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0)
合同目的,在《合同法》的多個條文中都有它的身影,其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可見其重要性。再者,當事人訂立合同均為達到一定目的,確定合同用語的含義乃至整個合同內容自然須適合于合同目的。但是,合同目的作為一個抽象的法學概念,如何理解其規(guī)范功能與規(guī)范涵義?
(一)限制合同解除權
根本違約是指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其履行行為與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不符,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的情況,是用以限制合同解除權的一項法律制度。
英國判例法是根本違約制度的起源?,F(xiàn)代英國法則以違約后果嚴重性為基礎靈活判斷。美國法采用的是“重大違約”概念,但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制度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不利于非違約方的救濟。
法國法未對違約嚴重性進行要求,但法院往往將此作為合同解除的重要判定標準。德國法實質上也以根本違約作為合同解除的判定標準,但須結合具體違約形態(tài)進分析。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了“根本違約”概念及其判定標準。①《歐洲合同法原則》的規(guī)定與《公約》類似。《國際商事合同通則》規(guī)定了是否構成根本違約的5種綜合考慮情況。②
依據(jù)我國《合同法》第94條以及《合同法解釋(二)》第26條,我國法律也將“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明確規(guī)定為根本違約的判定標準,足見解除領域合同目的之重要性。
《通則》和《原則》對于合同法定解除權的分析與具體違約形態(tài)脫節(jié),美國法其所規(guī)定的根本違約抽象判定標準不科學;《公約》的根本違約抽象判定標準又與具體判定標準相矛盾;我國《合同法》及德國法實質上以違約后果的嚴重性作為合同法定解除的條件,相較其他幾種立法模式,有效克服了原有立法的弊端,更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之需要。
(二)提供合同條款解釋路徑
合同解釋在合同法實踐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如何對合同進行解釋乃合同法領域的重大問題。③
對于合同解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態(tài)度截然不同,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為是否探求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
目的解釋,是指當合同語句可能有多種解釋時,應選取最符合合同目的的解釋。此處的“目的”是雙方當事人共同的目的,或至少是為對方當事人已知或應知的一方當事人的目的,且合同目的須表露于外部。盡管合同目的不能直接決定行為的內容,④但在意思自治原則下,目的因素是合同的靈魂。⑤合同目的往往被用來印證其他解釋方法之結果正確性,⑥因此,目的解釋也被奉為合同解釋的最高準則。
目的解釋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以及國際公約中都有規(guī)定。⑦我國《合同法》第125條之規(guī)定吸收了大陸法系及現(xiàn)代英美法系之立法特點,對目的解釋規(guī)則進行了規(guī)定。第125條明確規(guī)定了目的解釋規(guī)則的優(yōu)先適用。但有觀點認為目的解釋的優(yōu)先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原因在于:現(xiàn)代社會交易繁多,而大部分交易無須考證交易目的,法官亦不會主動依職權調查,當事人的真實意圖也難以得知。⑧筆者更支持目的解釋規(guī)則應優(yōu)先適用的觀點。筆者認為,無須考證相對人交易目的的交易多為類型化的,即使沒有調查,亦可知當事人的真實目的,因此否定目的解釋之優(yōu)先適用可能不利于合同目的的實現(xiàn)。
(三)規(guī)范合同履行行為
學界通說認為,《合同法》第60條中的“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屬于附隨義務,⑨附隨義務的履行受合同目的規(guī)范。根據(jù)德國新債法,附隨義務包括一方不得妨礙或危害合同目的或給付結果的給付忠實義務。⑩因此,合同目的是確定具體附隨義務的根據(jù)之一。但我國關于附隨義務的規(guī)定過于寬泛,可以考慮學習德國民法,規(guī)定由法院根據(jù)具體合同內容確定具體附隨義務。
