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有強
(云南省紅河州第一中學 733399)
物理是當代社會中占重要地位的學科,高中又是同學們對物理的接觸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階段.筆者在采訪物理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難——是同學們反映的普遍現象,無法看清物理現象本質,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邏輯思維.在力學方面的學習,使用“模型法”可以降低題目難度,所以老師在平時授課時,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意識.在對物體進行分析時,可以使同學的思維更加流暢清晰.所以,本文會探究“模型法”對物理力學的應用以及應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建立,使同學們的物理成績更上一層樓.
1.“模型法”應用意識匱乏
在物理力學的學習中,要想應用“模型法”來解決力學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認知物理現象,理解物理原理,啟發(fā)我們的物理思維.首先要有“模型法”的應用意識.而什么是“模型法”的應用意識,即在讀完題目后,大腦會根據題目要求來簡化并建立相應模型,也就是所謂的思維慣性,這是在同學們進行多次思考后達到熟練程度所形成的.因為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大量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理被涵蓋其中,抽象性和邏輯性非常強,同學們無法將題目轉化為易理解模式.模型是將探究的抽象內容實際化,并建立相應的便于理解的內容,使同學們物理的學習更加具體化,不再局限于抽象、無法想象.
例如:兩個物體疊在一起,對其進行受力分析,老師們不妨先讓學生自主思考,可以適當對學生進行提示和思維引導.但現實是,本該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去解決問題,由于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緊張的時間并不允許他們這樣做,一般情況下都是由老師為其講解,給出相應簡化模型,而學生本身只需要將老師給出的答案進行理解分析即可.但是在這過程中,沒有學生的自主思考,而是消化老師“嚼好的”東西,是不會真正建立這種應用能力致使同學們的“模型法”應用能力匱乏.
2.“模型法”應用能力不強
在教學中使用“模型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加方便清晰的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建立了模型并不代表著可以使用它來解決問題.因為問題的解決需要理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即使學生們學會模仿其他類型的題目來進行建模,但由于每道題的真實情況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所以在老師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后,也要主要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這就需要從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但是學生在應用模型法進行解題時,只從模仿來建立模型,而沒有實際理解模型本身,致使應用能力不強.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注重對學生的自主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老師教會同學們合理地正確地使用“模型法”,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的認識物理現象,從而透過現象清晰的了解物理原理.在建立合適的模型基礎上,對物理現象的正確認知和物理原理的靈活運用,會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受力分析過程中,要想正確建立模型,就要求其清晰的與本題實際相結合.比如繩子的模型和桿的模型就容易混淆,而兩者的解題思路也存在較大差別.繩子的模型在應用中力的方向總是沿繩子方向.而對于桿來說,力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所以,想要正確得出答案就要正確的對模型進行分析歸類.作為老師,也應該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自己思考出來的結果印象才最深刻,記憶才最牢固.
在教學中,使用“模型法”是一個普遍且有效的解決辦法,通過認識物理現象,運用物理原理去解決物理問題.但是老師只有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傳授給學生,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培養(yǎng)物理模型應用意識
老師在教授學生使用“模型法”解決問題時,要幫助學生建立應用意識.就是再碰到相關物理力學知識的時候,引導學生的思維慣性,思考這道題的解決辦法,能使用什么方法來方便簡單的找到答案.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要對物理知識、物理原理、物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對物理公式進行活學活用;多對物理習題進行整理,并從中歸納物理模型的建立.以便思維慣性發(fā)揮作用,節(jié)約同學們的解題時間,提高學習、做題效率.
例如:同學們在進行受力分析時,主要是對物體受到的力的分析,考慮重力、摩擦力、彈力的存在因素,解決一系列的受力問題.這時老師就可以運用力學知識及原理來建立力學模型,幫助學生進行細致的受力分析.同時老師也應引導學生思考多個物體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在分析多個物體的相互作用力時可以采用隔離法,通過對單個物體的受力分析,為達到受力平衡來對另一個物體進行分析.運用整體法來建立模型也是一個好方法,在忽略多個物體的內力因素時,考慮外力對物體的影響.在分析問題時可能會遇到數學問題,運用例如三角函數來解決.模型建立后的受力分析會變得相對簡單,搭配上機械能守恒定律、動能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等,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一步步養(yǎng)成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培養(yǎng)模型應用能力
當對問題進行一系列分析后,如果使用模型法解決問題,即使將模型完整的建立好,但也可能不是正確、適用于此道題目的模型,可能只是對于別的題目的模仿.再結合了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型并不能用來解決問題.這是因為應用能力的建立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在日常學習的總結歸納里吸取教訓和方法.而現實中學生缺乏模型應用能力,對模型理解不夠,無法與實際相聯系,從而導致錯誤的模型被建立.正確的建立模型會使問題得到簡化,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在平時學習中要讓同學多多積累,歸納總結.對各類題型做到心中有數,啟發(fā)物理思維,慢慢培養(yǎng)模型應用能力.
例如:通過公式也可以探究模型的建立方法,F合t=mV′-mV,關于動量定理,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沖量等于它的動量變化,可以從物理量上入手,建立模型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歸納總結,對題型的概括以及平時的認真學習,細心糾錯.通過對物理力學知識的整理,對各類模型也進行總結,使其逐步形成思維慣性.并對模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靈活運用能力.要想模型可以建立的準確,在老師平時教學的基礎上要付出加倍努力.
在教學中使用“模型法”解決物理力學知識時,要著重于建立模型應用意識,提高模型應用能力.從物理現象入手,對基礎知識進行全面了解和把握;對于物理公式,它作為解題的鑰匙,同學們更加應該熟練運用,不僅要熟練運用,還要靈活代入.在讓同學反復練習過程中,找到一套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來找尋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使他們能夠達到合理且能正確運用“模型法”來解決物理問題,以此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