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佳 姚政權(quán) 徐靖 楊娟 李華清
摘 要: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器多為殘片,大都不能通過修復(fù)恢復(fù)原貌。通過整理這些殘漆片,可以看出當時隨葬的漆器采用了彩繪、錐畫、堆漆、金銀貼花、鑲嵌等髹飾技法,并且多種技藝綜合運用,做工精美。
關(guān)鍵詞:雙墩一號漢墓;漆器;髹飾技法
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為西漢六安國第一代封王劉慶的陵墓,2006年考古發(fā)掘時出土了陶器、銅器、玉器、漆器、木器、骨器、車馬器、兵器、金銀箔、封泥等500余件(套)隨葬品。①該墓葬中漆器多出土于回廊盜洞的泥土中,僅極少數(shù)器形較為完整,大部分器物都已破碎成為殘片。這些殘漆片大都已經(jīng)不能通過修復(fù)恢復(fù)原貌,但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隨葬的漆器種類繁多,紋飾復(fù)雜,為我們研究漢代漆器制作工藝提供了翔實的實驗材料。本文將從髹飾技法角度探討這批漆器殘片采用的裝飾工藝。
1 彩繪
彩繪是漆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裝飾手段。目前世界上遺存最早的漆器實物是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約8000年)出土的漆弓,所用之漆為未加工或僅做粗加工的漆。而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約6500年)出土的朱漆木碗則表明漆工已能將顏料調(diào)入漆液中,這是漆器原料色彩配制技術(shù)的歷史性突破。②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髹漆技術(shù)經(jīng)過長足的發(fā)展,漆工已能將各種礦物顏料與植物油混合調(diào)入漆液制成各種色漆,極大地豐富了漆器色彩。各色漆施于素髹漆面上,明亮鮮艷的圖案與素雅深沉的漆面似一動一靜,形成反差強烈的視覺效果。
含有彩繪的殘漆片色彩以紅色、黑色為主,以其中一色為地,另一色描繪紋飾。彩繪的題材有云氣紋、云虛紋、神獸紋和幾何紋等。云氣紋是一種用流暢的圓渦線條組成的圖案,在這里作為主要紋飾或者輔助紋飾大量出現(xiàn)。云虛紋是《后漢書》中記載的一種漆器紋飾,指在云氣紋中畫有各種神獸、神禽和神人。整理出在云氣紋中穿插的動物除了有鳥、羊、鹿之外,還有一種龍頭怪獸(圖1)。云氣紋與云虛紋的使用體現(xiàn)了人們對死后升天成仙的美好向往。神獸紋多出現(xiàn)于漆器內(nèi)底中心位置,見有鳳鳥和各種四腳神獸(圖2)。神獸紋的構(gòu)圖形式有獨立紋樣(圖2A、圖2B)、二分反方向?qū)ΨQ式(圖2C)和三分回旋式(圖2D)。幾何紋以點、線、面組成多種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而得名,多用于輔助紋飾,起烘托主要紋飾或者分隔紋飾的作用。
所見彩繪手法主要包括線描、平涂和點彩三種。線描是漆工運用毛筆蘸漆勾勒出各種紋樣。云氣紋基本采用此種繪法,所繪線條飛旋流動、輕盈飄逸。繪有龍頭的漆器殘片(圖3)采用的則為平涂技法。所繪龍頭為深口,嘴上有髭,頭后有兩角。它是先用紅色平涂,再用黑線勾勒出主要特征部位。繪有幾何紋飾的漆片(圖4)運用了點彩技法,用毛筆蘸取紅色漆液點涂在幾何紋飾的圓形或者半圓形空白處,簡單幾點使此處圖案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2 錐畫
