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文學系,北京 102488)
柯九思在元代文學及藝術(shù)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他不僅是奎章閣學士院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在詩書畫等多方面都取得較大成就的作家和藝術(shù)家。明人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卷46云:“(柯九思)與虞伯生、趙子昂為友,工于詩,尤善畫竹木,以書法作之,筆勢生動,論者以為文與可之后一人,每得意,輒題詩其上,一時珍貴,稱為三絕。”[1]清人易順鼎《丹丘生集》跋稱:“詩莫盛于唐,畫莫盛于元,然唐人能詩者多不能畫;宋人能畫者多不能詩,惟元人兼而有之,能畫者多能詩,能詩者多能畫……柯丹丘先生于詩書畫,無所不工,足以埒唐鄭虔之三絕。其文采風流,照耀一世,亦幾與宋之蘇文忠相頡頏?!盵2]目前學界對柯九思的研究主要側(cè)重在其書畫鑒藏方面,對其文學成就也有所涉及(1)相關(guān)著作主要有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年版)、王及《柯九思詩文集》(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等。相關(guān)論文主要有:張嘉宇《柯九思題畫詩研究》(河北大學2013屆碩士學位論文)、郭巍《柯九思及其詩歌研究》(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7屆碩士學位論文)等。。但對其之所以成為一名兼擅文學與藝術(shù)多種門類的全才型藝術(shù)家的內(nèi)在成因,似缺乏關(guān)注。筆者不揣谫陋,擬從柯九思的家學傳統(tǒng)以及他的交游唱和等角度出發(fā),觀照其成長歷程、解析其所以成就詩書畫三絕的原因,兼論及元代文學與藝術(shù)相交融與遞進的文藝現(xiàn)象所呈現(xiàn)的別樣特色。
有關(guān)柯氏的遠祖,張養(yǎng)浩在為柯九思之父柯謙撰寫的墓志銘中提到:“君諱謙,字自牧,柯姓。吳仲雍之苗裔有柯相、柯廬,因氏焉。吳亡,分仕南北,連世有人。宋熙寧間,漳州通守曰仲常,以救荒得民心。嘗有鵲二棲其廳,及去,襲送數(shù)里。蘇長公著于詩,為惠政所致?!盵3]14由此可知,柯氏家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吳仲雍,因吳仲雍孫柯相得其姓氏。降及北宋,柯氏一族有影響力者為柯仲常。仲常名述,泉州南安人(今福建泉州),仁宗嘉祐四年(1059)登進士第,歷任福建提刑、湖南轉(zhuǎn)運使,終朝議大夫直龍圖閣。仲常父曾中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4];其弟柯迪,亦登嘉祐四年進士第[5],二人均受到蔡襄賞識??轮俪Mò偌以娛?,更精于《周易》,著有《否泰一十八卦論》[6]7,以明君子小人之分。柯仲常曾任漳州通守,蘇軾作《異鵲》詩,記載其因善政吸引兩鵲棲廳的異事。據(jù)蘇軾此詩,柯仲常在內(nèi)是一位以仁孝行家的謙謙君子,在外則是一位寬厚善政的良吏。他在任時的所作所為,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此外,至南宋時,柯氏泉州籍著名學者尚有柯翰,通經(jīng)學,門人百余。朱熹為同安主簿,與之交往甚密,并題其舍為“一經(jīng)堂”[7]6。
大概在南宋后期,柯氏宗族中柯謙高祖一系自福建遷居至浙江臺州附近。墓志銘中提到,柯謙“高祖某,號行二居士,隱臺山水間,累聘不起,世仰其高。居士生文,文生馨,馨生采,為君之考。嗜學任義節(jié),為宋國學進士,君其長子也”[3]13-14。由此可知,柯謙高祖是一位品德高尚,不慕名利的隱士,受到世人敬仰。高祖生子柯文、柯文子柯馨,柯馨子柯采。柯采篤志于學,仗義有節(jié)操,為宋國學進士,柯采即柯謙的父親,亦即柯九思之祖父。
