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頻 吳怡婧
在福建有記載的諸多歷史名園中,曹學佺建于福州的石倉園是晚明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園林之一。曹學佺(1574—1646),字能始,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西峰居士,福州侯官縣人,是晚明閩中詩派的代表人物,并引領閩中詩派在晚明詩壇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期的湯顯祖、黃汝亨及后世的王士禎、謝章鋌[1]①都對其有很高的評價[2]1。曹學佺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及第,隨后出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按察使,其官居金陵期間,與聚集在金陵的文士結(jié)社雅集倡和,引領金陵詩壇文人雅集進入繁盛局面,被錢謙益稱為“金陵之極盛”[2]41。在宦海沉浮八年后,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回到家鄉(xiāng)營建石倉園,同時也與當?shù)亻}派文人頻繁往來,繼續(xù)“主閩中詞盟”[3]634。石倉園建成后,不僅成為閩派文人社集的重要場所,也吸引著外地的文人雅士慕名來訪。錢謙益曾云“今天下文士入閩,無不謁曹能始”[4],并記載石倉園“水木佳勝,賓友歙集,聲伎雜進,享詩酒談宴之樂,近世所罕有也”[3]607。石倉園在經(jīng)歷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后逐漸荒廢,幾經(jīng)易主后只剩當年的山水草木,清一代仍有不少文人前來憑吊懷古。
曹學佺在南京為官的10年里曾遍訪江南園林山水,石倉園與晚明江南園林存在著極大的共性[5]②,但在造園理念、要素與手法等方面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方面是當時江南園林好疊山,而石倉園中幾乎未見人工疊山,對水的處理亦不同于江南園林的精巧細致,而是疏鑿天然水體,加上鄉(xiāng)土植物造景,從而呈現(xiàn)出一定的閩中地域風格和獨特的園主個性。
近年來已有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石倉園,但現(xiàn)有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園林的空間考察與分析。陳超的《曹學佺研究》[6]考證了石倉園的營建時間和易主變遷;陳慶元的《曹學佺年表》[7]整理了曹學佺的生平活動,其中包括石倉園的營造活動;陳慶元的《尋訪曹學佺石倉園—并及〈石倉全集〉》[8]和林靜的《曹學佺藏書研究》[9]考據(jù)了石倉園的位置;于莉莉的《石倉煙景自風騷》[10]在研究曹學佺的文學成就時,涉及石倉園的營造過程與易主變遷。其他一些對福州古代園林的研究中也有提及石倉園,但也都只是提及園中二十景的景名,缺乏相關描述和深入的研究。