《合同法》第62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質量要求或履行方式約定不明的,按照合同目的進行確定。質量條款和履行方式是合同確定標的特征的重要條款,是直接關系到當事人能否實現(xiàn)合同目的的重要約定。本條規(guī)則的適用前提是當事人對合同標的質量或合同履行方式沒有約定或是約定不明,是對合同漏洞的補充性規(guī)定,且并非窮盡性條款,若已明確約定約定不明事項均依合同目的確定,則不受第62條之限制。此規(guī)定要求法官必須對當事人真意進行努力探求,尊重其真實意志,符合合同目的。
依學界通說,合同目的是當事人通過訂立合同這一行為所想要得到的結果,通常表現(xiàn)為一種經濟利益。但通過研究我國合同法演進史,原有合同法的適用范圍限定于“經濟”或“經濟利益”,而之后的法定范圍更廣,涉及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合同目的不能局限于“經濟利益”,其還有經濟利益之外的其他有價值的目的和追求。英美法系國家、日本學者也認為合同目的不限于“經濟利益”。故合同目的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通過合同之訂立與履行,期望得到的結果或達到的狀態(tài)。要厘清合同目的的概念,還須注意其與以下幾個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一)合同目的與合同動機
江平先生將合同目的劃分為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但是,實踐中界定二者存在困難。因此,可以引入合同動機的概念。
動機是指能引起、維持一個人進行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心理驅動力,內在表現(xiàn)為“需要”,外在表現(xiàn)為“誘因”。因此,可將合同動機定義為驅使行為人實施訂立合同這一行為以達到合同目的的內心起因。合同目的則是當事人訂立并履行合同以期達到某種特定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動機是目的的內在前提,目的是動機的具體外化。
在司法實踐中,合同動機具有抽象性、內在性、舉證困難等特點,對其進行把握與認定有一定難度。目的作為其的具體外化,可以舉證,也能夠較準確把握。原則上,合同動機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但在一定條件下,合同動機方可轉化為合同特殊目的。因此,一般情況下,動機不影響合同效力。
在一些情況下,動機與目的確實難以區(qū)分,比如我國《合同法》第52條中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但二者之間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區(qū)別,即是否具有合意性。因此,合同動機對合同相對方不具有拘束力。
(二)合同目的與典型交易目的
從抽象的視角,合同目的首先是合同的典型交易目的,即合同所欲實現(xiàn)的法律效果。典型交易目的在每一類合同中均相同,它決定了給與的法律性質及對其所適用的法規(guī),不因當事人合同動機不同而改變。
機械地把抽象視角下的典型交易目的作為 《合同法》第 94 條規(guī)定的合同目的,將違反買受人的本意。雖然采取具象視角下的交易目的來確定所有系爭案件合同目的不太適宜,但有學者認為,若當事人已將標的物的具體信息明確告知相對方且將其作為成交的基礎或合同的條件; 或有充分證據(jù)證明其為該合同成立的基礎,也至少可以將其作為合同目的。此即具象視角下的典型交易目的。
須注意,典型交易目的乃為客觀目的,與動機(主觀目的)之間存在著一定聯(lián)系。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動機為當事人所共知,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不再屬于嚴格的主觀范疇。另一方面,二者呈現(xiàn)出共性和個性的聯(lián)系。因此,通過證明締約時當事人表現(xiàn)出的具體動機,可以限制典型交易目的。
(三)合同目的與合同原因
合同目的與合同原因的關系,因采取何種原因理論而有所差異。
法國傳統(tǒng)原因理論認為,合同原因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決定性理由,是具有客觀性的近因。而注釋法學派所言的遠因,是合同當事人承擔債務的原因,屬于動機,其能否成為合同目的還受其他因素影響。法國現(xiàn)代原因理論主要包括“一元論”和“二元論”,后者為主流理論。德國法嚴格區(qū)分原因和動機,讓原因理論進入具體的動機領域。此外,還繼承了羅馬法的觀點,認為有的取得原因是物權合同的原因,此時給與人的典型交易目的是取得返還請求權。羅馬法中規(guī)定了設定原因和贈與原因,二者均屬于典型交易目的,前者屬于消費借貸合同貸與人的典型交易目的,而在采納物權行為理論的德國法中,后者屬于物權行為的原因。