錐畫,即用錐在髹漆的器物表面刻畫紋飾。“錐畫”一詞來源于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竹簡,表明漢代時就已用“錐畫”來命名這種技術(shù)。其線條細若游絲,與針在器物表面刺刻的痕跡相似,故又稱“針刻”。錐畫技術(shù)萌芽于戰(zhàn)國時期漆器上的錐畫符號和文字,在漢代達到高度繁榮,許多西漢墓都出土了精美的錐畫漆器。①
運用錐畫工藝的漆器殘片質(zhì)地均為夾纻胎。夾纻胎與木胎相比胎體堅硬,漆膜硬實,刻畫時更加行云流水,一般不會出現(xiàn)毛疵等現(xiàn)象。殘片的底漆為黑色或深褐色。錐畫的紋飾有云氣紋、動物紋、植物紋、狩獵紋和幾何紋等。下面試舉兩例來闡述錐畫工藝之美。圖5的殘漆片來源于同一件器物,根據(jù)現(xiàn)有的信息可以復(fù)原這件錐畫漆器的大致面貌。從外觀上看,這件器物應(yīng)為器蓋,外髹黑漆,內(nèi)髹紅漆,蓋表面由外至內(nèi)有兩層凸弦紋,錐畫五圈花紋,第一、二、四圈為幾何紋,第三圈為植物紋,頂部等距離錐畫三只攀爬在細繩上做回首怒吼狀的猛獸。紋飾煩冗復(fù)雜,構(gòu)圖嚴謹,線條粗細均勻,彰顯了制作者的精湛技藝。圖6是兩件拼合在一起的殘片,應(yīng)為耳杯的底部,杯內(nèi)髹紅漆,杯底髹黑漆。杯底錐畫一圈篦紋、兩道弦紋作為邊飾,正中錐畫兩只水鳥捕魚的場景。右側(cè)水鳥(頸部缺失部分)圓眼長喙,有飄逸的尾巴和細長的雙足,形象優(yōu)美。它正朝那條可憐的魚張開大嘴,似乎已經(jīng)品嘗到了魚肉的鮮美滋味。左側(cè)彎嘴大眼的水鳥毫不示弱,揮舞著翅膀迅速飛來,仿佛對此魚勢在必得。這件器物錐畫的線條雖不如前一件器蓋工整,但寥寥幾筆就已將二鳥爭食那異常緊張的一刻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了制作者高超的繪畫技巧。
3 堆漆
堆漆是用漆或者漆灰等材料在漆器底胎上將紋樣堆塑出來,然后在堆塑的花紋上面進行裝飾處理。①堆漆形成的凸起紋飾立體感強,較平面紋飾具有更強的觀賞性。最早的堆漆實物樣品見于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外棺花紋,它是將色漆裝入特制的工具擠繪形成流動的線條?!恩埏椾洝分小蛾栕R》和《堆起》兩章中詳細介紹了不同的堆漆裝飾技法。其中“識文”就是花紋凸出之意。
在眾多漆器殘片中,有一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它應(yīng)屬于某件器蓋的一部分。蓋外側(cè)髹黑漆,飾有彩繪,表面脫落的部分為金屬扣飾和柿蒂形飾件;蓋內(nèi)側(cè)髹紅漆,中心有一龜形裝飾(圖7)。龜殼為凸起狀,右側(cè)殘存的兩足做彎曲狀收于腹下,繪者用黑色漆勾勒出背甲及足部細節(jié),中心用兩道等距的曲線形象地描繪出背甲的隆起,可惜頭尾均缺失,不能窺其全貌。觸摸凸起之處時發(fā)現(xiàn)異常堅實,將其置于超景深顯微鏡下觀察。它的一個斷面如圖8所示,依次為胎體、漆灰層、漆膜層、漆灰層。其中漆膜層厚薄均勻,厚約60微米,兩個漆灰層有相似的包含物,正是最外層漆灰層由龜殼邊緣處到龜殼中心處逐漸增多堆起構(gòu)成這個凸起。因此,可以斷定這件器物正是《髹飾錄》中的識文描漆的一個實例。它應(yīng)該是髹紅漆后,在中心位置多次堆漆,打磨成圓形凸起之狀,最后用色漆勾勒紋理而成。一些揚州出土的漢代漆器內(nèi)有類似的鱉形裝飾。②鱉形裝飾的背面是銅制鋪首,在制作過程中,鋪首的鉚片穿破器壁,有礙美觀和使用,所以用漆灰堆塑和黑漆描繪,形成鱉的形象。這里的龜形凸起的正背面裝飾已經(jīng)脫落,根據(jù)殘留印記推斷為帶環(huán)紐的柿蒂型飾件,與鱉形裝飾目的類似。用漆灰堆成凸起巧妙隱藏了器壁穿破的缺陷,又因地制宜繪上象征吉祥長壽的龜鱉形象,可以深切感悟到制作者的獨具匠心。
4 金銀貼花
