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課堂總是在學生不斷地閱讀探究中曲折前行的,“沒有錯誤的課堂就不是真課堂?!笔堑?,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也是鼓勵學生大膽出錯、嘗試錯誤的地方。葉瀾教授深刻指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任何狀態(tài),無論是正確或錯誤,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常常思考學生出錯的緣由,借助他們的一時錯誤合理引領,借誤促悟,起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對待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我們教師不可用“糾”“堵”的方式簡單處理,或者直接避開,去找尋下一位學生的正確發(fā)言,甚至自己去主動奉上正確答案。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微笑面對課堂上學生突如其來的錯誤,迅速思考解決的方法,拿出行之有效的引導策略,這能彰顯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機智。
記得在初讀《草原》一課時,一學生將“渲染”的“渲”讀成了第一聲,堂下立即發(fā)出七嘴八舌的竊竊私語。有性急的學生已經急不可耐地大聲說出:“‘渲’是第四聲,讀xuàn!”正沉浸在深情朗讀中的學生漲紅臉,尷尬地抬起頭,眼神里滿是歉意和無助。筆者對堂下正在議論紛紛的學生作了一個“噓”的噤聲手勢,然后說:“xx同學讀得很深情,我們一起耐心聽她讀完這一段吧!”然而,剛才的風波已經完全打亂了朗讀學生的思緒,她變得極其謹慎,她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字的發(fā)音上,情感的融入大打折扣。
這樣的狀況,相信我們每個老師都碰到過。面對學生朗讀時出現誤讀,如漏字、添字、錯讀字音等,大凡有這樣的幾種處理方式:表揚發(fā)現錯誤的學生:“你聽得真仔細!”給出現錯誤的學生糾正:“你把這句話再讀一下!”集中會診:“聽了某某同學的朗讀,你想對她說些什么?”這樣的方式簡單直接,對于正確朗讀有著很好的規(guī)范作用,但從出錯學生立場看,這樣的否定對于其自尊和自信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傷害——有誰愿意在公共場合做靶子給人家練?。∫虼?,我們教師要善于找到合適的方法加以引導,而不是用正確的示范簡單遮之蔽之。
這里,我們不妨讓學生運用口語交際中學到的“學會建議”一法,從為對方著想的角度,采用相宜的表達進行,這樣,既維護了出錯學生的自尊,又鍛煉了其他學生的口才,同時也找到了出錯的原因,給出恰當的解決方案。如一學生這樣說道:“某某,你剛才的朗讀充滿了感情,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翠色欲流的大草原。你把‘渲’讀成了第一聲,我們都替你惋惜。我想,你一定是受‘宣布’‘喧鬧’的影響吧?沒事,多讀幾遍,你就能記住‘渲’的讀音了!而且,經過了這次錯誤,你以后一定會對‘宣、喧、渲’這三個字的讀音印象特別深刻,對不對?你這是塞翁失馬?。 ?/p>
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對自身知識不斷豐富、不斷否定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大膽暴露自身的錯誤,并在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合理引導,積極化錯。在這樣的溫馨、平等、友好的氛圍中,學生的發(fā)展才能健康、積極,也樂意悅納別人的觀點,坦然地改正。
學生的學習總會經歷“探究—出錯—反思—再探究”的過程,沒有誰能保證自己的學習過程順風順水,總是行走在正確的平坦大道上。我們大致將它們可以分為知識性錯誤和非知識性錯誤,思維處與非思維性錯誤,主觀性錯誤和客觀性錯誤,有意與無意錯誤等。學生在閱讀探究過程中出現的無論是哪一類錯誤,都是學生當前真實認知的反映,折射出的是他們思維的不完善,知識建構的缺失,因此值得我們去尋根問源,找出原因,尋找合適的引導策略,幫助學生走出錯誤的困囿。
如在閱讀小說單元的《橋》一課時,學生在沉浸在村支書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感動中的同時,忍不住發(fā)出了疑問:這個村子,真的只有一座木橋能通向外面嗎?這位老支部書記為什么不帶領全村人造橋修路?黑暗和暴雨中,在那么多人紛紛奔上木橋時,老支部書記怎么一眼看出自己插隊的兒子的?……顯然,出現這些疑問的原因,是學生沒有理解文學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點,直接結合自己習作時表達真情實感的要求來質疑情節(jié)的真實性了。如果我們直接告知學生小說的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那么,學生可能因于課本的權威原因、老師的振振有詞,當時是接受了,但對小說的特點的理解卻是膚淺的,他們今后的習作定然也會出現令人尷尬的虛構情節(jié),甚至直接說假話、套話、空話。
因此,對于學生的這些疑問,筆者沒有直接拋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順著他們的話題發(fā)問:“是呀!作者可以寫這位老支部書記帶領大家修橋修路、共同致富的事,兒子插隊的這件事說明他平時家教也不咋滴啊,放在這里又不真實,刪了吧!我們一起來改改?!碑斨挥幸蛔緲虻奶囟ōh(huán)境以及兒子插隊被揪出的情節(jié)被去掉之后,學生驀然發(fā)現小說原本的氛圍全沒有了,老支書也僅僅讓人感覺到很盡職。這時,筆者再結合書后練習中“討論小說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的好處”,體會作者環(huán)境描寫和矛盾沖突設計的匠心,進而體會小說體裁的文本特點,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生的某些錯誤,從成人視角來判斷,它確實是不合理的,但從兒童的視角去察看,它又孕育著智慧的火花和創(chuàng)新的品質,需要我們教師加以精心呵護,熱情鼓勵。如上面提到的學生閱讀《橋》這篇小說產生的疑問,都是源于他們的兒童視角和生活經驗發(fā)出的。在結合老支書動作、語言、神態(tài)以及相關情節(jié)體會人物形象時,我們不妨讓學生想象、揣摩老支書復雜的心理:“面對跌跌撞撞著向木橋涌來的村民,站在木橋邊的村支書,心里會怎么想?”“面對自己兒子的插隊,他心里會怎么想?”從而讓學生在合理而又充滿個性創(chuàng)意的想象中,自覺豐滿老支書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大形象,在呵護他們的童真稚語中弘揚人物的精神張力。再如閱讀《丁香結》一課中丁香“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一句時,有學生認為“負擔”用得不準確,換成“象征”“代表”比較好。筆者將此作為課后作業(yè),讓他們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找到充分的依據,然后下一節(jié)課討論。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學生提到了“負擔”“擔負”這一組顛倒詞有著被動和主動的區(qū)別,提到了換成“象征”“代表”意思更直接,但沒有了擬人的味道……
在肯定中鼓勵他們繼續(xù)探究,這是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對人類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尊重。我們今天對學生觀點的呵護,發(fā)言的尊重,也許就是為明天種下有主見、有創(chuàng)見的種子。
筆者認為,理性看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錯誤,及時采用合理的引導方式,可以呵護學生探究的動力,增強學生思辨的能力,促進他們認知建構的更加穩(wěn)固。因此,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借誤促悟,是前行的最美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