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1.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警察系;2.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合肥 230031)
農地“三權分置”,是我國繼集體土地所有制、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第三次農村土地改革,是為適應市場經濟環(huán)境進行的,對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地“三權分置”能夠有效提高農村土地生產經營的靈活性,增加土地生產收益,進而促進農民增收。農地“三權分置”背景下,農民的利益分化情況將發(fā)生根本改變,缺乏前瞻思維的農民收入將提升緩慢,而思維理念開闊的新生代農民將會在這次土地改革中受益。研究“三權分置”造成的農民利益分化,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是保障“三權分置”落到實處的必然要求。
農地“三權分置”的主要內容包括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在農地“三權分置”背景下,能夠充分地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來合理種植,最終達到增加產值和農民的收入的目的。“三權分置”的政策是農村改革政策的巨大進步,放活三權分置的農村改革政策,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1]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所以把糧食產量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滿足本國的糧食需求,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戰(zhàn)略。
(一)利于實現農業(yè)現代化。在農地“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農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變得更加靈活?,F在農村農地的現狀是大量年輕人口外出務工,不斷向城鎮(zhèn)轉移,而大量年老力衰的老年人留守在農村,這就導致許多農地荒蕪,造成了農地的浪費,這是現在農村土地出現的普遍現象。“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農民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給新的經營者,新的經營者就擁有了此土地的經營權,并且受到法律的保護。新的經營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實力發(fā)展不同的經營模式和規(guī)模,充分地把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最大范圍的將土地合理配置,這樣可以促進農產品和生產力的提高,為實現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
(二)利于農產品質量控制。農地“三權分置”改革政策的實施,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農村土地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三權分置”中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可以靈活運用,充分發(fā)揮土地的使用權,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由于城鎮(zhèn)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許多農民開始外出務工,農轉非的現象普遍出現,這就導致大量土地閑置在農村無人耕種,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費。農地“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首先是農民根據需要把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新的經營者再把土地進行合理地規(guī)劃和整合,發(fā)揮其土地的最大價值。其次是由于農民土地的規(guī)模小,不利用產品數量的增加,土地的分散造成產品質量的不均衡。“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可以把土地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和管理,有利于農產品質量的把控。
(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目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加上農村老齡化加劇,農村的閑置土地越來越多,而且每年有呈上升的趨勢。農地“三權分置”政策的出臺,可以充分解決土地閑置問題,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農民依法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給新的經營者,新的經營者依法享受經營權。新的經營者將土地有效整合、擴大規(guī)模、統(tǒng)一管理,最終向產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農民把閑置的土地承包出去,不僅避免了土地的流失,而且減少了自己勞動力的付出,通過每月或每年收租金的方式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叭龣喾种谩闭叩膶嵤?,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最大限度地解決了農村土地浪費問題,保障了國家土地資源的節(jié)約利用。
農地“三權分置”政策的出臺,是農村生產力變革的必然要求,標志著農村土地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農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它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農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可以掌握在農民自己手里,也可以通過合同方式轉交給新的經營者進行使用。[2]農地“三權分置”的背景下,利益最終分化開來。利益分化趨勢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是將閑置的土地充分合理的利用起來,促進農村利益分化的加速。二是有效合理的分配資源,可以加速階層分化,從而使得利益向中層聚集。三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同,導致低收入群體進步的步伐緩慢。
(一)資源整合使得農村利益分化加速。農地“三權分置”土地改革政策的出臺,是促進農業(yè)現代化的必然進程。在農村土地使用過程中,要充分盤活“三權分置”的內容,才能促進農民的經濟增長。有頭腦有思想的農民會出讓土地經營權,把閑置的土地轉交給新的經營者來使用。閑置的土地一旦流通起來,便拉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而沒有將自己閑置土地承包出去的農民,卻沒有這一渠道的掙錢途徑,從而額外減少了這一份收入的增加。新的經營者通過對承包土地的資源整合,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土地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加速了農村利益的分化,使得有錢的人向著更高的層次邁進,而底層的人仍然處在低水平的位置。
