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歲尾,京城雪再來,風雪催春歸。春節(jié)將至,記憶中年夜飯總是和溫暖的家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對年夜飯的重視,也就是對傳統(tǒng)的重視。除夕之夜的大街流光溢彩,家家懸掛著火紅的對聯(lián),戶戶都飄出年夜飯的香味。當豐盛的飯菜擺滿一桌,家人歡聚,共吃團圓飯時,蕩漾在每個人臉上的笑容,那種充實的幸福是難以言喻的。吃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家人間的那份濃濃的親情。
朝陽區(qū)南磨房地區(qū)賽洛城社區(qū) 吳曉花
兒時臘月二十三小年一過,奶奶就開始緊鑼密鼓忙著籌備年食了。肉要煮,糕要包,饃要蒸,丸子要炸,豆芽要發(fā)……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歲月里,像我們這樣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八口之家,僅靠爸媽倆人工資生活,按理說會緊緊張張,但持家有方的奶奶,總會有辦法,把粗茶淡飯的寡淡過出細水長流的有滋有味。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給我們從從容容端出三涼三熱六個菜來,三個涼菜是細粉條涼拌豆芽、涼拌海帶土豆絲、豆腐干黃豆土豆?。ㄍ炼苟∵€用食用色素染成紅色)、蝦醬豆腐、紅燒面筋、腐乳扣碗肉,主食是羊肉黃蘿卜餃子、花饃、炸糕,鍋里咕嘟著的是大燴菜。屋外鞭炮聲此起彼伏,屋內(nèi)窗戶玻璃上煙氣氤氳著喜慶的窗花,祖孫三代坐在炕上,小方桌上的年夜飯菜熱氣騰騰。簡單的飯菜,我們開心地吃著,開懷地笑著,憧憬著來年的豐衣足食。多年以后,看慣了杯觥交錯,嘗遍了酸甜苦辣,這幅天倫之樂圖卻讓我一次次回到本真。
20世紀80年代初的小縣城,還很少有人家里有銅火鍋,但我們家里就有一只,爸爸把它擦得錚亮錚亮。每到年三十,爸爸把過油的豆腐、丸子、土豆、山藥等搭配著白菜、粉條、木耳、海帶等層層碼在火鍋中,燒肉放在最上層,上面澆了前夜燉好的湯汁。當爸爸掀開冒出熱氣的火鍋蓋一剎那,滿屋頓時香味四溢,我們?nèi)杠S著圍坐在一起,桌上還有爸媽單位過節(jié)發(fā)的凍帶魚、午餐肉。帶魚是媽媽裹了雞蛋粉面炸出來再燉的,魚尾巴都燉酥了,還有兩樣合碗和清炒青菜,脆生生的青菜給寒冷的冬日帶來幾分盎然的春色……煙火中,盤盤碟碟上桌了,盛著年的味道和爸媽的愛。吃完年夜飯推門出去,滿面春風。如塵日子里,“心安茅屋穩(wěn),性定菜根香”說的也就是那樣的清歡吧。
春去春歸,在年夜飯的輪回中,祖輩父輩都長眠在故園的泥土中;雁去雁來,在年夜飯的交替中,我們也先后有了自己的家。一菜一粥間,20年,孩子已高出我半頭。現(xiàn)在的速食快餐半成品很精致,年夜飯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提前籌劃,精打細算,但食品的極大豐富讓現(xiàn)在的年夜飯味道少了點什么。或許是因為我們遠離了家鄉(xiāng),遠離了故土,或許是年夜飯的味道在歲月荏苒中和漂泊的心中,已經(jīng)和故土、親人等情懷交融在一起。在遠方,在每一年的每個年夜,我還是會像祖輩父輩那樣精心給家人準備每一頓年夜飯。家鄉(xiāng)的那幾樣小菜也是每年保留小菜,不僅僅是為了犒勞辛苦在外的家人,尋找那份久違的“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的樸素,更是為了撫慰魂牽夢繞在心間的對至親的思念和才下舌尖又上心頭的鄉(xiāng)愁。
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王玉蘭
大年三十,作為主廚的母親,雞鳴即起,吆喝上我們兄妹幾人,清點食材,分派任務(wù)。要缸滿水,油滿罐,米滿袋,饃滿籃,肉滿盆,菜滿盤,柴滿垛。大哥劈柴,二哥洗菜,嫂子、弟媳包餃子,我是燒火丫頭,母親說傻妞坐灶頭,飯香看火候,弟弟品菜。
年夜飯一般是傳統(tǒng)的八菜一湯,兩主食。我們兄妹從工作地帶去的土特產(chǎn),會作為另加的菜肴,湊成雙數(shù),好事成雙。
第一道菜,糖醋黃河大鯉魚。寓意“年年有余”,鯉魚一定要鮮活,魚身割上刀紋,外裹芡糊,拎起魚尾澆油再入鍋炸。用老醋加糖制成汁澆在魚身上。
第二道菜,扣碗。種類較多,有小酥肉、梅菜肉、腐乳肉、丸子等。素的還有豆腐、素丸子等,要先炸后蒸。
第三道菜,四喜丸子。福、祿、壽、喜四大喜事組成了人生最完美的心理追求,可以和扣碗一塊兒蒸制出鍋。
