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迎賓
近年來,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意和制作的觸角向各個藝術門類延伸。從說唱音樂到電子音樂,從戲劇表演到音樂劇,對許多大眾文化以往不曾觸及到的藝術門類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和藝術重構,用電視這種內容形態(tài)靈活多元、傳播方式方便迅捷的載體呈現到觀眾面前。而作為國粹的京劇,卻由于其藝術構成的完整性和藝術語言的獨特性,與電視節(jié)目的跨界融合之路走得并不輕松。
京劇誕生至今已有200多年。在清之前,達官貴人們認可的戲曲形式是昆曲。但民間發(fā)展的力量和傳播速度,以及各個曲種之間的融會貫通,漸漸讓昆曲之外的地方戲曲成為了讓人不可忽略的藝術形式。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表演,標志著民間藝術形式被官方認證和接受的開始①。由此可見,京劇自古以來就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雅俗共賞的群眾基礎,這與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可謂不謀而合。
通過電視媒體介紹京劇的節(jié)目早已有之,但基本就是播放經典京劇全劇或片段,觀眾主要是戲迷和票友。當然,業(yè)界不乏有先行者在做勇敢的嘗試,比如《叮咯嚨咚嗆》《國色天香》《傳承中國》《喝彩中華》等都在這一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真正能以新穎的電視節(jié)目形式、深入淺出的內容表達方式將京劇廣泛傳播到大眾視野,并且引起反響、引發(fā)討論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京劇和電視的融合創(chuàng)新,有沒有破解之道呢?本文嘗試從京劇的藝術特性出發(fā),探討京劇在電視節(jié)目中適應性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路徑。
所有的劇場藝術,經過電視錄播處理,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藝術效果減損的現實,京劇也不例外。其核心問題在于表演者和電視觀眾無法在同一時空內實現交互,這就會導致很多問題。
首先,電視錄制的固定化減損。每個演員在每一場表演中的藝術呈現都不盡相同。雖然是同樣的劇情、唱腔、走位,但根據演員當下的情緒體驗、對角色的感受積累、對腳本的深入理解,每一次的表演都會有即興的、細膩的、動態(tài)的變化。而一旦舞臺表演被攝像機錄制下來,再經由剪輯和制作,最終以可固定重現的節(jié)目形式提供給終端的觀眾,舞臺表演中那些不可重復、無法再現的鮮活與靈氣,自然會受到影響。
其次,欣賞品質的技術性減損。盡管4K的超高清錄制、5.1杜比環(huán)繞立體聲的應用,都在盡可能地減少由于記錄手段和信號傳輸帶來的減損,但與身臨其境終究不同。此外,電視觀眾的客廳觀看環(huán)境,與劇場中天然自帶的聲場、氣場、共鳴場相差甚遠,無論念白還是唱腔,其穿透力、感染力、張力、韻味都無法完整地呈現。
第三,欣賞關系的缺位性減損。自古至今,對于京劇演員來講,觀眾當下的反應是試金石,那一聲聲的叫好是對演員最大的刺激和鼓勵。而這一點對于電視觀眾來說,顯然無法實現。
傳統(tǒng)的戲曲舞臺比較簡單:一塊紅氍毹,一方戲臺,一桌二椅。這簡單的陳設取決于京劇審美的“虛實感”和“假定性”。演員邁幾步便是轉場,小碎步走便是心情焦灼的外化處理。如京劇《秋江》陳妙常乘船的情節(jié)中,用身體模擬劃槳的動作,觀眾便默認這是劃槳②。許多臺詞之外的意思,要靠人物的動作模擬真實,以“唱、念、做、打”為四功的京劇表演,正好將人與戲、舞臺與空間的關系,通過虛實之間的刻畫與描摹展現得淋漓盡致。京劇程式化的表演、虛擬性的場景和寫意性的動作,恰恰是其審美特性所在。
相比之下,影視的視聽語言則更多建立在空間的寫實、細節(jié)的真實、表演的生活化和剪輯的邏輯性上,兩者的差異不言而喻。若在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中加入電視節(jié)目的設計和要求,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影響演員表演中習慣的調度。譬如電影《周信芳的舞臺藝術》中《徐策跑城》的表演,景片喧賓奪主,讓人覺得他跑了半天,都沒離開原地。《坐樓殺惜》中宋江、劉唐上樓的表演,也被實景樓梯破壞,節(jié)奏氣氛與表演藝術都不如舞臺上虛擬的表演出彩③。