在筆者嘗試復原石倉園全盛時期空間面貌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就是缺乏詳細描述園林空間的園記或園圖。在現(xiàn)有的相關文獻史料中,對石倉園進行描述的園記只有曹學佺的《石倉園荔支閣記》一篇,也只是記敘石倉園二十景中的一景。清初林涵春的《石倉園記》是在石倉園舊址上追憶憑吊后所寫,其中只有對山水格局的簡略描繪。所幸曹學佺在園林營造期間及園居歲月里留下了大量相關的園詩,其寫詩的頻繁程度如同寫日記一般,不僅有對園景的描繪,也有對造園過程的記錄,還有對園林中發(fā)生的各種活動的場景描寫。在其曾孫曹岱華搜集整理的《石倉詩稿》(三十三卷,清乾隆十九年刻本)[11]③中,卷二十三《浮山堂集》(1613—1617年)、卷二十五《聽泉閣稿》(1618—1619年)、卷二十六《夜光堂》(1619—1620年)、卷二十七《淼軒詩稿》(1621年)、卷二十八《林亭詩稿》(1622—1623年)從時間上覆蓋了石倉園從開始營建到作為居所的10年(1613—1623年),詩集中有大量與石倉園景物有關的詩作;卷三十一《賜環(huán)篇》(1628—1630年)、卷三十二《西峰集》(1630—1633年)、卷三十三《西峰六四集》(1637年)雖對石倉園中景物描繪較少,但對石倉園中的活動仍有一定的記載④。這些園詩從各種視角事無巨細地記錄了石倉園中的園林景致與園居活動,對了解與挖掘石倉園的空間特征有很大的幫助,成為本次復原所依據(jù)的主要資料來源。但詩的語言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想象的空間,同時這些信息十分零散而瑣碎,因此需要對所有相關詩作進行一個整體的解讀,盡可能從中發(fā)掘與園林空間相關的信息,經(jīng)過篩選、提取后(表1),再進行串聯(lián)、對比和推斷,在此基礎上對石倉園進行平面復原及分析。
表1 經(jīng)篩選可作為復原依據(jù)的材料Tab.1 Selected materials that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recovery
在歷史文獻中關于石倉園位置的記載都十分模糊,《乾隆福州府志》中僅載:“石倉在洪塘妙峰山下?!痹谇迦斯厣n編撰的《竹間十日話》中有稍微具體一點的描述:“曹能始石倉園,在洪塘東岐嶺下、狀元街北?!睋?jù)此有研究者認為石倉園的位置應在妙峰山東側(cè)、狀元街(今洪塘路)北⑤。但從清初林涵春的《石倉園記》中對山水關系的形容可以看出,這個位置并不十分契合,因其述:“園踞洪江之麓,四山回合,有塘數(shù)里,環(huán)帶左右?!蓖瑫r曹學佺在詩中多次描述自己的園林為“谷”,可以推測石倉園應在一處山環(huán)水抱、圍合感較強的谷地里。妙峰山南面雖有一小山與之主客呼應,但明代起便存在的狀元街將此地一分為二,難以形成幽邃的谷地。結(jié)合洪塘一帶的地形來看,更為契合的是妙峰山北面由山的余脈三面環(huán)抱圍合出的一片地勢稍低的谷地(現(xiàn)為福建農(nóng)林大學)。曹學佺友人之子徐延壽的《大宗伯曹能始先生挽章一百八十韻》中有注釋“園中有池百畝”,福建農(nóng)林大學中的觀音湖的面積(約6 hm2)及方位皆符合描述,通過查找歷史地圖發(fā)現(xiàn)此湖在20世紀60年代建校前已存在(圖1),而石倉園入清后幾經(jīng)易主一直延續(xù)到清末⑥,加之此地偏遠,清至民國以來此地山水應未有較大變化,由此推斷現(xiàn)在的福建農(nóng)林大學校址應為石倉園原址所在,觀音湖為石倉園中南池的遺留。石倉園中還有不少位于山上的景點,由此推測其大致建設所涉及的范圍如圖所示(圖2),園北、東、南三面以山為界,西至觀音湖西岸,其中布置了景點構筑的面積約為38 hm2,均在今天的福建農(nóng)林大學校園范圍內(nèi)⑦。
1 1960年石倉園園址的山水關系Landscape relationship in Shicang Garden in 1960
2 石倉園的推測范圍Speculated area of Shicang Garden
