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娜
新生兒多發(fā)臨床疾病為新生兒肺炎,該疾病屬于呼吸道疾病的一種,情況較為嚴重。因為新生兒不具備非常成熟的呼吸器官,沒有完善的機體免疫力,如在宮內、分娩過程中或生后發(fā)生感染或吸入異物(羊水、胎糞、乳汁等)均可造成肺部化學性、炎性反應或繼發(fā)感染,因為該病不具備典型的臨床癥狀,所以很難引起患兒家屬的注意,若是診療不夠及時,進而引發(fā)敗血癥,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情況,會致使患兒死亡[1,2]。就2013 年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年度報告表明,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兒童的死亡率較高,一般情況下,<5 歲兒童,尤其新生兒,具有較高的死亡風險,致死原因雖不單一,但是最主要的一種就是肺炎。通常情況下,針對該病的臨床療法主要有抗生素治療、供氧以及呼吸道管理。不過因為新生兒的生理特點較為獨特,主要是肺部炎性細胞浸潤以及肺組織水腫和充血,一些滲出物填充在肺泡內,會部分或者完全堵塞管腔,導致?lián)Q氣障礙或通氣不暢等問題出現,進而導致一系列生理以及病理變化發(fā)生[3]。在此次研究中,針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采取氨溴索聯(lián)合布地奈德霧化方法進行治療,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58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 例。對照組患兒中男19 例,女10 例;日齡最大30 d,最小7 d,平均日齡(16.46±5.18)d;平均患病時間(7.14±1.48)d;體重2.5~5.6 kg,平均體重(3.7±1.2)kg;疾病分型:2 例乳汁吸入性肺炎,6 例胎糞吸入性肺炎,8 例羊水吸入性肺炎,13 例感染性肺炎。觀察組患兒中男18 例,女11 例;日齡最大29 d,最小6 d,平均日齡(16.54±5.22)d;平均患病時間(7.21±1.33)d;體重2.6~5.5 kg,平均體重(3.6±1.3)kg;疾病分型:2 例乳汁吸入性肺炎,7 例胎糞吸入性肺炎,8 例羊水吸入性肺炎,12 例感染性肺炎。兩組患兒性別、日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兒采用布地奈德霧化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氨溴索聯(lián)合布地奈德霧化治療。具體如下。
1.2.1 常規(guī)治療 ①呼吸道護理:采取拍背以及翻身等方式確保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tài),將口鼻分泌物及時清理干凈;②供氧治療:充分考慮患兒的血氧檢測指標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給予適當的頭罩吸氧或者是面罩吸氧治療;③抗感染治療:以病原菌類型差異為依據,確保選擇的敏感性抗菌藥物具有一定針對性,在無法明確病原菌的情況下,依據自身經驗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治療;④支持治療:選擇合適的輸液速度,為患兒水電解質平衡提供保障,以防心力衰竭以及肺水腫等情況發(fā)生,并從營養(yǎng)和能量方面為患兒提供保障;⑤環(huán)境:確保室內空氣處于新鮮狀態(tài),選擇適宜的濕度和溫度。
1.2.2 布地奈德霧化治療 向1 ml 0.9%氯化鈉溶液中加入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公司)1 ml,使其配成2 ml的霧化液然后進行霧化治療,治療周期為7 d,2 次/d。
1.2.3 氨溴索霧化治療 1 ml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溶到1.2.2 配置的溶液中進行霧化治療,治療周期為7 d,2 次/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及臨床效果。其中臨床指標包括吸氧時間、心率、呼吸、發(fā)熱消退時間、氣促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及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動脈血氣指標主要包括PaCO2、PaO2。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兒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水平,氣促、咳嗽和肺部濕啰音等臨床癥狀消失,為顯效;患兒體溫降低顯著,臨床癥狀改善,不過仍有肺部濕啰音癥狀,為有效;未達到上述兩種效果即為無效[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兒吸氧時間、發(fā)熱消退時間、氣促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心率、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PaCO2、Pa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比較(,kPa)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比較(,kPa)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新生兒的氣管以及支氣管相對來講較為狹窄,氣管在較高部位分叉,氣管壁相對較薄。與成人比較,其肺泡數量不足1/10,肺部面積也僅為1/3,同時有很多血管,不具有較強的彈力組織,容易出現水腫和充血情況[5]。
新生兒肺炎主要為感染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主要包括乳汁吸入、胎糞吸入以及羊水吸入3 種,其中最嚴重的一種為胎糞吸入[6]。宮內窘迫在胎糞吸入和羊水吸入性肺炎當中較為常見,在復蘇之后,會有青紫、鼻翼扇動和呼吸困難等情況出現;乳汁吸入性肺炎為患兒在進行喂奶的時候,出現嗆咳等情況后導致肺炎,若是過多吸入,會出現窒息等情況;感染性肺炎分為宮內感染性肺炎、分娩過程中感染性肺炎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就宮內感染性肺炎來講,若孕婦在妊娠期原發(fā)感染或潛伏感染復發(fā),病原體經血行通過胎盤屏障感染胎兒,主要病原體為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風疹病毒以及巨細胞病毒等,也可為細菌、原蟲、支原體等病原體。分娩過程中感染性肺炎為胎兒分娩時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羊水或母親宮頸分泌物導致感染。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則主要為和呼吸道感染患兒親密接觸后感染[7-10]。
針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的時候,除了常規(guī)治療外,給予布地奈德聯(lián)合氨溴索霧化吸入療法可以達到理想效果。布地奈德混懸液在哮喘疾病治療期間較為常用,其有助于炎性細胞的減少,并可以促進結構細胞功能發(fā)生改變,氨溴索吸入治療可以對黏液和漿液的分泌起到調節(jié)作用,促進痰液粘度顯著降低,還可以顯著提升部分抗生素在肺組織的濃度[11-13]。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除常規(guī)治療外,采取布地奈德聯(lián)合氨溴索霧化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促進治療效果顯著提升,值得推廣并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