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刀
如今,如果你心無焦慮,出門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也就是說,焦慮這種情緒,已成為現(xiàn)代人的生活常態(tài)。圍繞著鍋碗瓢盆這個中心任務,我們左突右沖,希望打拼出一個美好的將來。沒曾想,將來還沒遇見,倒是與焦慮撞了個滿懷。
我們越著急忙慌,越焦慮迷茫。我們經(jīng)常感覺被生活推著走,無所適從。不走又不行,走又挺難走。我們糾結于一些小事,聚焦于一些破事,有點玻璃心,有點中年油,擔心職場的發(fā)展,擔心孩子的成長,擔心父母的老去,擔心如此忙碌的周末如何熬過去。
于是我們偶爾開小差,時不時悠然神往詩意生活:何時能夠再見“桃之夭夭,爍爍其華”,何時能夠再次“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何時能夠再度邂逅那個在水一方、俏立橋頭的所謂伊人。
《詩經(jīng)》《國風·鄭風·將仲子》中,一個女孩害怕父母兄弟會反對她的戀愛,所以小心翼翼地吐露給自己喜歡的那個男孩,叫他偷偷翻墻來約會,這種小心思你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國風·周南·漢廣》中,一位青年因為自己的出身、家世不夠理想,只能任自己喜歡的女孩嫁作他人婦,那種求之不得的心痛真是穿越千年撓得你心癢。
《七月》中,有“朋酒斯饗,曰殺羔羊”的宴飲之樂;《常棣》中,有對“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的向往;《兔罝》中,有對男兒熱血的追求;《靜女》中,有對美的傾慕……讓我們產(chǎn)生一種“古人怎么想得和我一樣啊”的即視感。
《北門》中,甚至還有讓眾多當代人躺槍的職場困擾?!侗遍T》中的小官吏,錢少事多離家遠,位低權輕責任重,長期受欺不敢言,已是三年想離開。也就是說,他感到前途渺茫,人情淡薄,悲憤之余只能長吁短嘆,怪自己運多輾轉……相當于心情不好用古文發(fā)朋友圈吐槽。
三千多年過去了,我們與古人對生活的理解,對世界的理解仍存諸多共同之處。就像這焦慮情緒,在《詩經(jīng)》里,在現(xiàn)實中,那是一樣樣的血淋淋白花花晃得人憔悴。
正如時尚是個圈,多少年了,人們對時尚的追求從未停止,但變來變去,似乎總在打圈圈。一會兒格子擔綱,一會兒黑白當?shù)?。也就是說,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著古人早已做過的事,卻披上了創(chuàng)新的大衣。
倒是焦慮這種情緒,忠誠度五顆星,三千年以來,變化不大。正如北京五星級寫字樓里碼文案的張白領,和駐馬店村辦工廠踩縫紉機的李大媽,其實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可能是一樣樣的。
話說每個年代每個階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焦慮,沒有人走得容易,在焦慮這件事情上,我們和古人一樣,雖隔著時空,顧影自憐,卻無能為力。
然而有時候,焦慮甚至不是一種情緒,而是在掩蓋一種情緒。只要我們感到焦慮,我們就是在拒絕讓自己興奮、拒絕讓自己起來嗨。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制造負能量。
全民焦慮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份解脫指南。在沒搞清這份指南一二三四五的時候,我們只要明白:焦慮這種情緒,最慣不得。好比春耕,我們當下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平整土地,翻土施肥,播種澆水,認認真真做好該做的事,在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一切自有答案。
所以別擔心,你今天的焦慮,只不過是三千年前的情緒。作為成長的必由之路,沒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