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理工學院 山東 濰坊 262700)
黃金市場與證券市場不同,大多數(shù)以黃金為基礎的交易標的都是以保證金交易的,巨大的杠桿造成了交易量的劇增,金價波動劇烈而難以預測,風險極大。一般來說,理性的市場參與者總是盡可能獲取一切與金價波動相關的信息來為自己的交易行為做決策,但大部分交易者往往扮演了被動的角色,無法正確利用市場信息對金價做出合理預測。隨著我國正式擁有黃金定價權,國內金市必將風起云涌。為了使市場參與者理性預測后市金價,更重要的是為了我國金市的長遠發(fā)展,有必要重新探討金價波動的影響機制。
經濟學家特里芬(1960)提出了金匯兌本位制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黃金供給不足以滿足國際儲備的情況下,用任何貨幣來彌補其不足,都會導致該貨幣的危機。為了維持美元的霸主地位,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正式宣布關閉黃金窗口,黃金與美元脫鉤,真正意義上的黃金市場形成。參考1970~2015每年最后一天倫敦金收盤價可以發(fā)現(xiàn),在45年的走勢中,金價有兩個“黃金十年”和兩個熊市。
1970年~1980年是第一個“黃金十年”,該時期正處于蘇攻美守的冷戰(zhàn)高峰,尤其是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和美國越戰(zhàn)失利,嚴重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各國政府不斷增持黃金儲備,期間黃金價格由35美元/盎司飛漲到1980年1月21日的850美元/盎司,漲幅達24.29倍。
1981年~2000年,國際金價進入長達20年的熊市,里根總統(tǒng)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克林頓政府的知識經濟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與美元的持續(xù)強勢。期間美國股票市場欣欣向榮,標準普爾指數(shù)從1987年最低的216.47點上升到2000年最高的1552點,吸引著資金不斷撤出黃金市場進入證券市場,金價最低跌至250美元/盎司。
2001年~2011年是第二個“黃金十年”,“911”事件成為金價上漲的導火索;同時,布什政府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次貸危機蔓延全球后,又進行了三輪大規(guī)模的量化寬松政策,不斷釋放流動性。期間各國股市遭遇重創(chuàng),貨幣大幅貶值,避險資金不斷涌入金市,金價瘋漲至1900美元/盎司的歷史最高價。
自由市場條件下,一切商品的價格都是由供需狀況決定的,黃金是具有商品屬性的硬通貨,探究金價波動影響機制,首先要對當前市場上黃金的供求結構進行分析。
黃金需求主要包括消費需求(首飾、工業(yè)等)、儲備需求和投資需求(避險、套利、對沖等)。其中消費需求占黃金總需求的50%以上,而世界經濟的發(fā)展速度決定了黃金的消費需求,這體現(xiàn)在首飾和工業(yè)產品上;黃金作為重要的國際儲備是一國償付能力和貨幣公信力的衡量標準之一,各國央行在其外匯儲備中會保持一定的黃金比例;黃金的投資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避險保值上,在經濟不穩(wěn)定尤其是通脹時期,其避險功能尤其突出,據(jù)世界黃金協(xié)會統(tǒng)計,2015年黃金的投資購買量達878噸,占總需求的25%。
黃金的供給主要包括礦產金、再生金和央行售金等。礦產金是黃金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來源,由于從勘探到進入市場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因此其產量對短期內的金價變動反應并不敏感,而在長期內起作用;與礦產金相比,再生金生產周期較短,能迅速進入市場,對價格變動更具彈性;央行售金一般出于貨幣政策的調整,占市場供給較少,最近幾年央行黃金一直處于凈流入狀態(tài),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大手筆購入黃金。
(一)單因子分析。根據(jù)對金價影響的重要程度和市場參與者的直接關注點,重點分析以下五個因素。
美元。理論上來說,站在黃金需求者的角度,由于國際黃金是以美元計價的,當美指下跌時,使用其他貨幣的投資者就會發(fā)現(xiàn)等量資金可以買到更多的黃金,由于套利機會的存在,導致黃金的需求量增加,推動金價走高;從黃金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因為金礦的生產成本以本國貨幣計算,而金價以美元計算,所以當美指下跌時,出口換回的本國貨幣減少并使利潤減少,這打擊了生產商的積極性,并最終導致黃金產量下降,供給減少必然抬升金價。這是美指與金價大部分時間負相關的主要原因。
貨幣政策。央行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改變市場貨幣供應量,其中很重要的是調整利率,它通過改變資金的借貸成本影響投資者資產配置,進而影響黃金的投資需求尤其是避險需求以此來影響金價。由于扣除通貨膨脹率的實際利率為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當央行下調利率,尤其在實際利率達到負值時,投資者更愿意換購黃金而不愿面對低利息和貨幣貶值風險,黃金需求量增加,反映在金價上則是上漲;反之,當央行上調利率,金價下跌。
經濟指標。經濟指標對金價的影響是通過影響該國貨幣的升貶來引導市場的,衡量一國經濟發(fā)展的好壞主要是通過四大目標——充分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以美國每月初公布的非農就業(yè)數(shù)據(jù)為例,根據(jù)菲爾普斯曲線(2006)的一般解釋,失業(yè)率和通貨膨脹率有一定的反向關系,當非農業(yè)就業(yè)人數(shù)增加時,整體消費水平提高,造成通貨膨脹率上升,央行會通過加息等手段減少貨幣供應量,美元會有上漲預期,投資者會增持美元,黃金需求減少,金價下跌;反之,當非農人數(shù)減少時,金價會上漲。
其它金融市場。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場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重點表現(xiàn)在金融活動按照國際統(tǒng)一規(guī)則運行,同質的金融資產價格趨于等同,巨額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迅速運轉,在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下,某一市場的變動必然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其他的市場。以股市為例,當股市整體低迷不景氣時,在利潤的驅動下,投資者尤其是專業(yè)投資機構會降低股市中投入資金的比例,轉向其他收益較高或具有避險功能的金融資產,推動黃金需求增加,金價上漲;反之,當股市景氣,金價下挫。
(二)多因子分析。尤金·法瑪(1970)的有效市場假說告訴我們一切過去、當前甚至未來信息的貼現(xiàn)值都反映在了當前的市場價格中,因此,實際的金價波動不是某一因素單獨決定的,而是當前市場所有影響因素的共同反映。當市場同時出現(xiàn)兩種及以上的重大信息時,交易者總是有一個市場關注點,在可獲得的信息中尋找對金價波動影響最大的某個因素并及時作出反應,同時,次要信息的出現(xiàn)也會影響交易者的判斷。這就是說,不同因素在同一時刻對金價的影響權重是不同的。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影響金價波動的運行機制,即市場有價值信息的出現(xiàn)可以及時被市場參與者獲取,這些市場因子左右著交易者情緒,黃金的供需狀況處于不斷變動中,金價的波動正是這些市場因素的共同反映。根據(jù)國際金價的變動規(guī)律,市場基本面的變化通常會引起交易者的過度反應,金價波動幅度和頻率難以預測。在我國實行黃金自主定價后,應探索適合我國的交易機制,尤其是對漲跌停板制度加以規(guī)范,同時有必要加大市場信息的透明化,建立一個“有效”的國內黃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