石倉園選址在此的原因之一應是此地既遠離城市喧囂又兼有交通之便,曹學佺在詩中提到“卜居務卜鄰,卜鄰虛無人”,又說“熏風自南來,好我有嘉賓”,可見他既希望住在僻靜之地又需要便于接待親友,這樣一個離城不遠、有橋路相通的地方正符合他的需求。更重要的原因是此處有良好的造景資源與借景條件:兩江夾峙,山環(huán)水抱;山上林木蓊郁,怪石嶙峋,洞窟幽深,可俯瞰自家園景⑧和山下的村落江景;谷中有塘沼溪流,可仰借山景。此外,選址在此還出于一定的個人偏好,曹學佺好禪尚佛,選擇于妙峰寺后依山隔寺而建園[12],不僅可借其聲景,聽梵唄鐘鼓,也便于訪僧說禪,曹學佺在《洪汝含攜具同羨長白叔青甫登妙峰寺分得山字》中談道:“予家青山下,有寺共茲山。非伴客登眺,好看僧往還。徑惟松石際,村雜水云間。惆悵斜陽暮,疏鐘又閉關”[5](圖3)。
3 石倉園的選址及其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The location of Shicang Garde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石倉園從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開始營建,經(jīng)過10年基本形成最終的二十景,分別是浮山堂、臨賦閣、石倉、石橋、南池、石君亭、語江亭、長至臺、春草亭、竹醉亭、荔枝閣、聽泉閣、夜光堂、梵高閣、琴香榭、淼軒、林亭、澗室、梅花館、碧泉庵,其中聽泉閣組景又有二十小景。1627年曹學佺在游覽園中二十景后寫下《石倉絕句二十首有引》⑨,“于諸景之次各吟一絕云”[5],推測此《二十首》為按游覽順序而作,據(jù)此可以初步構建出二十景的空間結(jié)構關系。另有清初林涵春的《石倉園記》中對山水格局的描述也提供了比照。
“園踞洪江之麓,四山回合,有塘數(shù)里,環(huán)帶左右,一石橋跨沼上,古杉數(shù)株,挺然聳拔浮水面,先生置小棹灣泊其下,或載酒讀書濡翰。岸旁石筍林立,古洞深窈曲折,如蝸繞蚪曲。舊有夜光堂、聽泉閣、淼軒,錯落措置,歷兵燹颶風,蕩為荒丘蔓草。夫倉以石名,非特隱然回巒疊嶂之間……石倉俯瞰大江,舟楫出沒,漁歌樵唱于風暝雨晦之中……”[13]
根據(jù)總體的山水關系以及詩中的相關描述(表2),可以確定位置的關鍵景點建筑有浮山堂和語江亭。浮山堂在詩中的描述是隔湖望山,應位于南池之南,北望石倉山,才有“浮山”的效果(圖4)。語江亭則在高處可俯瞰閩江,應在東側(cè)洪山余脈高處。再根據(jù)詩集中對各景點相互之間關系的描述,可進一步推敲出其他位置的園景,其中比較明確的有荔枝閣、碧泉庵、梵高閣。荔枝閣與浮山堂隔湖對景,曹學佺與友人雨天在浮山堂里社集時有遠觀荔枝閣的詩句“池滿綠苔舟似屐,閣臨丹荔樹為梯”[5]。碧泉庵與荔枝閣有閣道相連,且有描述“月出東山上,先期照此庵”[5],應在西邊最高處,是園中最先看到月出的地方。梵高閣所在位置為“園中地最高”[5],應在石倉山頂。其余信息較模糊的有臨賦閣、石橋、石倉、長至臺、石君亭、聽泉閣、夜光堂、淼軒,但仍可推斷出一定的方位和范圍,如關于臨賦閣的描述有“水滿閣彌空,山浮到水中”,可見臨賦閣與浮山堂同在南池南側(cè),還有“長步石橋東”,應在石橋東側(cè),因此推出自西向東為浮山堂—石橋—臨賦閣的序列;聽泉閣有“湖中光景雖聯(lián)絡,對面不見聽泉閣”[5]的描述,據(jù)此推測在湖邊山上,最有可能是在石倉山南麓。無位置信息的有春草亭、竹醉亭、琴香榭、梅花館、林亭、澗室,它們的方位都存在多種可能性。結(jié)合曹學佺詩集里景點的落成時間以及景點首次在詩集中出現(xiàn)的時間,可梳理出石倉園的營造順序,與《二十首》詩中的游覽順序互相對比,最終得出一個反映景點位置關系及路徑的空間結(jié)構圖(圖5、6)。此空間結(jié)構圖拋棄具體形態(tài)與尺度信息而重在體現(xiàn)拓撲關系,參考了魯安東、顧凱等對拙政園、樂郊園的研究方法[14-15],其關注材料所提供的有限位置關系信息,忽略無關細節(jié),在推敲布局結(jié)構時相對準確而有效。在確定二十景的位置后,結(jié)合詩集中對景點的細致描述,筆者繪出更為具體的平面復原圖(圖7)。