柯謙(1234—1302),字自牧,號山齋,柯采長子。年少時安靜聰敏,讀書過目成誦,長大后“英爽而辯,著述修整”[3]14??轮t上孝下教,“平居不為無益事,見后進則勉以學,稍成則延譽,以冀其進。初,進士公之違臺也,推其田廬族人兄弟,而以清約自居,然未嘗有一日不足色”[3]16。又據(jù)《新元史》柯謙本傳,謙“元貞初以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預(yù)修《世祖實錄》,書上,應(yīng)得獎擢,以母老辭”[8]??梢?,柯謙延續(xù)了柯氏在內(nèi)以仁孝行家,在外寬厚善政的家族傳統(tǒng),頗有前輩遺風。
柯謙沒有文集傳世,現(xiàn)僅存文章2篇、詩歌1首?!度摹窊?jù)(光緒)二十五年《東甌金石志》卷10收《溫州路重建廟學記》1篇[9]。此外還有1篇《集賢學士息齋李公竹譜序》[10],此文是他為著名墨竹畫家李衎所作《竹譜》寫的序言。至于詩歌,則僅存騷體1首,難以窺其詩歌全貌。此詩名為《范文正公書伯夷頌并札卷》,見于明趙琦美《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2,詩云:“企清風兮薇山之陽,寶芳帖兮薇露之香。意人世不可以久留兮,雷霆下而取將。幸鄴侯之巾襲兮,儼墨跡之未亡。把一麾而東來兮,文正之鄉(xiāng)。喬木蒼蒼兮,蘭菲菲其彌芳。嘉先正之有后兮,偉德澤之長。出此帖而歸之兮,甚魏笏之輝煌。時不可兮再得,勉世世兮珍藏?!盵11]65據(jù)相關(guān)研究,“此卷宋元名家題詠六十一人,次序亂??戮潘假澰谇?,而柯謙題在后”[12]183,這首詩應(yīng)是柯謙帶著柯九思參加書畫雅集時所作。通過此詩,我們可以知道柯謙所贊頌的正是像伯夷、范仲淹這樣德澤綿長的高潔之士,而這也正體現(xiàn)了他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通過以上簡單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柯氏家族在宋代的發(fā)展是比較活躍的,他們之中為官者政績顯著,隱居者品性高潔,堪稱以詩書禮儀傳家。到柯謙高祖這一代之后,雖然有衰落的趨勢,但仍培養(yǎng)出了進士柯采。柯氏一脈以忠義仁孝為主的家風和以經(jīng)史為重的家學傳統(tǒng),得以很好地延續(xù)下來。特別是柯謙,“居家以孝讓著行,蒞官以忠義自期”[3]16,這對于柯九思的成長必然產(chǎn)生很大影響。經(jīng)歷了宋元易代的巨變,柯氏家學有從經(jīng)史之學向詩文書畫轉(zhuǎn)變的跡象,這從柯謙與文人書畫家往來愈益頻繁可以略窺端倪,而這一轉(zhuǎn)變最終由柯九思完成。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自號丹丘生,又號五云閣吏,臺州仙居人(今浙江臺州)。宗典在《柯九思年譜》中勾勒出其生平經(jīng)歷:年少時在仙居鄉(xiāng)學,8歲隨父親徙居錢塘,從父讀書的10年時間里,柯九思受到父親的用心培育,元文宗曾“念其父善教,賜碑名訓(xùn)忠,敕學士虞集撰文于碑”[13]12。此外,杭州是文人薈萃之地,柯九思得以增廣見聞,詩文書畫等技藝精進??戮潘?5歲,“以父蔭補華亭尉,不就”[14]。后游歷京師,“在太學時,遇元文宗于潛邸。及即位,擢為典瑞院都事,置奎章閣,特授學士院鑒書博士。凡內(nèi)府所藏法書名畫,咸命鑒定”[15]183。此后因文宗寵信日隆,柯九思受到權(quán)臣排擠,被迫流寓吳中。