金銀貼花即將金箔、銀箔粘貼于漆器表面的裝飾技術(shù)。考古學(xué)最早發(fā)現(xiàn)的金箔貼花出土于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在一件朽毀的圓盒邊有一段厚度不到0.1厘米的半圓形金箔片,外觀非常厚重原始,也沒有被做成特定的花式圖案。①到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早期,金銀貼花工藝的漆器開始大量流行。將黃金、白銀捶打成薄如蟬翼的金箔或銀箔,裁剪成各種紋樣,利用漆的黏附力或用膠貼在漆器表面。②從出土的實物看,有單獨的金箔貼花漆器、銀箔貼花漆器,還有金銀箔相間的貼花漆器。強烈的金屬光澤與深色的漆層對比,凸顯出漆器的光彩奪目和華美動人。
我們從殘片中整理出100多片含有金銀貼花工藝的漆片。從材質(zhì)上看,既有金箔貼花,又有銀箔貼花。從造型上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動物紋飾,包括飛禽類和走獸類。飛禽類數(shù)量較多,可識別的有鸮(圖9A)、雁、斑鳩、綬帶鳥(圖9B)等,還有部分特征不明顯,無法歸類。它們或展翅飛翔,或低頭啄食,或振翅欲飛,或昂首靜立,形態(tài)各異,十分有趣??杀娴淖攉F類有虎、兔(圖9C)、鹿(圖9D)、羊等。它們或回首,或覓食,或靜臥,或飛奔,或蹲坐,造型生動,栩栩如生。二是云氣紋和三角形紋飾。圖10A是殘存的云氣紋片段。金箔最左側(cè)缺失,邊緣卷起,用黑漆勾勒似“幾”字形描繪云氣的舒卷狀態(tài),觀察細節(jié),黑漆中間脫落部分露出的金箔顏色較其他部分更亮(圖中紅色圓圈處),表明金箔整體罩了一層漆;在箭頭所指的漆膜裂縫以及殘缺處可以看到彩繪下方還有金箔的存在。我們推測制作者可能是先將金箔剪出大致形狀貼在漆器上,罩漆后再用黑漆勾勒細節(jié)和將金箔邊角這些不服帖的地方遮蓋住,修飾出金箔外露的具體形狀,最后再進行彩繪使金箔與漆器表面融為一體。圖10B是三角形紋飾,金箔上除了有黑漆外,還見有兩塊紅色色漆的裝飾。
5 鑲嵌
鑲嵌是把一種材料嵌在其他的物體上使兩個物體相互融合的工藝。③鑲嵌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史前時期就能在玉器、木器、骨器、象牙器、陶器上發(fā)現(xiàn)其蹤跡。就漆器而言,浙江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出土的朱漆嵌玉木胎高柄杯是我國已知年代最早的木胎髹漆嵌玉漆器;④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上還嵌有方、圓、三角等不同形狀的綠松石。⑤隨著鑲嵌工藝的廣泛傳播,鑲嵌材料不斷豐富,諸如螺鈿、玉石、珠寶、金屬等,鑲嵌技法也更加成熟,制作的漆器愈發(fā)精美絕倫。不同材料與漆器完美結(jié)合,既增加漆器的觀賞性,又彰顯了使用者的高貴身份。
從這批漆器殘片整理結(jié)果看,出現(xiàn)較多的是鑲嵌工藝中的“扣器”。金屬扣是一種用于鑲器物的口、腹、底邊的工藝。常見有在耳杯的口緣(圖11A)、耳緣處(圖11B)和圓盤的口緣處(圖11C)包鑲一圈白銀。在這些易磕碰之處施以金屬箍,使器物堅固耐用又更加美觀。又如這件漆卮蓋(圖12),蓋身鑲嵌兩圈銀扣,中心鑲嵌一帶環(huán)紐的銀柿蒂,每個柿葉上各有一雞心形嵌窩,里面依稀可見紅漆存在,推測最初在嵌窩處應(yīng)有寶石鑲嵌。還有一類為銜環(huán)鋪首,僅發(fā)現(xiàn)兩例(圖13)。整體鎏金,獸首雙目圓睜,一眼還嵌有圓形玻璃,雙角內(nèi)卷,下面胡須亦內(nèi)卷,口中銜環(huán),環(huán)大小與獸頭相當。
漢代是我國漆器藝術(shù)的第一個輝煌時期,各地漢墓中出土了數(shù)量眾多且制作精美的漆器。這一時期的漆器重視表面裝飾,工藝手法眾多,僅六安雙墩漢墓中漆器殘件的髹飾技法就有彩繪、錐畫、堆漆、金銀貼花、鑲嵌等。并且多種工藝綜合運用,如漆卮蓋(圖12)用輕巧耐用的夾纻胎塑其形,用彩繪、鑲嵌、金銀貼花等工藝將表面裝飾得富麗堂皇,使其具有極高的工藝美術(shù)價值。這一件件殘片似時代的見證者,向人們講述那段已經(jīng)逝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