6 石倉園空間結(jié)構圖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hicang Garden
7 石倉園平面復原圖The restored plan of Shicang Garden
表2 園詩中關于景點的描述(摘錄)Tab. 2 Descrip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in the garden poems (excerpt)
石倉園的布局大體可分為4個區(qū):1)山下的中區(qū),以大水面南池為中心,浮山堂與荔枝閣隔水對望;2)池東一區(qū),以長至臺為核心,以語江亭為東界;3)山上的北區(qū),以聽泉閣組景和夜光堂為核心,梵高閣為制高點;4)南區(qū),在南池石橋以南水面四周,以淼軒、梅花館為主景。
3.2.1 以南池為中心的中區(qū)
中區(qū)以南池為中心,環(huán)池置景。南池是建園之前就存在的大水塘,曹學佺在建園5年后(1618年)于池中筑堤,將水面一分為二,并在池中種植大片荷花。池東南隅水中央原有12株水松⑩,池內(nèi)還有畫舫停泊,可以從浮山堂泛舟至荔枝閣、夜光堂和語江亭的下方。池南的浮山堂、臨賦閣是最早營構的建筑。浮山堂是生活起居的主要廳堂,旁有矮墻、垂柳、竹籬花架,其不遠處有石橋“臥若虹”,在石橋上環(huán)顧四周可見“樓臺深樹里”[5]。過石橋往東為臨賦閣,是四面臨水、通透明亮的畫閣,旁有薔薇荼蘼花架,周植翠竹、紅榴,是園中征歌度曲的場所。
南池北岸在建園之前已有一片荔枝林,于浮山堂中可望隔岸荔枝。曹學佺在兩株老荔樹之間構荔枝閣,“坐露臺如在綠幄中”[16]。荔枝閣前有石臺用以避暑休憩,閣后有玉泉亭臨清泉而建,亭傍為菊坡,荔枝閣西側(cè)有閣道通往山上的碧泉庵。竹醉亭與琴香榭皆位于南池西畔。竹醉亭旁有竹千竿,并栽有荔枝、芭蕉,是一處避暑勝地。琴香榭臨水而建,是另一處主要的聽曲場所。
3.2.2 以長至臺為核心的東區(qū)
東區(qū)為園林入口區(qū),以長至臺為中心,至東側(cè)山上的語江亭。入園先經(jīng)過石倉,由“廳事三楹,貌制樸古”的建筑與“山石層積如倉廩”[17]37的巖洞組成,是園中十分重要的藏書之所。石倉往西至南池畔為臨水的春草亭,由踏月廊相接。石倉往北可達長至臺,長至臺為一高臺,上有一座四面通透的小閣,其下環(huán)以藥欄[17]86,前路兩旁植以白長春[11],周圍種梅成林,是園中賞梅勝地。語江亭立在東邊可遠眺閩江的最高處,曹學佺最喜攜友人在此觀江中落照或端午競渡。語江亭下部與南池有水路相通,曹學佺月夜泛舟之后常于此休憩。
3.2.3 以聽泉閣組景為核心的北區(qū)
北區(qū)以山地景觀為主,主要由聽泉閣組景、夜光堂、梵高閣構成。聽泉閣位于石倉山南麓,依泉眼而建,掩映在周圍樹叢中[12]。閣旁有棧道、指日臺、閣道、古梅岡、大士古相、石供、石芝洞、錦繡壁、上池、瀉雪澗、下池、飛云峰、石筍、冰廳、小珠簾、石屏、石峽、盤陀石、竹園、洞口池等20小景,曲折的棧道石階將石壁巖峰、泉流溪澗、洞窟造像等上下相連,形成一組山地園景。聽泉閣傍的清泉流入上池,從瀉雪澗跌入下池,形成一系列活潑靈動的水景,下池種有荷花。山下的天然巖洞被改造為巖扃,是曹學佺休憩夜宿的場所之一。巖扃不遠處的石君亭是曹學佺十分喜愛并頗為得意的一處景致,認為此石亭的位置經(jīng)營渾然天成。石君亭周圍石筍林立,樹木森然,旁有一小池承接山泉并連通南池。從石君亭通過曲折山徑可到達夜光堂,堂西有木柵,為園中養(yǎng)鶴之處[18],堂后是松林,堂前階下土有夜光的效果,由此帶來“忽破松間暝,何須秉燭游”[5]的獨特夜景游賞體驗,也是園中雅集游宴的主要場所之一。梵高閣在夜光堂以北的石倉山頂,為園中最高處,曹學佺常在此聽禪禮佛、登臨賦詩,或與友人登樓賞園景晴晝變幻、觀閩江奔流漲落。
3.2.4 以淼軒為核心的南區(qū)