(二)階層分化使得利益向中層集聚。農地“三權分置”在農村的廣泛實施,促進了一部分農民收入的增加,導致了階層的分化。一部分新生代的農民在“三權分置”的政策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資源將其合理配置,讓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經濟效益,實現了自己向更高階層邁進的途徑。[3]階層分化的不斷出現,使得一部分資源逐步掌握在部分人手中,利益不斷向中層集聚。中層在社會生活中占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益在此集聚可以帶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所以,“三權分置”是農村土地政策改革的重要進程,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積極推動“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知識限制使得低收入群體進步緩慢。農地“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為廣大農村人民提供了極大的優(yōu)惠,給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一條合法有效的途徑。受文化水平的高低限制,有知識有頭腦的農民會想法設法地對現有“三權分置”的優(yōu)惠政策加以利用,實現閑置土地的合理用途,最終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文化水平低下的農民則沒有看到“三權分置”政策給當下農村土地帶來的優(yōu)惠,無法從中發(fā)現機遇,從而錯失增加收入的途徑。周而復始,有文化的農民會通過國家實行的優(yōu)惠利民政策,不斷增加自己的收入,從而不斷加大了與低收入群體的差距。所以,文化水平的限制是農村低收入群體進步緩慢的根本原因。
我國的社會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建國初期確立了集體經濟的方針,農村土地實行“三權”統(tǒng)一,屬于集體所有。在改革開放初期,第二次土地改革中,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土地所有權還是屬于集體,將承包權和經營權分割給農民個人,極大地調動了農業(yè)生產積極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人口持續(xù)減少,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方式難以維系,較多的農村土地出現了閑置。在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過程中,國家探索土地改革的舉措,將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進一步激發(fā)農業(yè)經濟活力。[4]在農地“三權分置”背景下,農民權利配置成為影響政策施行的重要因素。
(一)強化集體所有權的主體地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建立于建國后,歷經三次土地改革仍然沒有改變。集體對土地擁有占有、使用到收益等完整的權利,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決定的。改革開放后,受市場經濟思維理念的沖擊,土地私有化的觀點開始出現,而且呼聲越來越高。土地私有化在我國的社會制度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加之土地資源貧瘠與人口眾多的矛盾,土地私有化會產生較多的問題。農地“三權分置”,強化集體所有權是保持農業(yè)土地經濟政策的必然要求。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能夠更好的保障集體對土地的處置,增強土地規(guī)劃調控,防范盲目開發(fā)利用情況發(fā)生。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情況下,要保障好農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健全監(jiān)督機制,防止個人借集體名義侵害農民利益。[5]
(二)保障農民承包權的合法利益。農村土地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促進農民增收,自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農民對土地有了承包經營權。在農地“三權分置”背景下,必須將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進行充分保障。以往的土地承包權包括了對土地的經營權的轉讓,實行“三權分置”政策,經營權的轉讓變得更加靈活,土地征用的限定條件變少,容易發(fā)生土地流轉、征用過程中損害農民利益的問題。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保障好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落實流轉費用、征用補償、經營租金等,是促進農民權益不受損害的有效措施。同時,保障好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村土地的開發(fā)利用,激發(fā)農民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土地流轉、出租必須建立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政府做好政策規(guī)劃引導,在合理的范圍內將農民利益最大化,才能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
(三)推進使用經營權的靈活運用。在承包權和經營權一體的情況下,農民取得承包權的同時自然擁有經營權,這種情況下土地變成了農民不能舍棄的一部分。在城市化進程中,較多的農民走向城市,在城市建設中逐漸適應城市生活,農村土地變成了一種雞肋,耕種收益少,閑置則浪費,這種情況下大多選擇了閑置。我國農村耕地較為貧乏,加上過多的土地閑置,造成農業(yè)資源浪費,農業(yè)生產落后,隨著老一代農民的年齡增大,農村勞動力人口明顯不足,加劇了這一問題。[6]農業(yè)生產是國之根本,農地“三權分置”為解決這一問題找到了方法。關鍵一點就是經營權的運用,在保障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經營權的靈活性,能夠有效促進土地的節(jié)約利用和整合,為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生產提供基礎條件。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其中農民增收和農村發(fā)展是重要的內容。農村土地是農業(yè)生產的基礎,我國相對貧乏的農村土地資源是制約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破解土地貧乏的難題關鍵是做好節(jié)約利用。農地“三權分置”政策的施行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的靈活性,對促進農業(yè)生產有重要意義,同時可能出現損壞農民利益的問題,需要通過完善的制度法規(guī)來更好的保障,真正使政策有利于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