我國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因此應采與法國民法類似的考察合同原因的路徑和方式,區(qū)分典型交易目的(客觀原因)和動機(主觀原因)。
在前期的樣本收集階段,筆者搜集了自1996年至今與本文主題相關的公報案例、指導案例共計63則。
適用《合同法》第94條判定涉案合同解除的為17則,不解除的為10則。前者中,有高達約76%的裁判直接指明已經出現(xiàn)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之情形;有約24%的裁判以繼續(xù)履行將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為由,認定合同應當解除。此外,有2則案例適用情勢變更判定合同是否解除。
涉及目的解釋的的案件為13則。其中有裁判通過目的解釋后,對合同條款或合同性質進行認定;也不乏裁判指明目的解釋應當遵循的規(guī)則。另有若干裁判涉及合同的履行、變更、附隨義務以及合同有效性等問題。
有裁判承認特定主觀目的之客觀化,也提及了典型交易目的的概念。還有案件對動機和目的進行了區(qū)分。這表明學理中對于合同目的和合同動機的觀點已對我國司法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
上述概觀呈現(xiàn)出“合同目的”相關規(guī)定的實務運作的以下特點:第一,現(xiàn)行實務表明該類規(guī)定主要被適用于認定合同是否解除、解釋合同以及規(guī)范合同履行等案型,這與本文提出的的規(guī)范功能比較契合。第二,合同目的的認定也被用于確定合同性質及合同有效性等問題,這是學理上論述其規(guī)范功能時未有提及的部分。第三,對于合同目的與相關概念的區(qū)分,司法實務的表現(xiàn)有所欠缺。第四,合同目的實現(xiàn)情況的界限仍依賴法官自由裁量。
由此也可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其一,學理上對于合同目的規(guī)范功能的認識尚不全面。其二,實務上對于合同目的的認定,由于對合同目的的規(guī)范涵義理解尚有欠缺,可能存在與相關概念混淆,進而導致裁判結果出現(xiàn)偏差的情況;其三,法官對于合同目的實現(xiàn)情況的裁量自由度也需要進行把控,是否完全不能實現(xiàn)的界定應更加分明。
就合同解除而言,我國法律實質上以違約后果的嚴重性作為法定解除條件,即須達到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的程度,適合我國的司法現(xiàn)狀。在合同解釋層面,目的解釋規(guī)則應優(yōu)先適用。在合同履行領域,我國對于附隨義務的規(guī)定可以適當限縮。此外,對于合同性質及合同有效性判斷方面,學理與實務需要更好地銜接。
對于合同目的與相關概念的區(qū)別,實務頗受學理意見影響。但從目前的表現(xiàn)來看,司法實務中仍須加強對于相關概念的厘清。
【注釋】
①《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于剝奪了他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結果。
②《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7.3.1條第2款規(guī)定了是否構成根本違約的5種綜合考慮情況。
③參見葉金強:《合同解釋理論的一元模式》,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 年第 2 期。
④[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13 年版,第 233 頁。
⑤參見徐滌宇:《法律適用中的合同解釋》,載《陰山學刊》2004年第4期。
⑥參見張艷:《論合同解釋方法的運用》,載《法律適用》2013年第11期。
⑦《法國民法典》1158 條、《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8條第1款、美國的《合同法重述》第 202(1)條等。
⑧參見谷愛平:《合同解釋規(guī)則的適用次序初探——兼析<合同法>第125條》,載《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⑨遲穎:《我國合同法上附隨義務之正本清源——以德國法上的保護義務為參照》,載《政治與法律》2011年第7期。
⑩參見李偉:《德國新債法中的附隨義務及民事責任》,載《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