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平
[摘要]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的“自主定向”“自主探究”“自主應向”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三大環(huán)節(jié)。以四節(jié)實踐課的探索為例,力求找出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并闡述了“提出問題—合理猜想—設法驗證—得出結論—回顧反思”這一范式的具體實施要求。
[關鍵詞]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范式;自主探究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2-0005-02
“自主定向”“自主探究”“自主應向”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三大環(huán)節(jié)。為了探尋“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的范式,我們設計了四節(jié)“自主探究能力養(yǎng)成課”——三節(jié)各20分鐘的“小課”和一節(jié)40分鐘的“大課”,并將“提出問題—合理猜想—設法驗證—得出結論—回顧反思”作為目標范式,舍去了“練習”等其他環(huán)節(jié),安排如下:
這里提供了一個可操作、可視化、可理解的簡單路徑。從“提出問題”到“回顧反思”是一個大的回路,從“合理猜想”到“設法驗證”是一個小的回路。
一、抓住問題萌發(fā)的契機,準確“提出問題”
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提高學生數(shù)學敏感度和探究意識的關鍵點,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在不同階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看課題直接“提出問題”
例如,“看到‘運算律這個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就能提出“什么是運算律?”“什么運算能組成這個規(guī)律?”……又如,教學“三棱柱的體積”時,提出“三棱柱的體積該怎么計算?”……看到課題就提問,能清楚自主探究的方向。
2.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如果課題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擺出數(shù)學現(xiàn)實,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素材。例如,教學“積不變的規(guī)律”時,教師可直接創(chuàng)設情境:口算“4x8,2x?16;12x5,20x?3;15x5,25x3”,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回答:“我發(fā)現(xiàn)每組的積都相等?!辈⑻岢鰡栴}:為什么積相等,這其中有什么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呢?……
3.在探究過程中“提出問題”
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需要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的深度提問是自主學習的真正體現(xiàn)。例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當學生探究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180°”之后,教師提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出:“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教師追問:“一百邊形的內角和呢?”……
二、遵循科學的邏輯和規(guī)律,生發(fā)“合理猜想”
基于舊知,基于活動經(jīng)驗,符合基本邏輯,才是合理的猜想。當然,教師要允許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提出不同的猜想,再通過師生互動不斷完善。
例如,三角形的面積、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的體積、圓柱體的體積等的計算方法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對于三棱柱的體積,學生提出猜想“V=Sh”“V=Sh÷2”“可以把四棱柱、五棱柱轉化成三棱柱計算”。又如,對于多邊形的內角和,學生猜想“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是合理的,也有學生猜想“五邊形的內角和是360°”,理由是“雖然邊增加了,但是角都是圍成一圈,周角就只有360°”。只要是基于學生認知水平、似乎“有點道理”的猜想,教師都可以將其暫時認定為合理的。
三、喚醒已有的經(jīng)驗和方法,支持“設法驗證”
“設法驗證”是學生提出猜想之后,調動原有知識經(jīng)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對提出的猜想進行驗證的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條件支持學生的“設法驗證”。
1.提供驗證材料,包括“顯性材料”和“隱性材料”顯性材料指具體的實物(如三棱柱模型和多邊形紙片)、學習單,具體情境中的信息和問題也是“顯性材料”,而教師提到的“一百邊形”是需要學生想象和推理的“隱性材料”。顯性材料的提供解決的是特殊性問題,隱性材料的提供解決的是一般性問題。教師應提供顯性材料和隱性材料以支持學生的驗證。