第四道菜,大燴菜。這道菜也叫全家福。葷素搭配,要到喝完酒,上主食的時候上菜?;劐伻狻撞?、海帶、豆腐、粉條、素丸子等各種食材放在一鍋里亂燉。
第五道菜,炒皮渣。皮渣由紅薯粉條、紅薯淀粉、蔥花、姜、鹽調(diào)和蒸制而成。切成薄片,用花椒大料、蔥姜蒜炒制,比肉都香。
第六道菜,紅燜羊肉。羊肉塊先爆炒上色,再燉制而成,是冬季暖身之寶。
第七道菜,道口燒雞。河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色澤鮮艷、酥爛可口,最美妙的吃法在于手撕。
第八道菜,涼拌小菜。白蘿卜絲、土豆絲、黃瓜、苦菊、豆角、花生豆、腐竹、拉皮等均可。
這一味湯,蘿卜丸子湯。丸子由紅蘿卜絲、白蘿卜絲、綠豆面粉、五香粉、鹽團實炸制而成。湯是酸辣口味,出鍋加香油、香菜。
第一大主食,紅棗大饅頭,寓意生活紅紅火火,做成花朵、魚、刺猬、蛇、田鼠等形狀,有搬倉(田鼠)拱門、刺猬拖銀等大吉大利的寓意。
第二大主食,餃子。餃子做兩種餡料,一葷一素,用不同花型區(qū)別,任選一個餃子里面包上一枚硬幣,誰吃到了就意味著明年家里他做主。哪個孩子吃到了,就高興得手舞足蹈,至少這一天他是主人了。
爐內(nèi)余火明滅,房頂炊煙裊裊,饃香肉香米飯香,溢滿農(nóng)家院落,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寧靜的村落。守歲夜,溫暖小屋,一家人吃著美食,談天說地話家常,一幫孩童,追逐嬉鬧。平淡而快樂,質(zhì)樸而溫暖。
中國石化集團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李玉春
小時候最盼著過年。那時農(nóng)村生活水平差,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能穿新衣、吃好飯,總是覺得過一年是那么漫長,天天盼呀盼,盼著過年,盼著年夜飯。那時的年夜飯,至今想起來仍讓我垂涎欲滴,回味無窮。
老家在冀南平原的一個小鄉(xiāng)村。春節(jié)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shù)仫L俗,正月里是不能再蒸饃的。
大年三十,將海帶、冬瓜、粉條、肉,洗凈、切好放進炕邊的地鍋里,用劈柴火慢慢熬慢慢浸,待滿屋滿院飄香時,一鍋香噴噴的大鍋菜就好了。你一碗,我一碗,就著熥好的喧騰騰的饅頭,“呲溜呲溜”地喝起來,甭提有多香了。
早飯后,父親開始燉肉。七印大鍋放上水、調(diào)料和尺把見方的肉塊,點著灶膛里的木棒,慢慢燉起來。母親帶著我們?nèi)忝煤兔姘溩?,父親帶著弟弟去給祖先上墳,并請他們“回家”過年。
正屋的長條幾上供著祖先的照片或畫像,前面的盤子里堆滿果品和點心等祭品,房頂上掛著一米多高的圓錐形大盤香,可以一直燒到“破五”送祖先們“走”。晚飯前父親會指點說這位是誰那位是誰,雖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卻不能領(lǐng)略慎終追遠的意義,一門心思在飯和鞭炮上。
“姑娘愛花小子要炮……”弟弟躲在屋里捂著耳朵,我卻提溜著上百頭的掛鞭大地紅、二踢腳、旋風雷,跑進院子里,單等著母親一下笊籬,要撈煮好的餃子時,我就點火放炮,拉開年夜飯的大幕。
這時,姐姐會把大方桌拉開偏離長條幾,旁邊再擺上一張小地桌,張羅著桌凳碗筷。從我記事起直到現(xiàn)在,女人是不上桌吃飯的。奶奶講究多,吃年夜飯時,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早晨的大鍋菜、中午的餃子、早備好的饃和包子,雖說都是剩的,但必須擺上來,預示著年年有余。再端上自家做的豆腐、燉好的肉、簡單的拌菜,滿滿一桌子。待剛出鍋的餃子端上桌時,年夜飯就算正式開始了。爺爺為首的一家男丁在大方桌上,奶奶帶領(lǐng)著女人們圍坐小地桌旁,彼此恭喜后便可大快朵頤。吃著飯,孩子們也不忘彼此貶損吃相。擱平時,奶奶早該訓斥了,不過在今天,似乎可以仗著年夜飯肆無忌憚一次,當然絕不能出現(xiàn)不吉利的話。
年夜飯里的餃子,母親會包一個有一分硬幣的餃子。我們都盼望著能第一個從餃子里吃出硬幣來,預示來年好兆頭。可是,總會因奶奶的偏心,弟弟成為吃著硬幣的人。因為習慣了重男輕女的風俗,吃不著硬幣的失落感轉(zhuǎn)瞬即逝,歡樂又會在祖先們慈祥的目光里大放光輝。
年夜飯會吃到很晚,這一天,是通夜不眠的。簡單收拾好碗筷(年三十晚至初三之前是不用洗碗的),整理好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新鞋帽,就到了走街串戶拜年的時間,新的一年也就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