柯九思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得益于良好的家世背景和周圍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他年少時在杭州讀書求學,父親柯謙以及知名書畫家的提點為其日后精湛的書畫技藝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這是他藝術(shù)素養(yǎng)的形成期??轮t在杭州任職時和江南的一些名士、書畫家都有交誼??轮t帶著柯九思參加雅集活動,結(jié)識了當時的詩文書畫名家。據(jù)《柯九思年譜》記載,趙孟頫任江浙儒學提舉時,曾為楊安甫作《桐陰高士圖》,后有柯九思題詩[12]183。當時柯九思只有10歲,年紀輕輕就結(jié)識了名重一時、詩書畫俱佳的趙孟頫,這對于他藝術(shù)素養(yǎng)的形成必然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F(xiàn)存柯九思詩作中與趙孟頫相關(guān)者有9首,多為題畫詩。如《題趙松雪畫馬》:“沙場萬里貳師還,天馬如云入漢關(guān)。當日丹青誰第一,為傳神峻落人間?!盵16]5表達對趙孟頫繪畫才能的贊賞?!额}趙子昂詩卷三十韻》有:“人仰文章貴,身承禮數(shù)優(yōu)。五朝通內(nèi)籍,九命擅清流。昔滯京都久,時從幾杖游。通家憐我慧,對酒慰羈愁。妙墨時相贈,新篇不厭酬?!盵16]32可以看出,柯九思對趙孟頫的感情,不僅僅是作為同僚的欣賞,還有一種朋友之間的惺惺相惜,一種對其在自己孤寂落寞時相互扶持和慰藉的感激之情存在。趙孟頫對柯九思來說,亦師亦友,二人情誼深重??戮潘寂c趙孟頫之子趙雍也有深厚的交誼。雍字仲穆,柯九思《題所藏趙仲穆畫江山秋霽圖》云:“國朝名畫誰第一,只數(shù)吳興趙翰林。高標雅韻化幽壤,斷縑遺紙輕黃金。憶昔京華陪勝集,郎君妙年才二十。江南春雨又相逢,筆底秋山那可及?!盵16]11詩人回憶與趙雍初次相見的場景,并表達出對其“高標雅韻”畫風的肯定。此外,《趙仲穆秋山訪友圖》最后一句寫趙仲穆:“骨力故清奇,因知得名早。”[16]35兩人因畫畫這一共同愛好相識相知,字里行間也能感受到柯九思對趙雍藝術(shù)才能的欣賞。
柯九思12歲時,為高克恭作《秋山暮靄圖》題跋,還為陳琳的《溪鳧圖》題詩[12]183。高克恭和陳琳都是元代知名書畫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柯九思自幼即善作詩文,并培養(yǎng)了其鑒賞書畫、文物的才能。除了趙孟頫、高克恭、陳琳等人外,柯九思還結(jié)識了李衎、鄧文原、鮮于樞、王艮等詩書畫名家。在柯九思隨父居住錢塘的10年里,其藝術(shù)修養(yǎng)有了顯著提高,為以后游歷京師、受到文宗賞識打下基礎(chǔ)。
“柯九思以書畫鑒定為文宗所賞識,入典瑞院都事、遷奎章閣參書、鑒書博士,前后五年,審定法書名畫極精?!盵12]194元文宗愛好文藝,設(shè)立奎章閣主要就是收藏古今書畫名作,并與文人藝士進行書畫品鑒活動。在大都任職的5年時間,柯九思遍覽書畫名作,如定武五字損本《蘭亭集序》、唐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唐吳彩鸞楷書《四聲韻帖》、蘇軾《恕察帖》《墨竹圖》等(2)參見郁逢慶《書畫題跋記》續(xù)卷5、張丑《清河書畫舫》卷9、趙琦美《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1、(清)卞永譽《書畫匯考》卷5。以上均系《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如《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1《蘭亭舊刻》錄有柯九思題款云:“至元四年春二月廿五日,奎章閣學士院鑒書博士柯九思曾觀?!盵11]16因職務(wù)之便,柯九思有更多機會與優(yōu)秀的書畫家共同鑒賞歷代名家書畫文物,在互相切磋學習的過程中,其文學和藝術(shù)修為日漸精進,這是他藝術(shù)才能的成熟期。
