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愛
非常榮幸參加了2019第三屆學習共同體全國教育峰會,本屆峰會主題為基于學生深度學習的教育生態(tài)重構。12月7日上午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精彩發(fā)言,他們扎根課堂,追逐教育夢想的激情,感染激勵著每一位與會老師。下午由多名學共體領航教師走進課堂帶來不同學科的教學課例。理論與實踐結合,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問題,與專家同伴交流探討,為自己的教學實踐指明方向,老師們收獲滿滿。
立足學科教學實際,作為觀察員我走進了上海師大附中第二外國語學校七年X班的地理課堂。今天的這堂課是由福建省廈門市海滄中學陳群瑩老師設計的,以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進而促進能力提升的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國人口政策及其影響因素》。這已經(jīng)是我第二次看到陳老師深挖教材,立足學科本質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設計的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全新教學內容。這種嘗試和探索給我及參與課堂的孩子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帶著欽佩之情和滿懷的期待,我坐在了小齊同學對面,與孩子們一起學習,與此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小齊同學的學習狀態(tài)。以下是我的課堂觀察記錄。
14:28陳老師為構建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設計了同學們跟唱英文歌曲“I'm happy”的環(huán)節(jié)。小齊同學面帶不屑的表情,不愿意參與,沒有開口。(我想可能是因為今天周圍的陌生人太多,和老師也不太熟悉的原因,他缺乏安全感,有點羞澀吧。)
14:35陳老師拋出第一個問題:自主閱讀材料一,用筆畫出兩個影響我國人口政策的主要因素,理解后在組內交流。小齊同學沒聽老師的問題,他不停地揉眼睛打哈欠(可能是因為中午沒午睡)。材料單還保持著剛剛發(fā)下去的樣子,沒有動,也沒有圈畫,直到陳老師走到他身邊又對他說了一遍問題,并為他指出要閱讀的材料。但是陳老師的關注與幫助并沒有影響到他,他還是不愿動筆也不愿交流,漫無目的地打量著材料單第一頁。
14:45因為他無所事事,陳老師又一次關注到了他,走到他身邊詢問遇到的困難,想給予他一些幫助,而他只是應付地點點頭,陳老師走后他仍然無動于衷。
14:47小組交流開始了,他一直都在搖頭晃腦,沒有發(fā)表任何看法,不停地轉筆、玩筆。
15:00陳老師設計了讓同學們隨機采訪教室觀察員對生二胎的看法。(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特別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小齊同學坐在自己的座位沒有要去采訪的意思,這時陳老師再一次關注到他并鼓勵他去采訪,但他沒有訪問任何人。
15:10第二次交流開始,同伴向他說出了自己對2030年我國人口政策未來趨勢的看法,這個問題激發(fā)了他的興趣,在與同伴的觀點有了分歧后,開始了激烈地討論。陳老師又來到了他身邊引導鼓勵他從多角度分析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開始滔滔不絕地陳述與激烈的討論,以致他人在交流時他根本沒有聽到。
15:25開始最后一個問題的討論,小齊與小組成員的討論熱情很高,但是他一直沉浸在他和同伴的討論中,而沒有聽其他組的分享。
通過觀察小齊同學在整堂課中的表現(xiàn),我有以下一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師生間相互了解和信任的人際關系是打開學生學習模式的鑰匙
為什么陳老師多次的關注與幫助都沒有喚起小齊對課堂的關注?這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沒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能是我們引領的角度或方法不適合學生的個性需求。如果教學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不能將這種欲望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那么老師高頻次的鼓勵和關注未必能喚起學習真實的發(fā)生。而如果陳老師對小齊比較了解,那么肯定能從他感興趣的點將他帶進課堂,進而引導他進入學習。(陳老師來自福建,而她授課的學生來自上海,大家第一次見面第一次接觸,互不了解。)所以說,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很重要,因為了解師生間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而了解和信任都源自于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尊重與關注。當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眾口難調不能激發(fā)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時,面對不能及時進入課堂的小群體,師生間的相互了解能讓教師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個別化、個性化引導,進而幫助學生邁開學習的腳步。
二、深度學習是思考力與傾聽力之合力
上課40分鐘后,認知沖突激發(fā)了小齊的興趣,他開始思考與交流。學習真實的發(fā)生是建立在對問題思考的基礎之上,因為有思考,所以在交流時才會有話可說。沒有思考,就不能說真正進入學習狀態(tài)。思考是學習發(fā)生的條件,但是傾聽之后的博采眾長也是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獨學而無友則(下轉56頁)(上接52頁)孤陋而寡聞,小齊在這堂課中只停留在自我認知的梳理和表達,而沒有吸收他人的觀點進行自我認知的再加工和重構,他的學習是淺表的。而真正的學習是借助自我話語的獨立思考力,與借助共同體話語的傾聽力所形成的合力。只有思考而沒有傾聽的學習是單薄的、孤獨的。學會傾聽可以萌發(fā)靈感,觸類旁通,閃爍智慧的火花;學會傾聽可以用他山之石,彌補自己考慮問題時的不足,有利于知識的積累。
學而不思不如不學,只有傾聽而沒有思考的學習是膚淺的。只有通過思考才能把聽來、學來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智慧。
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力、思考力是引發(fā)其深度學習的基礎,在課堂中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傾聽他人的習慣和善于思考的習慣,還要關注“聽”與“思”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