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死亡”是重要的文學命題。本文用西方經典敘事學理論,將新感覺派筆下的死亡描寫進行簡要分類,可知新感覺派與左翼仍有共通之處;以內聚焦、零聚焦等敘事視角審視新感覺派的死亡敘事窺見新感覺派的創(chuàng)作與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從敘事語式與敘事模式等方面出發(fā)分析新感覺派對死亡的節(jié)制。
關鍵詞:新感覺派 現(xiàn)代主義 死亡敘事 左翼 傳統(tǒng)
“死亡”是文學的重要母題,如何表現(xiàn)死亡、描寫死亡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立場與態(tài)度的展現(xiàn)。死亡敘事在三十年小說敘事模式發(fā)展中的流變對整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意義值得重新審視。作為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的新感覺派,他們面對、描寫死亡的態(tài)度折射出現(xiàn)代主義浪潮之下乃至中國文學史對死亡的認識與對現(xiàn)代性的思考。筆者將借助西方經典敘事學分析,從敘事視角和敘事語式等方面探究新感覺派與左翼、與傳統(tǒng)的關系。
一、“死亡”的分類·現(xiàn)代與左翼內核
新感覺派作家創(chuàng)作了許多描寫死亡的作品,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死亡方式。有玄幻神秘力量介入、非現(xiàn)實性的死亡,如《將軍底頭》中花將軍死后仍捧著自己的頭尋找姑娘,《魔道》中帶來恐懼、死亡的妖婦等。在這類死亡中包含著與《聊齋》式花妖狐鬼相同的,與中國傳統(tǒng)相類似的神秘主義的特質,是一種非現(xiàn)代性、非理性的死亡。有一部分是戰(zhàn)斗而死的,如《將軍底頭》上戰(zhàn)場死掉的戰(zhàn)士,《生活在海上的人們》由于爭奪自己的生存權利雙方展開械斗,等等。在這種死亡中,是現(xiàn)代的變化將傳統(tǒng)推向了現(xiàn)代的舞臺,而由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不相容的差異與矛盾,使得在死亡中展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立性。新感覺派有大量的死亡是由謀殺而造成的,如《上海的狐步舞》中開頭三個黑衣人為了搶劫,在上海街頭開槍打死了挎飯籃的小伙子;《兇宅》里詹姆士謀殺了五個妻子;《石秀》里石秀殺了頭陀、殺了偷情的海黎,楊雄殺了巧兒、殺了潘巧云,等等。由于仇恨、金錢、性欲(偷情)、快感等原因而導致的謀殺,展現(xiàn)了城市里人與人之間緊張、敏感、脆弱的關系,之前中國傳統(tǒng)的夫妻、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道德倫理也由于這些緊張和脆弱而變得搖搖欲墜。也有部分人是由于生病而死的,如《油布》里得了肺炎的阿川,《咱們的世界》主人公“我”的父母害急病死了,這種死亡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侵蝕性。還有一些未說明具體死因的死亡,如《公墓》開頭為母親立的墓碑,以及暗戀的胡小姐也不知為何死去了,《夜叉》里母親接到了女兒死去的電報,等等。這類死亡,顯然不是著重描寫死亡,而是死亡伴隨著愛情、母愛回歸等母題,以死亡達到某種表達的效果,只是表達的需要,或是借助死亡深化其主題。
新感覺派筆下大多都是存在著死亡的故事,而不是關于死亡的故事。其內核一部分是現(xiàn)代主義的。就寫歷史故事而言,《將軍底頭》中有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敵對(不是爾虞我詐),伴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石秀》中有偷情和殺人和欲望(與武松殺死潘金蓮);《兇宅》《魔道》則有比較明顯的愛倫坡恐怖小說的影子,享受殺人、享受偷情都是十分西方的書寫經驗,這與世界的現(xiàn)代主義合流。還有一部分關于死亡的內核,特別是在穆時英《南北極》之中,是與左翼文學十分相似的。左翼文學對大都市的資本主義文化大都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新感覺派小說也會經常見到敘述者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詛咒?!靶赂杏X派在政治上本來就傾向左翼,又是一個很小的文學流派,所以在當時普羅文學運動的巨大聲勢之下創(chuàng)作普羅小說也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大都市和性誘惑等新感覺派題材前期同樣受到左翼作家的關注?!盿
二、多元的敘事視角——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
在熱奈特《敘事話語》一書中,內聚焦是指“敘述者只知道人物知道的情況”b,此時“敘述者=人物”?!秾④姷最^》里花驚定看到自己的士兵在戰(zhàn)場上被箭刺穿了前胸;《石秀》中石秀是以一種賞心悅目的心態(tài)殺死了頭陀和海黎,以一種肉欲與血腥的病態(tài)迷戀看著楊雄殺死歡兒和潘巧云;《兇宅》里詹姆士以陶醉的姿態(tài)勒死了自己的妻子瑪麗;《咱們的世界》里“我”是何等歡欣鼓舞地殺死船上的人,這些都是讀者透過花將軍、石秀、詹姆士和“我”的眼睛看到的殺人現(xiàn)場,這種現(xiàn)場飽含著感知死亡的魅力。這種死亡是內省式的、體驗式死亡。零聚焦是指“敘述者知道比任何人物知道得多”c,這種是我們較為熟知的全知全能的傳統(tǒng)視角,此時“敘述者﹥人物”?!渡虾5暮轿琛分忻鑼懭齻€黑衣人與小伙子的打斗最后被槍擊的場景,高木架是怎樣從高處落下砸死了人,鮮血在地上如何流動;《將軍底頭》中花驚定是如何被敵人一刀剜下了頭顱;《兇宅》里新聞報道在兇宅里三人之死,等等。較于內聚焦,零聚焦更加客觀地作為第三方介入死亡的場景。外聚焦是指“敘事者知道的比人物要少”d,主人公在眼前活動但是永遠不許我們知道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新感覺派的死亡敘事中基本未采用該視角。