柯九思與虞集的交往,多是由于兩人都在朝中任職的便利條件。陶宗儀《輟耕錄》記載:“文宗之御奎章日,學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侍從,以討論法書名畫為事?!淝馐窂堄觐}詩曰:‘侍書愛題博士畫,日日退朝書滿床??麻w中觀政要,無人知有授經(jīng)郎?!w柯作畫,虞必題,故云?!盵17]16-17柯九思作品中跟虞集有關(guān)的詩歌,多是與法書名畫相關(guān)之內(nèi)容,柯氏詩集《任齋詩集》由虞集作序,足見二人關(guān)系之密切??戮潘加杏裎奶茫菁刑煸逋?,甘立作《有懷玉文堂》詩表達對二人的推崇:“眉山老仙丹丘生,三日不出風雨驚。玉文深沉發(fā)奇秘,天藻動蕩流芳英。錦鱗行酒白晝靜,金鴨焚香長夜清。秋深病久不得往,撫卷悵望難為情?!盵16]252可見柯九思和虞集之間深厚的友情,也受到當時文人的贊賞。虞集位列“元詩四大家”之首,且兼擅詩文、詞曲,書法亦頗負時名。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162《虞伯生賜碑贊》云:“道園先生正書、八分,俱入能品。此卷為柯九思博士作賜碑贊,用筆若草草,而中自遒勁,有古挑截法,其文辭尤雅凈可誦?!盵18]14可見二人在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密切交流。
顧嗣立在《元詩選》中記載柯九思“天歷間,與虞、李諸公相唱和,及歸老松江,時往來玉峰、吳閶,與玉山諸君宴游。玉山主人愛其詩,類編《草堂雅集》以敬仲壓卷”[15]183??戮潘荚娮髦信c玉山顧瑛相關(guān)的有13首,如《春日偶成戲柬玉山人》:“愛君談笑俱清絕,昨日相逢是幾回。春色不將塵事惱,杏花移得上窗來?!盵16]22《玉山佳處》描寫顧瑛的形象:“主人意度真神仙,日日醉倒春風前。手揮白羽扇,口誦青苔篇?!盵16]38柯九思與顧瑛的交往,多在其寓居吳中時?!懊恐劣裆窖缂?,與張翥、楊維禎、黃公望、倪瓚、于立、顧瑛等贈詩唱和”[12]243,上述群英,既有黃公望、倪瓚等著名畫家,也有張翥、楊維禎等在詩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
縱觀柯九思的成長歷程,不論是年少時跟隨其父得以向詩書畫名家學習,還是成年后任職于奎章閣學士院得有機緣大量鑒定法書名畫,他的生活總是圍繞著藝術(shù)作品。反過來,這樣的經(jīng)歷也成就了柯九思,藝術(shù)世界成為他人生最大的舞臺。深厚的家學淵源以及與藝術(shù)有不解之緣的獨特成長經(jīng)歷,促成了柯氏家學由經(jīng)史向詩文書畫的轉(zhuǎn)變。
柯九思主觀上對書畫藝術(shù)的熱愛、喜借書畫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以及崇尚詩書畫完美融合的藝術(shù)思想是形成其詩書畫三絕特色的重要因素。
柯九思對前輩書法家、畫家的仰慕和學習,對優(yōu)秀書畫作品發(fā)自內(nèi)心的珍愛,他的許多詩作提供了充分的證據(jù)。如其《題墨竹圖卷》:“熙寧己酉湖州筆,清事遺蹤二百年。人說丹丘柯道者,獨能揮翰繼其傳?!?3)參見宗典:《柯九思史料》,《題墨竹圖卷》為圖錄所載柯九思書畫。原書編者按:此圖為《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附圖之一,今藏上海博物館,第51、52頁。湖州,即宋代著名畫家文與可。文與可擅畫墨竹,柯九思頗為贊賞,曾學習其畫竹筆法。這首詩表達了柯九思對其能夠繼承文與可畫竹法的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這位繪畫前輩的敬仰。其《題張長史四詩帖》中對著名書法家張旭的書帖:“展玩再三,不忍釋手?!盵19]94在《題錢舜舉畫梨花》一詩中,他認為:“畫圖詩筆耀當代,大嚼屠門意殊快。更須什襲為珍藏,靜里春光常自在。”[16]19面對商琦所畫山水圖,詩人“口不能言心自醉……悠然對景心無窮……貪愛眼前閑世界,不知身落畫圖中”[16]26。收到達兼善的書信,詩人十分歡喜:“閑居正憶龍頭客,喜見秦人小篆文?!盵16]9“不忍釋手”“珍藏”“心自醉”“貪愛”“喜見”等字眼,表明了柯九思對書畫藝術(shù)發(fā)自肺腑的喜愛和欣賞。