淼軒在南池以石橋分隔出的南水面岸邊,夏日面向滿池荷花,亦是曹學佺十分喜愛之景,他10年后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廣西官署中憶起園中景致,說最喜愛的還是淼軒池荷。在淼軒南面洪山上林木茂盛的高處,有一茅草亭名林亭,于亭中可北瞰園景。不遠處有澗室傍山中溪澗而建,溪澗兩旁皆植梅,成片的梅林一直延續(xù)到山下平地,梅林中筑有梅花館,“山館無煩構,編籬似鹿柴。梅花開作伴,石壁臥為階”[5],是一處風格質(zhì)樸的小院,也是園中的賞梅與聚會之所。
石倉園的營造是逐步推進的,曹學佺在造園的10年間一直都居住在園中,造園成了他全身心投入的事業(yè)和日?;顒?。從他的詩中可以推測他在營造之初已有大致的規(guī)劃,最先確定的是主要廳堂浮山堂的位置,同時利用山下低洼之處天然形成的南池完成了中區(qū)的雛形,此后每隔三四年沿池四周增建新景。東區(qū)由入口附近的石倉以及東端的語江亭開始,語江亭具有界定邊緣的作用及重要借景意義。北區(qū)的營造則以山上的聽泉閣組景為主,最后往南擴展,以淼軒為中心展開建設。同時不斷完善豐富原先的園景,比如在南池中筑堤、將聽泉閣附近山下的石洞改造成巖扃等。
曹學佺在建設過程中結(jié)合現(xiàn)狀條件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掘、利用自然山水條件,逐步開辟園景,具有一定隨機性和彈性變化,也是其樂趣所在,如曹學佺原本計劃在荔枝閣后開池種荷,卻偶然鑿出一握“湛然青玉色”的清泉,因泉水太冷不適合種荷,便改為臨泉建玉泉亭;新建夜光堂尚未取名時,“階前土忽現(xiàn)光,見者異之”[5],因此名之“夜光堂”。在不斷開辟園景的同時,還需要不定期開展對園林的日常打理和維護,如蒔花移竹、鑿泉引水,以及在雨季園林遭漲水破壞后的修復,這些工程曹學佺大都會親自參與,并在完工后前往查驗,如在月夜攜眾人往聽泉閣或石君亭處觀放泉。
4.2.1 追求山野幽境
曹學佺在造園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造園理念,多次在詩中提到自己喜愛自然天成之景,如“賞我園中勝,質(zhì)不為華掩”,他認為自己的造園只是“輕輕點綴水云間”和“引泉一意隨高下”,園中的山水景致皆是“開鑿詎人為,位置本天分”[5]。石倉園中的構筑也都結(jié)構簡單、裝飾樸素,梅花館、夜光堂這類大型廳堂建筑都“無煩構”,山上的聽泉閣、澗室俱為“茅茨小筑”,水邊的竹醉亭、春草亭則是“茅亭”,可以推測園中除了主要廳堂浮山堂外,都為木架、版筑結(jié)構,大多以茅草覆頂。另外,還有不少利用植物營造的構筑,如在松樹下搭的松棚,在兩棵老荔樹間因樹架梯、類似于樹屋的荔枝閣。晚明閩地文人在郊野造園多是以一處點景建筑,占據(jù)山水形勝之處,石倉園所在“四山回合,有塘數(shù)里”,似乎有很大的面積,但實際上是通過分散的景點構筑來界定大致的范圍。曹學佺的摯交徐熥、徐兄弟在于山的綠玉齋也僅為一素簡書齋,周圍是天然的大片竹林,后又增建幾處藏書處,散落在于山北麓的青山翠竹之間[19]。
曹學佺有深厚的詩學素養(yǎng),加上廣泛山水游歷的積淀,將詩、畫、園林的境界融為一體,其在《梁孟弢游石倉有詩紀之并畫扇頭見示予答以古風一首》中直言“人皆謂我園,有山兼有水。君游獨擅長,詩情與畫理。詩宗王摩詰,畫學長康氏。與余園中境,三者迫相似”[5],其在石倉園中的造景雖簡約,卻不失深遠意境。另外,曹學佺出于內(nèi)心的佛教情結(jié),十分喜好寺院氛圍與清幽禪境,他在石倉園中也構建了聽泉閣和碧泉庵兩處參禪禮佛的場所。聽泉閣依泉眼而建,其意象來源于曹學佺早年游覽的歸宗巖中的一座禪院,以泉聲營造佛門清涼境界。夜里窗外泉聲如雨落,清冽凜然,入夏時流動的泉水使室內(nèi)變得涼爽,便可“知無塵夢擾,入定擬禪僧”[5]。
4.2.2 因借天然山水
