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對于內在自我心理世界這未知的領域是極其關注的,她努力以具象的語言詩意地表述對抽象世界的理解。本文擬觀察狄金森的詩歌《一個人沒必要像一間臥室》(One need not be a chamber – to be Haunted – Fr407)解讀狄金森在探索內在自我時的寫作手法。
關鍵詞:狄金森 內在 意象
狄金森衡量內在自我的詩歌,常被提及的比如“大腦比天空更寬廣 – (The Brain – is wider than the Sky –Fr598)”呈現(xiàn)了內在精神世界之博大,比天寬、比海深,重堪比上帝;她聲稱內心精神世界廣大無垠如“那‘未被開發(fā)的大陸– /尚未有人定居 (The "Undiscovered Continent" – / No Settler had the Mind,F(xiàn)r814)”;而內心世界也有可能是狂暴的,外界的力量無法將之平息:“警察鎮(zhèn)壓不到/心內的暴徒(The mob within the heart/ Police cannot suppress Fr1763)”。從上述的詩歌可見,狄金森對于內在自我心理世界這未知的領域是極其關注的,她努力以具象的語言詩意地表述對抽象世界的理解。本文擬觀察狄金森的詩歌《一個人沒必要像一間臥室》(One need not be a chamber – to be Haunted – Fr407)”解讀狄金森在探索內在自我時的寫作手法。a這首詩大意是顯而易見的,來自外界即使是最恐怖的險情,也比不過來自內在的威脅恐怖。但仔細審視詩人為表述這一中心思想所采用的寫作手法如敘事視角、敘事布景、意象運用等似乎更能顯示詩人的寫作意圖。b
譯文:
人不必受困于一間臥室/也不必受困于一座房子/大腦本身有通道/超越物質世界//夜半在外邊遇鬼/更安全/與遭遇內心/更冷的宿主相比//騎馬穿越修道院/石頭滾滾襲來更安全/如果與在孤獨的地方/毫無防備地遭遇自我相比//最可怕的是/自我藏于自我后面/相比之下,寓所里的暗殺/是最不可怕的事。//身體借來一把轉輪手槍/他把門拴上/環(huán)視那更高級的幽靈/或更多的幽靈跟著
一、敘事視角
這首意在探索內在自我的詩,敘事視角卻不同于狄金森慣常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寫作手法。狄金森慣常借助“我”這個想象中的人(“a supposed person”,見第268 封信),從“自我”視角出發(fā)表達不同層面自我對事物的認識,從她的1789首詩中的第一行就可以看到“我”的主格形式I被用了285次,賓格me被用了將近50次,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my出現(xiàn)了超過100次。可見對于狄金森而言,“我”是非常重要的,是她的代言人。而這首詩第一行“人不必受困于一間臥室-(One need not be a chamber – to be Haunted –)”以“一個人(one)”這個第三人稱單數(shù)泛指代詞做主語,沒用“我”來做代言,是狄金森詩集中唯一的例外。作者既把自己置身于敘事的中心,也讓自己擁有旁觀者的角度,使得所探討的問題具有普適性,表明所要探討的內在,不只是敘述者本人的內在,也是你我他的內在,而正因為如此,讀者在閱讀這首詩時,沒法將自己置身事外。
二、敘事布景
這首詩寫于1862年秋天,是狄金森裝訂成冊的手稿中的一首(Miller,2016),富蘭克林版本是狄金森修改后簽名送給嫂子蘇珊·狄金森的。全詩共五節(jié)二十行,每節(jié)為一句話。
第一節(jié)第一、二行如果直譯為“一個人沒必要是一間臥室那樣受困/也沒必要是一座房子那樣受困”,表述方式是不合邏輯的,正如張三不是李四,人也不會是臥室或房子。但從第三、四行“大腦本身有通道/超越物質世界”來看,“臥室”“房子”和“大腦”這三個意象,其實是互為借喻,是狄金森作為臥室詩人在思考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時信手拈來的比喻。詩人常年身處臥室這四維空間方寸之地,思緒卻是天馬行空般的遼遠,她從自身的空間思維體驗觀察到:比臥室更寬廣的是房子,比房子更寬廣的是大腦思維所到達的世界,這世界不再像臥室和房子那樣受四維空間的限制,不再囿于方寸之間,但正如臥室有門有窗作為通道,也如房子有走廊通向各個房間,大腦也具有房子的特征,是有通道的,不同的是大腦這所房子不是四維的,思維可以是無邊無際的,而且不受具象房子的物質特征所束縛??梢钥闯?,詩人賦予了具象房子以詩意的抽象想象,也賦予了抽象的大腦思維世界以具象物質特性,讓有邊界的有形的物質世界與無邊界的無形的精神世界互為參照。很顯然,詩人的關注點在于思維的廣度,第一二行表達的意思是“人不必受困于一間臥室,也不必受困于一座房子”,作為開篇主語的第三人稱泛指單數(shù)“人(one)”可以是指“一個人的思維”,即“一個人的思維不必受困于一間臥室……”而第三、四行“大腦本身有通道/超越物質世界”展現(xiàn)了內在世界的幽暗和復雜,甚至是黑暗恐怖的。似乎是刻意地,在接下來的四節(jié)詩里,狄金森把外部世界最恐怖事件與內心深處的危險進行夸張的對比,襯托出內在自我的哥特式的陰森恐怖:夜半遇鬼比直面內在自我更安全(第二節(jié));騎馬穿越破敗荒涼的修道院時落石滾滾而來的場景也比不過毫無防備地面對自我危險(第三節(jié));寓所里的暗殺事件也比不過“自我隱藏在自我后面”恐怖(第四節(jié));身體承受不了內在世界的威脅,拔槍自衛(wèi)(第五節(jié))。
三、意象運用