柯九思還在書畫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其題畫詩并非簡單描繪畫中景色,更是希望借由詩歌這一媒介,將畫中美景與自身情感緊密結(jié)合,通過題畫詩來傳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得書畫與詩歌有機交融在一起。如其《自題晴竹》一首:“歲寒有貞姿,孤竹勁且直。虛心足以容,堅節(jié)不撓物??杀染尤?,窮年交不易。曄曄桃李花,旦暮改顏色?!盵16]38柯九思以善畫竹木聞名,這首詩中描繪的晴竹,勁拔挺直,無畏嚴寒和孤寂;不像桃李花一般朝暮易色,有著堅韌不屈的精神,這正是詩人君子氣節(jié)的真實寫照。我們今天即使沒有見到其畫,也可以想象畫中之竹不懼嚴寒,堅韌挺拔的風姿。
《蘇文忠天際烏云卷九首》[16]29-30是柯九思的一組題書詩。此組詩的特色是將現(xiàn)實與過往、書法與自身遭際相融合,借題書詩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詩后跋云:“此卷天歷間得之都下。余愛坡翁所書之事,俊拔而清麗,令人持玩不忍釋手。故侍書學士虞公見而題之。余攜歸江南,會荊溪王子明同余所好,攜之而去。他日再閱于環(huán)慶堂。俯仰今昔,為之慨然,因走筆盡和卷中之詩,以舒其悒郁之氣?!琳晗奈逶碌で窨戮潘紩!盵16]30大文豪蘇軾,雖受眾人仰慕,但其一生遭際頗為坎坷,令人唏噓。再聯(lián)想到詩人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柯九思天歷二年(1329)得蘇軾《天際烏云帖》[12]191,此時他任職于奎章閣學士院,與虞集同侍于便殿,頗受文宗賞識,正處于人生的輝煌時期。等到至正三年(1343)重新題詩時[12]199,已經(jīng)到了柯九思生命的最后階段,14年過去,繁華落盡,詩人內(nèi)心多悒郁之氣。區(qū)區(qū)幾首詩,仿佛記錄了詩人起起伏伏的一生??梢娫诳戮潘佳壑?,詩書畫等藝術(shù)形式并不僅僅是展示自己才能的手段,更是一種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傳達人生體悟的重要工具。并且詩歌與書畫合在一起能夠互為映襯,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柯九思詩書畫三位一體的藝術(shù)追求,也體現(xiàn)在其創(chuàng)作和品鑒等文學藝術(shù)活動中,其《商壽巖山水圖》[16]25-26堪稱典型之作。商壽巖,即商琦,元代知名畫家,以長于山水畫著稱??戮潘荚谠姼栝_頭,先寫了商壽巖酒酣耳熱之際,揮筆作畫的場景:“老子胸吞幾云夢,剩水殘山藏妙用。酒酣時把墨濡頭,收拾乾坤作清供。粉黛不寫兒女顏,禿兔掃盡江南山。”緊接著畫中之景被詩人形象地描繪出來:“孤峰拔地起千尺,凜凜秀色撐虛寒。飛泉一道躍靈窟,古樹千株舞煙骨。小橋流水隔紅塵,中有幽人臥茅屋?!卑蔚囟鸬墓路?、一躍而下的飛泉、再加上森森古木,一派磅礴氣象。畫筆由遠及近,仿佛與紅塵隔絕的小橋流水呈現(xiàn)在詩人眼前,還有一位閑臥茅屋的幽士在其中,這又是一派娟秀的江南小景。畫家只是寥寥數(shù)筆,就可將大氣磅礴和秀麗婉約的景色融為一體,可見其功力深厚。不愧是:“王維久死喚莫起,此畫一出疑更生?!痹娙舜颂帉⑸虊蹘r比作王維再世,表達了對畫家的高度贊賞。此后,詩人將自己也融入畫作之中,從第一視角描寫看到的景象:“蹇驢馱我春暮時,觀山仰面哦新詩。垂楊修竹夾古道,忽有桃杏橫纖枝。浴沂風軟搖輕袂,雨過屏山滴煙翠。數(shù)家籬落近橫塘,牛背夕陽明遠霽。”暮春時節(jié),詩人騎著毛驢悠然行走在山間。古道兩旁種著垂楊和修竹,不時還有桃枝和杏枝橫現(xiàn)眼前。春風輕輕吹起衣裳的一角,雨后的山色蒼翠欲滴。不遠處有幾戶人家,籬落、橫塘、牛背、夕陽,一幅恬淡自然的畫面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悠然對景心無窮,冥搜直欲收奇功。貪愛眼前閑世界,不知身落畫圖中?!背两渲校B詩人都禁不住混淆,眼前的這般美景,到底是現(xiàn)實還是圖畫呢?詩人將自己融入畫中美景,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畫家功力的深厚,帶給人美的享受。