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金燕 楊海真
(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產量逐年增加。2017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產生總量高達900萬t,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1.02 kg[1-2]。上海市正加快垃圾分類新機制新模式的探索,而收費管理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
目前,國內對于垃圾收費管理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大多聚焦在農村而非城市[3]。程志華[4]對全國2 028個農戶樣本進行支付意愿(WTP)調查,得到農戶對垃圾處理的WTP金額約為3.47元/月。唐旭等[5]基于2014年全國5個省份的調查數(shù)據(jù),得到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收運費的WTP金額約為6.50元/月。梁增芳等[6]研究認為三峽庫區(qū)農戶對處理生活垃圾的WTP金額為4元/月。在城市居民垃圾處理WTP的研究上,占紹文等[7]57設定了5年內將西安市垃圾產量降低50%的目標,西安市居民對實現(xiàn)該項目標的平均WTP金額為11.56元/月;鄭琪瑤等[8]40研究認為杭州市居民對5年內垃圾減半這一目標的平均WTP金額為12.4元/月。
居民在垃圾管理過程的WTP對環(huán)境衛(wèi)生改善有著關鍵的作用和意義。由于垃圾問題具有負外部性,垃圾收費可使公眾承擔一部分社會成本,從而促使減少垃圾產生量及對環(huán)境的污染。調研居民生活垃圾治理的WTP,可為垃圾收費的合理定價提供參考,具有現(xiàn)實意義。
CVM又稱意愿價值評估法、權變評價法等。該方法是在假想的市場情況下直接調查和詢問人們對于環(huán)境改善的最大WTP[9-10]。通過個人WTP計算研究區(qū)域的平均WTP,從而求出環(huán)境資源的價值,可以指導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費用定價。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CVM評價環(huán)境資源的價值,并用于測算公眾的偏好以制定相應公共策略,因而CVM被廣泛用于資源環(huán)境、城市規(guī)劃等領域[11]。
支付卡式問卷可通過離散變量的數(shù)學期望公式獲得受訪者的WTP,按式(1)進行研究區(qū)域平均WTP金額的計算[13]:
(1)
本研究采用支付卡式問卷,且將確切的金額數(shù)值選項改用為支付區(qū)間選項,受訪者可自愿在選擇支付區(qū)間后進一步明確具體金額;同時,在選擇最大WTP前,設置表決問題以詢問受訪者是否愿意為垃圾治理付費,這將有效區(qū)分不愿付費(0WTP)和愿意付費(正WTP)兩種意愿。
問卷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為居民的個人信息和社會經濟背景,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上海市居住年數(shù)、是否本地人、月收入、住房人口等;第2部分為居民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態(tài)度和評價,包括支持與否、是否知曉分類標準、是否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垃圾時間、分類成效看法等;第3部分為居民對生活垃圾收費的WTP。若受訪者選擇“愿意”,則繼續(xù)回答每月愿意支付的最大金額、支付方式、計量方式;若選擇“不愿意”,則給出不愿意的原因,包括不支持垃圾分類、因自身經濟原因無錢支付、不愿支付、認為不應該由自己支付、其他。
問卷第1部分用于受訪者的基本信息調查,同時探索居民生活垃圾WTP的影響因素;第2部分用于衡量垃圾分類開展的成熟度,用于探索后續(xù)進行垃圾收費可行性;第3部分用于受訪者的WTP調查,以此計算居民愿意為垃圾治理支付的具體金額。其中,第3部分的核心是最大WTP的引導技術,根據(jù)陳紅光等[14]的研究,在對三江平原生態(tài)旅游水資源的非使用價值的支付卡式問卷調查中,受訪者對0、1、5、10、20、50、100、200元這8個投標值的選擇頻率最大。本研究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上海市經濟社會特色,采用從大到小的金額排序選項,即將WTP金額選項定為“>200元”“>150~200元”“>100~150元”“>80~100元”“>50~80元”“>20~50元”“≤20元”等7個選項。
由于受訪者的WTP類型只有“愿意”或“不愿意”兩種,因此,選擇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居民對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收集處理處置及過程管理WTP的影響因素。
進一步對WTP金額大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由于此時研究對象是連續(xù)變量,因此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鹽膏層是廣泛分布于東營凹陷深層的一種特殊沉積現(xiàn)象,主要由古鹽湖沉積體系造成。從盆地演化角度分析,東營凹陷鹽膏層屬于盆地初始斷陷期間歇性的鹽湖沉積,主要分布于東營凹陷中北部,從層位上,縱向分布厚度較大,層位集中在孔一段及沙四中、下亞段,面積約882km2。從含鹽膏段厚度也可看出,東營鹽膏層段厚度北厚南薄,區(qū)域上可分為兩個厚度中心:郝家和辛鎮(zhèn),其中前者最厚達600m以上,辛鎮(zhèn)為400m。通過各井間的橫向對比,可清楚看出鹽膏層的成層性好,每套鹽膏層中均不同程度的發(fā)育鹽巖地層[1]。如此厚度巨大的鹽膏分布,是形成辛鎮(zhèn)地區(qū)高壓鹽水層的先決條件。