內聚焦與零聚焦的死亡有時也交替出現(xiàn)在同一個文本中,甚至同一場死亡里都是由兩種視角完成的。這種多元的敘事視角,實際上是新感覺派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死亡。內聚焦側重感官的刺激,享受血液與死亡,其中有一種觀賞性享受、審美的思考,以及非?,F(xiàn)代性的對于死亡的憂郁、欣賞、恐懼等感受的書寫,而零聚焦更側重事件有限度的還原,更加接近傳統(tǒng)的書寫。但無論視角再多元,內聚焦和零聚焦也只是對死亡經驗的描寫。
新感覺派對死亡、對都市、對人性的思考僅限于的感觀印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里,對死亡的思考常常是回避的態(tài)度,很少直接描寫死亡、體驗死亡,死亡在作品中更多起到情節(jié)上的作用。在這方面,新感覺派突破了古代的傳統(tǒng),進入了現(xiàn)代語境之中。但由于在當時的中國現(xiàn)代性仍然是不足的,所以除了在技法上、內容上有了現(xiàn)代的表現(xiàn)之外,關于死亡、關于現(xiàn)代性的內核思考是有限的,是遠遠不夠的,“這造成創(chuàng)作上的凝滯、重復的狀況,缺少了生命力,也導致未能繼續(xù)匯入日后的現(xiàn)代主義浪潮”e。
三、敘事語式與敘事模式
敘事語式包括事件敘事與話語敘事。事件敘事是“完美模仿的內涵體”f,之前所提到的內聚焦零聚焦基本上都是事件敘事,盡可能地模擬事件發(fā)生的情況。在事件敘事場景中,每一次死亡較于話語敘事的過程都更為緩慢,放慢死亡的速度給予人感官上的享受和體驗,賦予死亡以深刻含義,在敘事的作用上也起到更大作用。話語敘事“反對這種(事件敘事)絕對的模仿”g,《公墓》中母親和心愛的女孩不知名的死亡,《咱們的世界》中父母病死,《夜叉》結尾電報得知女兒已死等都是用話語敘述。省略對死亡的具體描寫,此時死亡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敘事技巧,舉重若輕。為了表現(xiàn)暗戀的無疾而終,胡小姐唯有死才能表達永遠的別離,《咱們的世界》中父母不幸離世才能理解主人公“我”現(xiàn)在的惡的背后存在著千千萬萬的痛。
無論是何種敘事語式都形成了“過渡式”死亡與“高潮式”死亡兩種敘事模式。“過渡式”較為簡單,由“A情節(jié)——死亡——B情節(jié)”形式構成,比較常見?!案叱笔健陛^為獨特,“A情節(jié)——死亡特寫鏡頭——B情節(jié)”,這種在死亡后會發(fā)生情節(jié)上的斷裂,比如《上海的狐步舞》;或者“A——B——C——死亡特寫鏡頭”全文結束。一篇文章里可以不止有一個“高潮式”死亡,例如《石秀》,海黎和潘巧云被殺時的情節(jié)即是全文的高潮。在這樣的敘事語式與敘事模式之下,新感覺派在表面的死亡經驗背后蘊含著一種死亡的節(jié)制。在現(xiàn)代文學的大背景下,死亡敘事的節(jié)制映射著現(xiàn)代主義被壓抑的主體性。
在歐風美雨下,20世紀前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經歷了一次精神裂變的痛苦。新感覺派的作家們面對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裂變也進行了他們的思考。從“死亡”切入,可以窺見作家與左翼部分相同的關切與主張,各種死亡敘事的模式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中國面臨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人與人等多種關系間的緊張關系?!暗肿杂X在文化與政治的雙重負荷下,痛苦地生存,有著痛苦的生命體驗?!県
a 吳述橋:《新感覺派和左翼文學關系再考察》,《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第1期。
bcdfg 〔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版,第129頁,第129頁,第129頁,第110頁,第113頁。
eh 馮愛琳:《死亡視域中的張愛玲和新感覺派》,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參考文獻:
[1] 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 劉吶鷗.都市風景線[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3] 穆時英.南北極[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4] 施蟄存.將軍底頭[M].上海:上海書店,1988.
[5] 文學武.都市空間中的欲望、消費及美學——新感覺派、左翼文學中的上海都市敘事比較[J].社會科學,2019(3):173-181.
[6] 黃德志,殷鵬飛.革命與摩登的變奏——三十年代中國新感覺派興衰論[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9):10-22.
[7] 吳述橋.新感覺派和左翼文學關系再考察[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1):87-94.
[8] 馮愛琳.張愛玲和新感覺派抗拒死亡焦慮的途徑[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7):57-61.
[9] 馮愛琳.死亡視域中的張愛玲和新感覺派[D].廣西師范大學,2001.
[10] 楊迎平.論新感覺派的陌生化敘事[J].東南學術,2015(6):238-242.
作 者: 王彭韜雯,江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