這樣的詩作鮮明地彰顯了柯九思詩畫兩方面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只有像他這樣對繪畫具有精深造詣的人才能深切地了解商氏畫作的妙處,也只有他這樣掌握了詩歌創(chuàng)作奧秘的人才能以詩歌的形式將畫作的精妙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出來,真正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眾奇百譎烏可名,筆力到處俱天成。王維久死喚莫起,此畫一出疑更生。世人飲食鮮知味,淡里工夫?qū)偃痢盵16]25-26,體現(xiàn)了柯九思的藝術(shù)思想??梢钥闯鲈娙诵蕾p的是淡而有味、渾然天成的作品,他將畫家商琦比作王維再生,可見其對王維的推崇。《題饒自然山水家法》中提到:“蓋平生亦嘗寄興毫楮,夢想古人,所謂‘詩中畫,畫間詩’,信不誣也?!盵12]132這說明柯九思主觀上也是追求詩書畫全面發(fā)展的人,其個人的自我塑造和諸多外在因素的推波助瀾共同造就了他詩書畫三絕的特色。
一才多藝,并非元代獨有。比如上文提到唐代鄭虔、王維;宋代蘇軾、黃庭堅、文同、米芾等,均屬一人而身兼多藝的作家藝術(shù)家,但把這些人置于整個唐宋時期來觀察,顯然仍屬少數(shù),而元代像柯九思這種一人兼擅數(shù)種藝術(shù)門類的現(xiàn)象卻相當普遍。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一書中,收錄了元代近250位擅長書法的文人藝士。今人陳高華在《元代畫家史料匯編》中收錄了70位元代著名畫家。其中詩畫兼擅的有四十余人,詩書畫三者俱佳的有趙孟頫、任仁發(fā)、趙雍、柯九思、張舜咨、班惟志、龔開、溫日觀、錢選、郭畀、吳鎮(zhèn)、蘇大年、張遜、邊武、邊魯、馬琬、方從義、管道昇、周砥、宋克等20人(4)以下數(shù)據(jù)材料參考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大元》,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匯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楊鐮主編:《全元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如趙孟頫,堪稱詩書畫三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精通音樂,擅長鑒定古器物、名畫,尤其擅長書法,為元朝第一,今存詩671首;倪瓚,為元南宗山水畫派代表畫家,今存詩1151首;王冕,以畫梅著稱,今存詩711首;朱德潤,以畫山水人物著稱,今存詩291首;吳鎮(zhèn),長于山水畫,亦擅草書,今存詩217首;黃公望,擅畫山水,位列“元四家”之首,今存詩66首。
元代身兼數(shù)藝的人士并非只有傳統(tǒng)文人,還有皇帝:如元文宗,“喜作字,每進用儒臣,或親御宸翰,作敕書以賜之。自寫閣記,甚有晉人法度”[20]303,今存詩4首。蒙古人:如右榜狀元泰不華,書法自成一家,擅長篆書、行書、楷書等,今存詩32首。色目人:如詩人余闕,擅長篆書和隸書,字體淳古,今存詩103首;色目書法家康里巎巎,其“生平刻意翰墨,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縑片楮,人爭寶之”[21],被認為是繼趙孟頫之后,元代最杰出的書法家,今存詩8首。道士:如元代道士馬臻,擅長山水畫,今存詩1008首;道士張雨,“博聞多識,善談名理,作詩自成一家,字畫亦清逸”[20]343,今存詩1007首;道士方從義,工詩文,亦擅書,以畫山水著名,今存詩5首。僧人:釋子宗泐,“詩文澹雅,隸書亦古拙”[20]348,今存詩458首;釋子守仁,“能文辭,善草書,亦能篆隸”[20]349,今存詩43首。女性:管道昇,趙孟頫之妻,以擅畫墨竹著稱,亦能書,今存詩10首;柯貞白,柯九思之女,“通經(jīng)史,善筆札”[20]342,今存詩1首。元代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些以擅長文藝而著名的家族,比如湖州(今浙江吳興)趙氏一家:趙孟頫詩書畫三絕,妻子管道昇亦能書畫;兒子趙雍是元代后期知名畫家;孫子趙麟擅長書法;趙孟頫的外孫王蒙、林靜,也以畫名世。還有元代著名畫家李衎,其子李士行亦以擅畫著稱。