此外,京劇最早是人們有閑之時打發(fā)時間的產物,所以越講究越好,越細致越好。京劇藝術的許多奧妙皆在“閑”處,連所謂的過場戲都有值得品味的韻味和伏筆。所以京劇是恰恰好,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的藝術形式。相比之下,大多數電視節(jié)目的快節(jié)奏、抽屜式和碎片化,在創(chuàng)作和呈現時就顯得粗糙和粗放很多,往往經不起推敲和審視。
首先,京劇深厚的文脈傳承。大量的京劇唱段脫胎于名著或故事的改編;根植于成熟作品的京劇唱段,需要觀眾對作品的內容有基本的了解,若是零基礎看京劇,常常會對故事背景、人物關系不甚清楚。而電視作為對觀眾要求零門檻的大眾娛樂方式,讓大部分觀眾不僅能看懂京劇,還能欣賞到其中的妙處,確實是略顯困難的。
其次,京劇中的唱和念都具有極強的文學性。唱詞的講究自不必說,再加上伴奏、節(jié)奏、調性,僅唱一項,色彩之繁復、規(guī)矩之嚴格、范式之考究、體量之龐大,就非常考驗觀眾的文學修養(yǎng)。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京劇有其非常成熟而精深的藝術體系,電視有其大眾傳播廣泛娛樂的特點,如果一下子把京劇這么龐大的藝術門類不加轉換地裝進電視媒體中,想要博得觀眾的青睞,實在是不容易的。對于兩者的融合,首先要正視兩者存在的差異和壁壘,在尊重京劇的藝術規(guī)律和審美特性的基礎上,秉持專業(yè)的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新。
京劇與電視的融合創(chuàng)新,通常會以某個大型晚會或大型欄目中的單個創(chuàng)新作品為主要形式出現。一方面為大型晚會或欄目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亮點,另一方面也借由這些大型節(jié)目載體的觀眾流量,讓京劇藝術可以“破圈”,和更多非戲迷、非票友的觀眾親密接觸。那么單個作品的創(chuàng)新有哪些門道呢?筆者通過一個親身參與策劃和執(zhí)行的實例進行解讀。
在浙江衛(wèi)視《中國藍10周年晚會》中曾策劃王珮瑜和于毅的創(chuàng)意組合。王珮瑜是正宗京劇老生,通俗的女聲也唱得有模有樣;于毅演過音樂劇,反串京劇旦角亦是拿手。合作的作品只有一首歌的時長,結合二人的特點,在歌曲作品中加入京劇元素是必然的。在一首歌的時長里,如何既讓演唱銜接得天衣無縫,又為京劇念白的運用打造出高光時刻?這5分鐘表演的結構設計可謂是煞費苦心。
兩位非著名歌手和導演組在歌曲的選擇和融合上絞盡腦汁。瑜老板推翻了導演組建議的《離人愁》和《涼涼》,提議用王菲的《傳奇》,其歌詞“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和中國藍“十年之約,年年相聚”的主題極為吻合。于是設計了這樣的音樂結構:于毅用男聲本嗓演唱第一段,間奏時轉旦角念白,隨后接瑜老板的老生念白,她再用女聲演唱第二段,最后的副歌兩人對唱。中間起念白,在設計上更為驚艷。如果一開頭就展示念白,就把這個彩蛋給露了,就可惜了。
有了好的結構,還要找到恰當的念白內容。昆曲《牡丹亭》經過白先勇青春版演出十余年的宣推,觀眾的認知度較高。把湯顯祖在開篇的題記原文引用到《傳奇》中,合情合理又渾然天成。于毅演唱之后轉旦角的聲線悠悠地念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緊接著王珮瑜用老生的聲線戚戚念到“夢中之情,何必非真”,旦和生一呼一應,宛如詠嘆調,前世今生的“傳奇”感撲面而來。整首歌曲的音樂審美變得層次分明。
《傳奇》的這個創(chuàng)意版,先后被央視春晚倒計時、央視戲曲春晚沿用。其實,這樣的改編幾乎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把戲和歌隨意混搭改編,常常會出現兩張皮,各自獨立無法貼合的問題。在京劇藝術和流行元素結合的探索上,要發(fā)掘更多、更合理的可能性。
近幾年,京劇行里的老藝術家們漸漸老去,讓年輕一代京劇人對于推廣和普及這門藝術的愿望越發(fā)迫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余派老生王珮瑜,她有一句經典的說法:“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庇谑?,她身體力行,上電視、上綜藝,做各種各樣的融合與推廣,把一句“京劇其實很好玩”作為slogan,吸引更年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了解京劇這門藝術④。那么以京劇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綜藝節(jié)目,要從哪些角度入手才能把京劇做得好玩又好看呢?
