多么短暫和渺小,因此,月亮成為了運動和永恒的象征。
二、以月亮營造意境
1.靜謐與和諧之境
父系氏族社會建立后,日益強烈的沖突和矛盾使人們留戀母系氏族社會的靜謐和和諧。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是一首記夢游仙詩,詩人進入夢境,湖水和明月構成一幅唯美的畫面,寫出了月光和湖光的透明、澄澈,營造出一種靜謐和諧的優(yōu)美之境。
2.孤寂與凄涼之境
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義是母親和女性,原始社會最開始是母系氏族社會。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母系氏族社會慢慢被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在嫦娥奔月的神話里就記載著女性世界沒落的凄涼往事。因此,清冷的月光又可以營造出孤寂凄涼之境。
(1)“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保ɡ畎住妒竦离y》)夜晚,皓月當空,子規(guī)啼叫,悲中有凄厲,營造了一種凄清、悲涼的意境,并以此來襯托詩人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的苦悶心理。
(2)“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保ò拙右住杜眯小罚┳髡吲c朋友在茫茫的江水上,伴著清冷的月光喝酒買醉,醉酒之后卻無一絲歡愉之情。一望無垠的江水浸著月光,營造出一種凄涼的意境。
(3)“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保ń纭稉P州慢》)冰冷的月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蕩漾,顯得十分清冷和空寂??吹酱饲榇司?,作者不禁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揚州昔日的繁華。
3.永恒與超然之境
月亮在中國文化里有兩個傳統,一個是歷史的,另一個是審美的。月亮的歷史傳統包含著月亮的基本象征意義—母親與女性。由歷史傳統也引發(fā)了月亮的審美傳統,月亮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永恒的存在,這也激發(fā)了中國人的天問意識。
(1)“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保◤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娙颂剿髦松恼芾砗陀钪娴膴W秘,個體的生命短暫,但人類的存在則是綿長延久,人類和月亮代代、年年得以共存。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保ㄌ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州之后經常來到赤壁磯游覽,他望著滾滾江水,不禁懷古傷今,浮想聯翩。聯想到三國年少得志的周瑜,再看自己如今被貶的苦悶人生,抱負得不到實現。最后,他看著江水,頓悟人生,豁然開朗,將自己融入這無盡的宇宙中。
三、借月抒發(fā)情感
1.以明月象征孤獨失意及苦悶之情
在嫦娥奔月的神話中,月亮反映著女性世界沒落的寂寞惆悵、悲傷憂郁之情,因此它可以成為士大夫孤獨和失意的象征。每當士大夫仕途不順、彷徨失意的時候,他們總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保ò拙右住杜眯小罚┰谌崦赖脑律?,詩人獨自喝酒消愁、取樂,寫出自己被貶后獨自居住在偏僻地帶的孤獨愁苦心情。
(2)“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在明媚的夜晚,詩人依然能想到眼淚,將珠淚放在滄海明月之下??梢?,當時他對社會是不滿的,但又無能為力,于是飽含著苦悶與無奈之情。
2.以明月象征離愁別緒之情
月亮反映著古代文人墨客孤寂與落寞的心態(tài),以及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復雜心理活動。
(1)“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保ㄌK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相隔千里,松崗之下,亡妻將長眠于此,清冷的月光灑滿大地,營造出一種孤寂凄涼的氛圍,寫出了作者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無盡思念。
(2)“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保ɡ铎稀队菝廊恕罚按夯ㄇ镌隆钡牧汲矫谰?,使詩人觸景生情,回想起曾經的帝王生活。從帝王淪為現在的階下囚,這巨大的人生反差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痛苦烙印,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國之痛,怎一個“愁”字了得。
3.以明月象征狂放豪邁之情
(1)“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保ɡ畎住秾⑦M酒》)這首詩是李白在政治上接連受到打擊,被排擠出京后,與友人岑勛借酒消愁時所作。這句詩寫出了李白在經歷仕途坎坷后流露出來的及時行樂的想法,同時也體現了他狂放豪邁的個性。
(2)“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保◤埿⑾椤赌钆珛伞み^洞庭》)這首詞是作者因受他人讒害而被免職,途徑洞庭湖,觸景生情所作。詩人由洞庭湖湖水的澄澈,想起自己在政治上受到迫害的經歷,借明月抒發(fā)了自己的高潔忠貞和豪邁氣概。
4.以明月象征賢士,抒發(fā)抱負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曹操《短歌行》)詩人將明月比作賢士,將自己追求賢士的情懷美化為月光。寫出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理,抒發(fā)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5.以明月象征超群拔俗、瀟灑飄逸的士大夫風范
月亮作為運動的代表和永恒的象征,深刻影響著中國哲學,同時也啟發(fā)士大夫追求這種永恒的存在。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在蘇軾眼中,雖然這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各有所主,但唯有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江上輕風和山間明月是我們共同的寶藏,這樣,人可以在天地之間享受自然美景并樂在其中。蘇軾經歷了仕途上的宦海沉浮和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坎坷后,突然頓悟了人生禪機,便自然而然走向澄澈的月光中去了,希望“抱明月而長終”。
綜上所述,月亮作為中國文化的原始意象,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鐘愛,這是因為它特有的文化意蘊。追根溯源,這與母系氏族社會有著不解的淵源。正是因為有了“月意象”的參與,才在眾多古詩詞中營造了靜謐和諧、孤寂凄涼、永恒超然之境,給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以關懷和慰藉。同時,“月意象”也給中國古代文學增添了無限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傅道彬《晚唐鐘聲》,東方出版社1996年。.
[2] 孫紹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陳嘉吉《淺析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中的月亮意象》,《語文學刊》2014年第6期。
[4] 佘曉萍《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月意象的審美教育價值》,《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