本研究將實地調研和網(wǎng)絡調研相結合,線下主要選取了垃圾分類效果較佳及較差的小區(qū)為代表,線上線下問卷覆蓋全上海16個行政區(qū),受訪者有80%來自中心城區(qū),共得到239個問卷樣本,剔除明顯存在邏輯問題和無效問卷后共回收220份有效問卷。本次調查對象嚴格限定在上海市居住或租住的居民,短時間旅游、住校學生等(上海市本地學生除外)均不在考慮范圍內。
采用SPSS 20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到如下結果:(1)受訪對象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其中男性占43.2%,女性占56.8%;(2)受訪者年齡主要在20歲以上,其中21~40歲的占35.9%,41~60歲的占32.7%,60歲以上的占30.0%,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齡占比較合適;(3)受訪者文化程度普遍較高,有一半以上受訪者學歷在大學/大專及以上,其中大學/大專占比最高,為41.8%,小學及以下占比最低,為5.0%,這與上海市國際化大都市的實際情況相符;(4)由于一部分受訪者年齡較大,因而退休比例較高,為38.2%,職工占比為38.2%,其他職業(yè)占15.5%,個體戶占5.0%,上海市本地學生占3.2%;(5)受訪者在上海市居住時間普遍較長,大于10年的占79.1%,小于3年的僅占7.3%;(6)受訪者中69.1%為本地人群,對垃圾分類更能有深刻的體會,調研結果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7)月收入為4 000~6 000的受訪者比例最高,占37.7%,月收入超過10 000的受訪者占比16.8%,月收入低于2 000的受訪者占比5.0%,較能反映出上海市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且符合上海市整體收入水平高的實際情況;(8)從住房人口來看,受訪者家中基本有2~3口人,占67.3%,也存在12.7%的單人住戶和20.0%的較大家庭(3人以上)。
對于上海市垃圾分類的態(tài)度,93.6%的受訪者支持上海市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僅有1.8%不支持,另有4.5%表示無所謂。關于生活垃圾分類的標準,28.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非常清楚,不會出現(xiàn)垃圾類別扔錯的情況;54.1%的受訪者基本清楚,15.9%和1.4%的受訪者分別表示不清楚和不關心。在垃圾分類投放行為中,有36.8%和27.7%的受訪者表示一直或經常分類投放垃圾到相應的類別中,而有29.5%的受訪者表示偶爾分類投放,有5.9%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分類投放。
隨著上海市《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者逐漸習慣在早上6:00—9:00和傍晚17:00—20:00投放垃圾。此外,在“您認為誰在生活垃圾分類成效中發(fā)揮作用最大(最多3項)”一問中,受訪者普遍認為居民自身是關鍵所在,另外居委會、保潔員、政府、物業(yè)、志愿者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上可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已有較堅實的群眾基礎,有利于未來垃圾收費工作的開展。
本次調研結果中有54.5%的受訪者選擇0WTP,另有45.5%的受訪者選擇正WTP,由此可知,開展垃圾收費工作仍然存在相當大的阻力。對受訪者選擇0WTP的原因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下:認為不應該由自己支付(60.0%)、因自身經濟原因無錢支付(17.5%)、不愿支付(12.5%)、其他(10.0%)和不支持垃圾分類(0)。由此可見,受訪者不愿意為垃圾治理付費,并不是因為不支持垃圾分類,只是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不應該由自己出資。這反映出在居民的潛意識中仍依賴著政府的財政資金治理環(huán)境,沒有很強烈的公共事務參與感和環(huán)境保護責任感。
對選擇正WTP受訪者的特征和WTP金額進行變量賦值,結果如表1所示。
對WTP的影響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文化程度對WTP有顯著影響(p<0.05),WTP與文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文化程度越高,WTP越大,其中愿意支付的受訪者中大學/大專文化程度占比最高,為46%,這與王娜[15]的研究結果一致。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越強烈,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意愿也越高。
表1 變量賦值