狄金森研究專家肯恩斯(Michael Kearns)認為狄金森是大腦的解剖學家,對狄金森的超強自我意識或自我定位他做出了這樣精辟的闡釋:狄金森之自我“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是個體自我,體驗大腦中清晰和不清晰的極端感覺;二是沖突狀態(tài)下內在演員的集合體”??隙魉沟倪@個描述很符合狄金森這首詩里自我意象的運用。內在自我的形象由第一節(jié)的個體自我,逐節(jié)增多至多個自我,相比較的外在場景越恐怖,相應的內在威脅程度也隨著內在自我形象的增多而增強。第一節(jié)中“大腦”是內在自我的代表,內在自我是以個體自我的整體形象出現(xiàn)的,敘述者從旁觀者的角度陳述大腦的超越物質的特性,個體自我體驗幽暗無邊的模糊感覺。第二節(jié)描述大腦作為個體自我審視內在自我體驗比“夜半遇鬼”更大的威脅,而“自己面對內在更冷的宿主(Cooler Host)”這個表述表明,自我的形象不是唯一性的,有面對者和被面對者。第三節(jié)體驗的場景置于與外在威脅“騎馬穿過破敗荒涼的修道院亂石隨馬蹄聲震動滾滾而來”相比,“孤獨處冷不防與自我相遇”更可怖,大腦作為個體自我體驗的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動態(tài)心理過程。第四節(jié)直言大腦體驗中“最可怕的是/自我藏于自我后面”,相比之下,比前兩節(jié)所述的外在威脅更可怕的“寓所暗殺”成了最不可怕的事。內在體驗不再是個體自我的體驗,是自我后面藏有自我,無法分辨自我是誰,誰是自我,大腦體驗的是瀕臨崩潰的狀態(tài)。此時的內在自我,如肯恩斯的描述,是“沖突狀態(tài)下內在演員的集合體”。第五節(jié)把內在體驗的險情推到高峰。作為大腦思維世界的承載者,“身體”這一意象被擬人化為個體“他”:“身體借來一把轉輪手槍–/他把門拴上– / 環(huán)視那更高級的幽靈 – / 或更多的幽靈跟著–(The Body –borrows a Revolver – / He bolts the Door – / Oerlooking a Superior Spectre – /Or More –)”。內在此時是“更高級的幽靈”,而且不止一個,與身體幾乎處于分離的瘋狂狀態(tài)。這里, “身體”這一意象,如臥室、房子以及無盡外界的一切,都是大腦思維思考感受的對象。
總體而言,讀這首詩,感受詩人制造的幽暗想象空間,這種感受可用希金森(Higginson)1870年在會見狄金森后當晚給妻子寫信轉述狄金森的話來形容:“如果我讀一本書,讀到全身冰冷,沒什么火能溫暖我,我知道那就是詩。如果我真切地感覺到頭被提走了,我知道那就是詩?!笨梢钥闯龅医鹕@個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想要達到的標準在這首詩里是達到了的。這首詩遞進式地把外在危險與內在威脅進行強烈對照,襯托出內在思維世界的無限且難以把控的特性。對于內在世界的不確定性,狄金森給予的是冷靜的思考和科學實驗式的具體語言努力表達內在這超越物質屬性的世界。
a 本文所引用的狄金森詩均源自R. W. Franklin 編輯的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1999年版。按該書的詩歌排列順序引用。本文所引用的狄金森書信均源自Thomas H. Johnson 編 輯 的 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1958年、1986 年版。按該書的信件序號排列順序引用。本詩譯文以及本文中提及的狄金森其他詩文及詩句均為本文作者所翻譯。
b 值得特別留意的是,這首詩是哈佛大學文德勒教授(Helen Vendler)選評解讀的150首詩其中之一,文德勒側重解讀本詩的篇章結構和創(chuàng)作技巧。
參考文獻:
[1] Johnson, T.H.(ed) 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 [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2] Kearns,Michael. “Emily Dickinson: Anatomist of the Mind”.Emily Dickinson and Philosophy edited by Deppman,Jed. Marianne Noble. Gary Lee Stonu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3] Miller, Cristanne, ed. Emily Dickinsons Poems: As She Preserved Them [M]. Cambridge, MA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P, 2016.
[4] R. W. Franklin(ed).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 Vendler, Helen. 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2010.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 2018年度學科共建項目GD18XWW0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徐翠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