石倉園各處的營造手法反映了曹學佺因借天然的造園理念。他在詩中曾說“嘗聞諸夫子,為山以平地。倘無所取材,何由見思致。”[5]他推崇的是剔石疏泉,而不是鑿池堆山。園中山水格局充分契合原有環(huán)境,整體因山就勢,環(huán)池置景,山上高陡處立亭閣,幽深處修洞窟,山下開闊處定廳堂,低洼處鑿池沼,除了偶有置石、砌筑小坡,全園并無任何堆山疊石,都是利用天然山石。其中有許多構筑是直接利用天然環(huán)境而建,如將天然石洞整飭改造而作為住所的巖扃和用作藏書的石倉;還有些構筑的選址十分突顯對現(xiàn)狀條件的利用,如依泉眼而建的聽泉閣和坐石臨流的澗室。山上的聽泉閣組景因借天然石壁、古洞而建,并疏鑿原有的山泉泉眼,形成流向山下荷池的泉流溪澗。
同時,曹學佺還充分利用園外之景,他選址在妙峰山支脈下鄰妙峰寺建園,是為了更好地借妙峰寺之景,包括建筑的飛檐翹角和晨昏時的鐘鼓梵音。而在園中山上高處所建的語江亭、梵高樓可以俯借旁邊奔流的閩江,以及山下的村落炊煙之景,感受“一片江村迷晩照,數(shù)聲鐘磬下煙蘿”[5]。除了借妙峰寺、閩江、山下村落這些實體景觀,還有借天象景觀,包括月出、雨天、下雪等不同景象。曹學佺“最喜江天成晩霽”[5],常于夏日傍晚與友登臨梵高閣觀江中競渡[13],在晴夜漫步南池畔的石橋、浮山堂[14]以及山上的夜光堂賞月起月落,在下雨時坐于南池南岸望前山如洗、聽谷泉幽鳴[15]。曹學佺的因借理念應與閩地豐富的山水資源密切相關,晚明閩地文人造園皆擅借景巧思,如許氏濤園據(jù)福州烏石山最勝處的山頂石林中,范圍直至懸崖邊,崖邊可俯瞰江中漁火蘆歌,園內(nèi)怪石嶙峋、巖壁峭立,其所構不過幾處簡易亭榭,景皆自然天成[20]。
4.2.3 營造豐富植物景觀
石倉園未建之前的園址范圍內(nèi)有著良好的植被條件,石倉山上有成片松林,山腳有荔枝林,池中有12株水杉。園中的植物造景在保留利用這些原有山林植物的基礎上,既有大片栽植,也有局部點綴。成片栽植的有梅、竹、松林,其中以梅花最勝,盛開時節(jié)成為當?shù)刂馁p梅景點,園中的長至臺、梅花館、聽泉閣都是賞梅佳處,長松修竹在園中亦是隨處可見。此外還充分利用當?shù)靥赜械睦笾?、石榴這類兼具觀賞性與可食性的果樹造景,每當荔枝成熟時,從浮山堂隔岸遠觀如紅云流火,坐荔枝閣中伸手便可摘食。局部點綴如當時流行的薔薇、荼蘼花架等,以及從門扉通往長至臺的路上以草花白長春沿路裝點。曹學佺十分喜愛菊花,特意筑坡專用于種菊、賞菊,也吟詠過點綴于堂前屋后的美人蕉和白槿(表3)。
表3 石倉園中的植物造景Tab. 3 Plant landscaping in Shicang Garden
本研究以園詩為復原依據(jù)存在著一定局限性,一些地方由于缺乏較為明確的文字信息,只能通過推測進行空間方位的判斷,但借助于大量園詩的相互比照和現(xiàn)場判斷仍形成了具有一定細節(jié)的石倉園面貌復原。晚明時期的石倉園在整體上呈現(xiàn)為質(zhì)野疏朗的面貌,山下以大水池為中心環(huán)池置景,山上景點建筑掩映在林木中,園林沒有明確的界限,人工建置散布在自然中,外圍的建筑在點景同時借園外之景,將周圍的山川、寺廟、田園、村莊之景納入園中。石倉園的營造具有晚明文人營園所普遍追求的天然雅致、隱逸自適的意趣,但并不尚奇,不熱衷于精巧的材料和人工造景,而是緊密結(jié)合場地的自然環(huán)境、氣象條件、鄉(xiāng)土植物來營造園中景物,更多地呈現(xiàn)出“流泉喧石壁,曲沼繞松林。師謂天然趣,人間不易尋”[5]的面貌。園林整體融入了天然山水環(huán)境中,在真山真水中稍事點綴,以少數(shù)構筑簡單限定出園內(nèi)的場域,并十分重視對周邊環(huán)境的借景。石倉園作為當時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名園,其營造理念及手法都充分反映了晚明時期福建尤其是閩中地區(qū)的園林營建特征,體現(xiàn)了晚明閩地文人因地制宜、自然天趣的造園思想。
