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忠余
【摘 要】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巧妙用好同期聲,讓它更好地服務于新聞、服務于受眾,是電視新聞采編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電視新聞同期聲? ?同期聲的作用? ?濫用同期聲
電視新聞區(qū)別于報紙與廣播的最大特點是視聽結合,聲情并茂。畫面和解說詞是電視新聞的重要組成元素,同期聲也同樣不容忽視。它能夠充分還原新聞現(xiàn)場,對于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烘托新聞主題、渲染現(xiàn)場氣氛、展示人物個性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梢院敛豢鋸埖卣f,一個個運用得當?shù)耐诼暫帽仁请娨曅侣勚械呐d奮點,讓受眾身臨其境,讓新聞立馬鮮活起來。
所謂電視新聞同期聲,是記者在新聞采訪現(xiàn)場錄制畫面的同時錄下的各種聲音,是記者對新聞現(xiàn)場進行分析判斷之后有選擇記錄下來的聲音。它包括記者出鏡解說、新聞人物語言、新聞環(huán)境背景聲、現(xiàn)場聲響效果等。它來源于新聞事實、新聞事件發(fā)生時真實的現(xiàn)場聲音,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恰當運用同期聲會讓電視新聞的形式和內(nèi)容更具說服力,進而增強新聞的真實感和表現(xiàn)力。
一、同期聲的作用
1.能讓受眾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新聞效果
全媒體時代,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電視早已失去了當年一統(tǒng)天下的優(yōu)勢。這就要求,我們做出來的電視新聞必須真實而鮮活才更富有競爭力。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而鮮活是受眾愿意接受新聞的前提。既然我們的電視新聞是做給受眾看的,只有讓受眾充分接受與信賴,新聞才有存在的價值。在電視新聞采編制作過程中,畫面與解說詞是表現(xiàn)新聞價值與影響的一個方面,但對全媒體時代的受眾來說,這些還遠遠不夠,還不能十分全面地展現(xiàn)新聞要素。而恰當運用同期聲,讓環(huán)境音響和采訪對象的話語來替新聞說話,可以更好地讓受眾感到新聞的真實,尤其是權威人士和親力親為的當事人的同期聲,更能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近而提升輿論引導力和新聞傳播力。比如,一個重大會議、重要慶典、大型運動會、演唱會乃至一場大火、一起災難性事故現(xiàn)場,恰如其分地運用同期聲,會讓受眾進一步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效果,從而提升新聞的真實性與感染力。
2.同期聲有助于拉近受眾與媒體間的距離
與網(wǎng)絡等新媒體的傳播途徑不同,電視新聞基本上是一種單向的傳播方式,觀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像在網(wǎng)絡上可以在瀏覽新聞后隨時發(fā)言參與互動。針對這種情況,電視新聞加入同期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受眾的心理感受。比如,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往往會針對某一現(xiàn)象、某一問題對采訪者進行提問。其實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問題是站在受眾的角度上提出來的,往往能夠反映受眾的心聲,這種同期聲的運用,有助于引起受眾的心理共鳴,滿足受眾的參與欲和求知欲,間接實現(xiàn)了受眾與電視新聞間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溝通。
筆者曾經(jīng)看過一則電視新聞,印象十分深刻:記者在一個工地現(xiàn)場進行采訪,技巧性地先使用機器的轟鳴聲,然后將畫面切入到工地現(xiàn)場,接著切到旁邊正忙碌的工人師傅,記者隨之進入畫面,對工人師傅進行現(xiàn)場訪問。熱火朝天的施工現(xiàn)場、真實還原的現(xiàn)場聲和工人師傅略帶地方口音的回答,都拉近了電視和受眾間的心理距離,極大地提高了電視新聞的感染力。
3.同期聲容易讓新聞故事變得更加生動鮮活
新聞講求精確洗練,不能拖沓冗長。在新聞中適當運用同期聲回憶、敘述、補充相應的新聞情節(jié),對受眾看懂新聞無疑是很好的幫助。筆者在本溪市明山區(qū)韓家村采訪《韓家村巧結牡丹緣》這一新聞時,就大量運用村民、村書記、美術學校校長乃至投資商的同期聲,通過他們的敘述、回憶,將本溪市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村與遠在千里的牡丹城結緣走向富裕文明的故事生動報道出來,其中同期聲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此外,在做法治報道尤其是以案說法類的新聞報道時,由于有些案件缺乏具體的畫面,這時就需要依靠公安偵破人員、案件當事人、目擊者及證據(jù)鏈有關人員的同期聲,把案件故事說透徹、講明白,讓法治報道有聲有色。
二、同期聲運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同期聲的恰當運用會給電視新聞增色不少,但濫用同期聲,效果則適得其反。筆者總結多年工作經(jīng)驗,覺得以下幾點必須引起業(yè)內(nèi)人士重視:
1.不能只顧形式不顧內(nèi)容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的重要性為眾多記者所深知,但有些記者為了追求形式上的這一特點,不管新聞是否需要,同期聲的內(nèi)容是否恰當,在新聞中為用而用同期聲,出現(xiàn)了同期聲與解說詞內(nèi)容重復、同期聲與畫面 “各顧各”“兩層皮”等嚴重弊病,業(yè)內(nèi)把這種現(xiàn)象戲謔地稱作“為了同期而同期”。還有的記者喜歡送人情,讓被采訪單位負責人、熟人、朋友對著話筒講兩句,把同期聲變成了毫無新聞價值的人情同期聲。這些現(xiàn)象在新聞采編時必須克服。
2.避免“導演”痕跡
新聞講求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電視新聞同期聲是為了給新聞增色而運用的,它的最好境界是被采訪者在日常交流情況下說出來的本色話語。它天然具有真實、客觀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如果千人一腔,套話、官話、虛話霸屏,矯揉造作,教條生硬,既與被采訪者的身份不符,情態(tài)也不自然,有明顯的記者“導演”和“教說”的痕跡,不但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而會讓受眾大倒胃口,不如不用同期聲。
三、同期聲也要講究“三貼近”
新聞“三貼近”原則要求新聞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電視新聞記者要有一雙勤快的腿,深入基層;有一對擅長傾聽的耳朵,捕捉被采訪對象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話語和帶著泥土芳香的語言。
而現(xiàn)在不少電視新聞同期聲采訪時,浮在上層多,深入基層少;官員出鏡多,百姓露面少;旁觀者多,當事人少。這一現(xiàn)象背離了新聞的“三貼近”原則,必須予以糾正。
俗話說,用一瓢水先得有一桶水。因此,足夠多的新聞現(xiàn)場音響素材,是電視新聞中用好同期聲的基礎和先決條件。這就要求電視記者不但要熟悉并掌握同期聲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還要以勤奮為功底,采編時周密準備、多多收集,后期精心剪輯,選擇那些音響獨特、聲音清楚、語言生動、內(nèi)容凝練、表述簡潔、生動自然的同期聲,讓電視新聞鮮活起來。
(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