對WTP金額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年齡、上海市居住年數(shù)和月收入對WTP金額有顯著影響(p<0.05)。根據(jù)模型擬合系數(shù)的正負性可知,受訪者年齡越大,愿意支付的金額越低;在上海市的居住時間越長,愿意支付的金額越高;受訪者月收入越高,愿意支付的金額越高。分析原因,受訪者年齡越大,經濟自由度越低,因此愿意支付的金額相對較少,這與阿衣包塔·塞爾克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年齡對WTP金額有負向作用。一般在上海市居住時間長的本地人,對上海市的認識更深入,愿意為上海市環(huán)境質量提高作出貢獻的意愿一般越高。月收入越高,可支配收入越多,財務自由度越大,更愿意為垃圾治理支付一定費用,這與李衛(wèi)國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
經統(tǒng)計,受訪者每月愿意支付金額的比例如下:≤20元的占36%,>20~50元的占21%,>50~80元的占13%,>80~100元的占16%,>100~150元的占9%,>150~200元的占3%,>200元的占2%。取每個支付區(qū)間的中值,>200元的以200元計,按式(1)計算得到上海市受訪者對生活垃圾治理的平均WTP金額為54.3元/月,即愿意支付的家庭每月能夠接受拿出54.3元用于垃圾治理工作,則每年能接受支付651.6元。
從垃圾WTP的金額來看,該結果與香港即將施行的收費標準相近。香港垃圾以0.11港元/L計(折合人民幣0.095元/L),若一個3口之家每天使用一個常規(guī)的15 L指定垃圾袋,每月需繳費約50港元,折合人民幣約43元/月[18]。該結果高于占紹文等[7]572012年對西安市(11.56元/月)、鄭琪瑤等[8]402015年對杭州市(12.4元/月)居民WTP金額測算結果。一方面可能由于隨著年份增加物價隨之增長,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上海市的經濟水平高于西安市、杭州市。
從垃圾支付費用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關性來看,經統(tǒng)計,正WTP的受訪者的月收入比例如下:收入≤2 000元的受訪者占7%,收入>2 000~4 000元的受訪者占21%,收入>4 000~6 000元的受訪者占35%,收入>6 000~8 000元的受訪者占12%,收入>8 000~10 000元的受訪者占10%,收入>10 000~20 000元的受訪者占10%,收入>20 000~50 000元的受訪者占4%,收入>50 000元的受訪者占1%。取每個區(qū)間的中值,大于50 000元以50 000元計,得到受訪者人均月收入7 590元,則WTP金額占受訪者人均月收入0.72%。
表2 WTP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
表3 支付金額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
此外,對于垃圾收費的支付方式,48%受訪者選擇繳納垃圾處理費、24%選擇隨水電煤氣等收費、8%選擇交環(huán)境稅、6%選擇定期捐款、14%選擇其他;對于垃圾收費的計量方式,受訪者有47%選擇按戶計量、26%選擇按垃圾量計量、19%選擇按每戶人口數(shù)計量、2%選擇無所謂、6%選擇其他,反映出受訪者傾向于繳納專項垃圾費和按戶收取垃圾費,該結果可對未來垃圾收費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參考。
上海市具有開展垃圾收費的基礎。絕大部分受訪者(93.6%)都表示支持生活垃圾分類,有82.7%的受訪者對分類標準清楚,表明居民有一定的垃圾分類標準掌握程度。有64.5%的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實際的垃圾分類行為,表明垃圾分類意識到垃圾分類行為的轉換率并不高。受訪者偏好在早上和傍晚時間段投放垃圾,有利于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政策的推廣。此外,受訪者也確切感受到各方行動者(居民、居委會、保潔員、物業(yè)等)在垃圾分類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總體來看,受訪者對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有一定認同感,但垃圾分類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上海市垃圾收費具有一定可行性。54.5%受訪者暫不愿意為垃圾治理支付費用,他們不愿意的原因并不是不支持垃圾分類,主要是認為不應該由自己支付。表明居民的環(huán)境責任意識不高,仍需要加大環(huán)保教育力度。經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發(fā)現(xiàn),是否具有WTP與受訪者的文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經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計算發(fā)現(xiàn),WTP金額隨年齡的增大而減小、在上海居住年數(shù)的增大而增大、月收入的增大而增大。經計算,居民的平均WTP金額為54.3元/月,占受訪者人均月收入的0.72%。對于垃圾費用的支付方式和計量方式,繳納垃圾處理費(48%)、隨水電煤氣等收費(24%),按戶(47%)、按垃圾量(26%)分別較受歡迎。在試點垃圾收費時可參考以上金額、支付方式、計量方式,同時注重政策宣傳和環(huán)保教育。
總體來看,本次調研結果較為合理。值得關注的是,受訪者大多來自上海市城區(qū),郊區(qū)市民較少,可能會造成WTP金額測算結果偏大。此外,由于線下調研對象多為中老年群體,即使輔以線上調研以增加中青年受訪者數(shù)量,但青年受訪者仍未達到較理想比例。囿于時間、資源等限制,受訪者樣本量相對未充足,但仍可為垃圾收費的科學決策提供一定參考。建議未來不同行政區(qū)之間的差異也應納入考慮范圍,以因地制宜推進垃圾收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