元代為何出現(xiàn)如此之多的集詩書畫多種才藝于一身的人物,值得我們深思。從社會環(huán)境來說,經(jīng)歷了宋元易代的巨變,元代文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狀態(tài)有了很大改變。元前期科舉不興,傳統(tǒng)文人失去了進身之階,即使中后期重新恢復(fù)科舉,因受四等人制的影響,真正步入仕途的文人也是屈指可數(shù)。正如蕭啟慶所言:“蒙元征服對士人影響最大方面則是后者傳統(tǒng)仕進途徑之喪失及其與國家關(guān)系之疏離?!盵22]仕進之路受阻,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破滅,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文士不得不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修身養(yǎng)性的詩文書畫上來。此外,文人通過對詩文書畫等技藝的學習,來強調(diào)和維護作為讀書人的尊嚴,作為知識群體安身立命之本,以此區(qū)別于普通的市井小民。
從社會思潮方面來說,元代理學興盛,成為統(tǒng)治者欽點的官方哲學,這對學術(shù)和文藝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道”與“藝”的關(guān)系有了新的闡釋。元代著名理學家劉因在《敘學》一文中提到:“孔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矣,藝亦不可不游也?!裰^藝,與古之所謂藝者不同。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之所謂藝也,今人雖致力而亦不能,世變使然耳。今之所謂藝者,隨世變而下矣。雖然,不可不講也。詩文字畫,今所謂藝,亦當致力,所以華國,所以藻物,所以飾身,無不在也?!盵23]16劉因?qū)⒈晃娜艘暈樾〉赖脑娢臅嫷燃妓嚕韧诳鬃铀^的“六藝”。他認為應(yīng)當致力于這些技藝的學習,這不僅是文人修身養(yǎng)性應(yīng)當具備的能力,亦是治國平天下的需求。柯九思在題《定武蘭亭》本中曾論及自己的藝術(shù)思想:“藝進乎神者,蓋必以我之至精,而造彼之絕域,然后能與天地相終窮。雖圣人之于道,亦如是而已。”[24]60可見其藝術(shù)思想是傾向于將人工技巧與自然之道完美融合,以達渾然天成的精妙。并且詩人此處將書畫技藝與圣人之道相提并論,亦可見其對書畫等藝術(shù)形式的高度認可。詩文書畫地位的提高,藝的價值得到肯定,這為元代出現(xiàn)眾多詩書畫俱佳的文士,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文人對書畫技藝的重視,是元人身兼數(shù)藝這一普遍現(xiàn)象的前提條件。而元朝統(tǒng)治者對書畫鑒賞的重視,則起到了推動作用。比如元代有名的收藏家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曾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在大都舉行盛大的雅集活動,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對其收藏的書畫作品進行鑒賞題品。袁桷在《魯國大長公主圖畫記》一文中描繪了當時的盛況:“至治三年三月甲寅,魯國大長公主集中書議事執(zhí)政官翰林集賢成均之在位者,悉會于南城之天慶寺……酒闌,出圖畫若干卷,命隨其所能,俾識于后。禮成,復(fù)命能文詞者敘其歲月,以昭示來世。”[25]11此外,元文宗也極為推崇文藝,他設(shè)立奎章閣學士院,專門設(shè)品鑒書畫文物的官職,舉辦以書畫鑒賞為主的雅集活動。元代著名文人藝術(shù)家如虞集、揭傒斯、康里巎巎、歐陽玄、蘇天爵等都曾任職奎章閣,他們在共同品鑒書畫文物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學習,提升了自己的藝術(shù)修為。
