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
朋友對我說:“你知道嗎?我今天跟另一個自己吵了一架。”我疑惑地問:“另一個自己?”他說:“也就是說,我今天戰(zhàn)勝了自己!”
原來,朋友與一個同事發(fā)生矛盾,心里耿耿于懷,總想找個機會“報仇雪恨”。于是,他很“陰暗”地打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列舉了同事工作中的種種問題,他想把匿名信偷偷給單位領(lǐng)導(dǎo)。朋友這招數(shù)是跟電視劇里學(xué)的,他常說職場如戰(zhàn)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有人欺負你,一定不能放過他。朋友的手段很小兒科,他的目的就是泄憤。
不過,就在朋友打算把計劃付諸行動的時候,心里突然跳出了另一個自己。另一個自己指著他的鼻子說:“你怎么能干這種勾當?這是小人的行徑!”他反駁說:“那個同事有錯在先,他不把我放在眼里,我能白受人欺負嗎?”另一個自己說:“是你太小肚雞腸了,人與人相處,難免發(fā)生矛盾。智者一笑泯恩仇,只有愚蠢狹隘的人才總想報復(fù)……”
就這樣,他與另一個自己吵了一架,但最終他聽從了另一個自己的意見,放棄了用愚蠢幼稚的手段報復(fù)那個同事,選擇了一笑而過。
朋友接著說:“我經(jīng)常有這種感覺,覺得心里住著另一個自己。那個自己時不時會跳出來,跟我吵架,我們倆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爭吵,最終我才能做出正確理智的選擇?!?/p>
其實,這種感覺每個人都有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復(fù)雜而多面的,有時通達事理,有時狹隘小氣;有溫和善良的一面,也有狠辣冷血的一面;有正直仗義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的一面。不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每個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有貪婪、自私、淺薄等弱點。所以,另一個自己的存在,正是為了監(jiān)督和糾正自己的行為偏差。
心中的另一個自己是一面鏡子,能清楚地洞察你內(nèi)心的弱點和污點;他是一個不留情面的朋友,能把你所有不光明的想法都指出來;他又是一位善解人意的醫(yī)生,幫你矯正思想偏差和人格錯位。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史,就是和另一個自己吵架的過程。一個人通過這樣的較量,來達到自我完善,逐漸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有內(nèi)涵有品格的人。沒有天生的圣人和智者,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讓自己的境界不斷提升。
(木頭摘自《今晚報》201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