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永
引子: 一天,小華正在看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科幻小說《馬蒂斯·桑多爾夫》,看到其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一艘萬噸巨輪即將下水,已經(jīng)砍斷了系住的繩索,突然一艘快艇駛入碼頭,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一個叫做馬蒂夫的人,一個箭步?jīng)_上去,抓住掛在船頭的纜繩,在埋入地面的鐵樁上繞了幾圈,他冒著被甩死的危險,用手拉住繩索,僵持了大約10秒鐘,繩索斷裂,但快艇已經(jīng)過去了,避免了一場很大的災難.
問題: 小華覺得一個人的力氣再大,也不可能拉得住一個萬噸巨輪.他向老師提出了這個觀點,老師說,這是摩擦力作用的結果.小華想起老師講過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小華覺得一個人的力拉繩子壓在鐵柱上,摩擦力不可能很大,認為這是一個科學性的錯誤.老師說這里的關鍵是“繞了幾圈”.小華認為“繞了幾圈”就是增大與鐵柱的接觸面積,難道摩擦力與面積有關,課本上講的“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的結論是錯誤的?于是他找來兩個大鉤碼、棉線、彈簧測力計、鐵棒,想探究一下是不是“繞了幾圈”的緣故.
(1) 小華探究的課題是什么?
(2) 請你幫助他設計實驗的裝置和步驟,并設計記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
(3) 如果像老師說的與圈數(shù)有關,實驗的現(xiàn)象應該怎樣?
(4) 舉出生活中應用此規(guī)律的事例.
(5) 根據(jù)探究的情況,再提一個有關摩擦力的猜想.
(6) 題中小華經(jīng)歷的探究過程的思維程序是怎樣的?
解析: (1) 小華需要探究的是摩擦力與繞的圈數(shù)是否有關.
(2) 取一段棉線,在棉線的一端拴上一個鉤碼,然后,把它搭在一根平放的圓棍上.
(a) 像圖甲那樣,一端掛重物,用彈簧測力計來拉棉線的另一端,記下剛好使鉤碼不下落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F1.
(b) 再如圖乙那樣,將棉線在圓棍上繞一圈,記下剛好使鉤碼不下落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F2.
(c) 再如圖丙那樣,將棉線在圓棍上繞兩圈,記下剛好使鉤碼不下落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F3.
(d) 再如圖丁那樣,將棉線在圓棍上繞三圈,記下剛好使鉤碼不下落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F4.
(e) 改用兩個鉤碼重復以上實驗.
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如下:
(3) 如果和老師說的一樣與圈數(shù)有關,掛一個鉤碼時,所繞圈數(shù)越多,讀數(shù)應該越來越小,即F1>F2>F3>F4 .改用兩個鉤碼后,也應該如此.
(4) 生活中利用此規(guī)律的事例很多,比如系鞋帶時要多打幾個結,捆東西時繩子要多繞幾圈,輪船靠到船塢時水手把繩子在甲板上的兩根鐵柱上呈“8”字形反復纏繞幾圈,我們?nèi)コ匈I東西回來將手提袋提繩在手上多繞幾圈等等.
(5) 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與柱子的粗細有關.
(6) 小華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等過程.
說明:有同學對這個實驗的結果可能不大理解.簡單地說,每一圈都有壓力(基本相同),每圈都有摩擦力,圈數(shù)越多,這些力合成起來就越大.這里的關鍵是增加圈數(shù)相當于增加了壓力,而我們把木塊放在斜面上,不同接觸面積時壓力是相同的,兩者不同.
點評: 科學的批判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種,任何改正都是進步,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改正,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在發(fā)現(xiàn)問題時,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要用自己的知識來探究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