相比于飽讀詩書的傳統(tǒng)儒士,元代統(tǒng)治者對有一技之長的人物更為青睞。除前述柯九思以書畫鑒定之長為元文宗賞識外,元代著名畫家李衎因擅于畫竹得到仁宗器重,吳師道《跋李息齋墨竹》一文提到:“李公今方以此(墨竹)上當天意,寵譽赫奕,抑榮矣?!盵26]7其子李士行亦因精通繪畫步入仕途,蘇天爵曾作《李遵道墓志銘》提到:“仁廟在御,崇尚藝文,近臣以君名薦,遣使召之。君以所畫《大明宮圖》入見,上嘉其能,命中書與五品官?!盵27]8-9此外,元代畫家如王振鵬、何澄、商琦等人,亦憑借自己的書畫才能以博得皇帝賞識。這些例證都表明了元代統(tǒng)治者對藝術(shù)家的重視態(tài)度。
不僅朝廷書畫品鑒之風盛行,元代民間的雅集唱和之風亦頗為流行,而這也是突出元代文士獨立品格、顯現(xiàn)群體凝聚力的極佳方式。處在社會底層的文人,通過雅集唱和等活動,積極投身于文藝創(chuàng)作之中,不僅能夠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情懷,增強創(chuàng)作和品鑒詩文書畫的能力,也是提高其社會地位的有效途徑之一。柳貫《跋鮮于伯機與仇彥中小帖》載:“故游仕于南,而最愛錢塘山水者,予及識其五人焉,曰李仲芳、髙彥敬、梁貢父、鮮于伯機、郭佑之。仲芳、彥敬興至時,作竹石林巒,伯機行草書入能品,貢父、佑之與三君俱嗜吟,喜鑒定法書、名畫、古器物,而吳越之士因之引重亦數(shù)人?!盵28]12“引重”即標榜、推重。好友相聚一起交游唱和,品評書畫文物,已經(jīng)成為元代文人生活方式的一種。元代規(guī)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玉山雅集,最具代表性,學界熟知,茲不具論??傊娜搜偶椭L相當普遍,而這種文藝活動的頻繁舉行,也是元代出現(xiàn)大量身兼數(shù)藝文人這種現(xiàn)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于唐宋及此前各個朝代,一才多藝的文人尚屬鳳毛麟角。到了元代,一人身兼數(shù)藝的現(xiàn)象,卻已是相當普遍,不勝枚舉??戮潘际瞧渲幸晃粋€性鮮明,被譽為詩書畫三絕的代表性人物。筆者試圖通過對其家學淵源和成長歷程的考察,探討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諸多因素。學界一般認為,除元曲外,元代詩詞文等文體的總體成就不如唐宋。但是如果我們從多民族視角看元代文化,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地位的人主要憑借著詩歌和書畫藝術(shù)這一紐帶相聯(lián)結(jié),并且在不斷地切磋過程中,促進了文學和藝術(shù)的交流與遞進,也促進了不同民族間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使得元代文藝呈現(xiàn)出獨特面貌。明人胡應(yīng)麟提到:“宋以前詩文書畫,人各自名,即有兼長,不過一二。勝國則文士鮮不能詩,詩流靡不工書,且時旁及繪事,亦前代所無也。”[29]元代文人文藝俱佳、一才多藝的現(xiàn)象如此突出,元代詩歌與書畫藝術(shù)這種交融與互動的獨特面貌,在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我們關(guān)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