2.學習單導引,包括“范式導引”和“策略小貼士”將學習單制作成表格,增加“范式導引”,可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撐。以下圖為例,在“設法驗證”一欄,增加溫馨提示,可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引導學生高位了解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自我認知。
3.提煉數(shù)學思想方法
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需強化提煉數(shù)學思想方法。如“加法交換律”重點突出“歸納”的方法;“三棱柱的體積”體現(xiàn)“轉化”的思想;“多邊形的內角和”側重“比較”的優(yōu)勢。要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靈活選取數(shù)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需要教師對相關策略的學習提出要求。
“轉化”可以將“未知”轉化成“已知”,“新知”轉化為“舊知”,從不同角度思考,在轉化中修正猜想,調整思路,最終完成對猜想的驗證。例如,探索三棱柱的體積公式時,可以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棱柱轉化成四棱柱,再轉化成長方體,也可以將一個三棱柱直接轉化成長方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動態(tài)演示”支持學生的驗證。
“不完全歸納”也可以說是“舉例法”,所舉例子要盡可能多,還要關注反例。例如,對于“加法交換律”,可以舉整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以及圖形等的例子,而且例子要盡可能多,還可以找反例或錯例。比如學生會提出猜想“除法有交換律”,然后舉反例“3+0和0+3”,得出猜想不正確。將一般化歸為特殊,實際上就是一種“退”的策略,退到最簡單,從而實現(xiàn)問題的突破。
“比較”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教師可從范圍大小、不同方法、不同類型等角度指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分類,從中找到規(guī)律,從而學會比較。
例如,對于“多邊形的內角和”,研究四邊形的內角和是用“撕、拼、量、分”的方法,但是對于五邊形就不能再“撕、拼”,只能“量、分”,再到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只能“分”,最后到一百邊形只能“算”……在比較的“層次”上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探究四邊形的內角和的4種方法,是求同一個量的不同方法的比較。
(2)對探究不同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方法比較,是求不同量的策略的優(yōu)化。
(3)對于多邊形,同樣用“分三角形”的方法,卻不完全相同。通過比較提升思維有序性,最終找到如何計算三角形個數(shù)的規(guī)律。
四、鼓勵多種表征方式,簡化“得出結論”
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多種表征方式表述得出的結論,體現(xiàn)方法多樣化。如文字、圖示、字母等,盡量簡潔,體現(xiàn)數(shù)學的抽象性和建模思想。
例如,對于加法交換律,學生用圖形(△+〇=〇+△)和字母(a+b=b+a)來表示,教師可再提供更抽象的“線段”表征方式——演示兩種顏色的線段交換位置的過程,揭露“和不變”的普遍規(guī)律。
五、提高學習的元認知能力,重視“回顧反思”
提高自主探究學習中元認知能力最突出的步驟,就是自主回顧反思。在“猜想一驗證”小回路之后可以提幾個問題支撐學生的思考:你剛才的猜想是否合理,是否正確?你所提出的猜想在思考的過程中有變化嗎?如果有,是什么導致這個變化發(fā)生的?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該怎樣解決?
例如,在猜想“五邊形的內角和”時,有學生猜360°,但通過驗證,他發(fā)現(xiàn)五邊形的內角和是540°,并反思:“我剛才的猜想感覺是合理的,因為邊增加,里面的角度應該不增加。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不對,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要是不增加,那么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內角和是一樣的。以后碰到這樣的問題我感覺還是要動手驗證一下?!?/p>
在“大回路”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完整的回顧反思。同樣也可以提兩個問題幫助學生自主厘清“從哪里來,向哪里去”的困惑:我們剛才是如何進行探究的,你還能接著想下去嗎?你還能提出什么新的問題?
綜上所述,“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范式的探索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路徑。需要注意的是,起點型的知識不適合探究,這類知識通?;卮稹笆鞘裁础钡膯栴};過程性的知識適合探究,這類知識通?;卮稹盀槭裁础薄霸趺礃印钡膯栴};靠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知識適合探究,超出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知識不適合探究。學生的學是明線,教師的教是暗線,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及時總結、提煉、點撥?!熬又?,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保ā秾W記》)教師的引導同樣非常重要?!弊灾魈骄俊碍h(huán)節(jié)范式的研究還只是個開始,課改當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仍然有很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