注釋(Notes):
① 清末謝章鋌稱:“曹石倉有盛唐之音,不細于王、李,不染于鐘、譚,風氣屢變而閩詩弗更,雖曰囿于方隅,然不可謂非強立者?!盵1]
② 江蘇人氏吳子野來訪時便認為石倉園與家鄉(xiāng)園林景致十分相似,驚訝之余也表達了贊賞:“屢顧山僮問,家出景致如。松皆天目種,石豈洞庭余?!盵5]
③ 曹學佺一生著述頗豐,明清鼎革時存于石倉的書版遭到焚毀,入清后曹學佺的著作又成為被查禁的對象,存者所剩無幾。清乾隆十九年(1755年),曹學佺的曾孫曹岱華歷20余年搜集整理曹學佺所著詩文集,刊刻出版了《石倉文稿》和《石倉詩稿》?!妒瘋}文稿》仍缺1/3,《石倉詩稿》也還缺少數(shù)卷,但已經(jīng)是目前能獲取到的最完整的版本。
④ 1613年,曹學佺從四川按察使任上被削官,回到福州開始營造石倉園,并居住在園中;1623年,被重新起用為廣西右參議,離開家園赴廣西為官;1627年,再次遭削官而返鄉(xiāng),居住在石倉園中;1630年,從石倉園遷出,移居城內(nèi)的西峰草堂,仍時常往返于石倉園,在石倉園中雅集結(jié)社或接待親友留宿暫寓[7,10]。
⑤ 陳慶元、林靜認為石倉園在妙峰山東側(cè)[8]。陳超在研究中提出石倉園原址位于今天洪塘街北的洪塘居委會[6]。
⑥ 1640年,曹學佺將石倉園轉(zhuǎn)手給侯官人林弘衍,1650年林弘衍死后石倉園易主為曹學佺之友林崇孚,1665年林崇孚將石倉園歸還給曹學佺三子曹孟濟,之后又再次易主為景州知州王國璽。清末謝章鋌(1820—1903)的朋友劉筠川買下石倉園,修葺未落成便在外地病逝,石倉園又歸其侄,但未繼續(xù)修葺,詳見賭棋山莊所著書25種。民國詩人陳衍(1856—1937)過石倉園時已是廢園,只剩山水草木,詳見《石遺室詩集》。
⑦ 筆者實地考察了福建農(nóng)林大學,除了山水格局依稀可辨,已經(jīng)搜尋不到遺跡,只有在當年浮山堂位置的附近有一塊刻有“石倉園”的石頭,疑似后人所刻。
⑧ 《同丘德長到石倉山》:“遙看亭榭勝,半在白云間?!盵5]
⑨ 《石倉詩稿》卷三十《更生篇》的《石倉絕句二十首有引》小引記錄了這次游園的前因后果:“余歸之日,春色正舒,衷情悲慘,不復有窺園想。兒子輩慮有傷生之戚,乃扶侍而強,一涉歷不勝其委頓矣。先慈喪解嚴后始追憶之,且復得盤桓焉。因于諸景之次各吟一絕云?!盵5]
⑩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杉科水松屬,喬木,高可達25 m,主要分布于中國廣州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閩江下游海拔1 000 m以下地區(qū)。
[11]白長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Albus'),夾竹桃科長春花屬,多年生直立草本,半灌木,花期6—9月。
[12]《聽泉閣歌》:“湖中光景雖聯(lián)絡,對面不見聽泉閣。”[5]
[13]《夏日石倉晚眺同王君衡侍御賦》:“山際登樓當落日,江干競渡續(xù)端陽。荔支色奪殘霞艷,荷葉盤擎片月光?!盵5]
[14]《念一夜浮山堂月出光景奇絕漫作宗語叩藏公茂公》:“曲罷灑闌音尚裊,半輪月掛蒼松杪。”[5]
[15]《三月晦前一日集李子述黃晦之陳叔度石倉臨眺分韻》:“飛雨忽以過,山光為乍斂。雨歇峰逾凈,螺黛青若染?!盵5]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圖1引自1961年出版《福建地圖集》;圖2引自Google Earth的2019年衛(wèi)星影像圖;圖3、6由作者改繪自Mapbox地圖;圖4由作者拍攝;圖5、7由作者繪制;表1~3由作者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