北京衛(wèi)視的京劇文化傳承節(jié)目《傳承中國》,由王珮瑜、譚正巖領銜京劇“傳承社”,邀請百位京劇名家和十余位致力傳承京劇文化的明星,通過教學、練習和演出,將京劇文化通過真人秀節(jié)目的方式傳遞給觀眾。觀眾熟悉的嘉賓首先成為觀眾流量的初始帶動,他們學戲、演戲的過程,讓零基礎的觀眾可以獲得充分的代入感,一同經歷、一同感受京劇之美,觀眾起初是因為明星來看節(jié)目,最終卻因為節(jié)目而愛上京劇。如果邀請的嘉賓選擇更多有京劇淵源的,像徐帆、袁泉、秦海璐、于榮光、屠洪剛、董勇等,則效果會更好。他們對于京劇藝術有更多的真感受和真體悟,更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真人秀狀態(tài),讓節(jié)目也更有說服力。
只有抓住年輕人,京劇的未來才能生生不息。網絡平臺得益于大數據分析,開始發(fā)掘王珮瑜這座京劇寶藏,試圖借助瑜老板多年積累的人氣,以更年輕的語態(tài)對話京劇。優(yōu)酷出品的京劇元素互動綜藝節(jié)目《青春京劇社》,力圖從垂直的戲迷票友圈突圍而出,將京劇傳遞給更多觀眾。每期都有一個經典劇目或京劇種類的內核,并結合當下最火的影劇、書籍、熱點話題等給出一個討論主題。
社長張國立率領的楊迪、劉維、大左等綜藝咖,對京劇的認知和大部分普通觀眾相差無幾,他們帶著對京劇的好奇和不同于專業(yè)的群眾視角,學習、體驗京劇藝術。當第一期節(jié)目嘉賓王珮瑜帶著“驚提、怒沉、喜展眉”的京劇表情包來到現場,迅速讓社員和觀眾對京劇產生了興趣。整個節(jié)目的播出過程是由易到難的進階式普及邏輯,觀眾在邊笑邊看的過程中一點點補充著京劇知識。當滿屏都是知識點的時候,需要擴展教學手段滿足觀眾隨時萌發(fā)的求知欲,才能讓觀眾始終被京劇所牽引。
首先,《青春京劇社》穿越古今、聯(lián)結當下。瑜老板為第一環(huán)節(jié)的開場,特意選擇了吉他和樂隊伴奏版的《空城計》名段,先讓觀眾對于京劇的演唱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接著用諸葛亮來現代求職的情境設定,請嘉賓們大開腦洞給他的身份貼上時代標簽:拉投資的創(chuàng)客、帶貨的主播、視頻的博主、科技發(fā)明家。再從《空城計》的故事點出諸葛亮的高超演技,為接下來的知識點做好了鋪墊。王珮瑜在節(jié)目中教學京劇表演的御馬狀態(tài)時,設計了下馬求婚的故事情境。楊迪等藝人用綜藝影視的方法演繹劇情,王珮瑜則用京劇的程式手段表演,讓觀眾對比之后,不禁感嘆京劇表演動作設計之精。
其次,《青春京劇社》還抓住了京劇文武兼?zhèn)涞奶攸c,強化了節(jié)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文,選擇了諸葛亮的唱和念。瑜老板先用小小的暖場互動,調動了社員們開口的興趣?!袄咸鞝敗比值捻嵃装l(fā)音,要講究字頭字腹字尾。之后模擬在沙縣小吃點單、買單用韻白對話,瑜老板的專業(yè)和楊迪們的零基礎,對比和反差強烈,制造了較好的綜藝效果。武,則選擇了青年楊六郎的長靠武生身份,用教授耍三種槍花的互動形式,讓嘉賓現學現賣,笑果和成果也是喜人的。
再者,《青春京劇社》將京劇元素與節(jié)目進行了全維度的融合。節(jié)目模式簡潔清晰,套用了常規(guī)的綜藝節(jié)目對抗形式,但是在制作的細節(jié)上處處用心,片頭包裝、舞美設計、后期包裝等,運用全套的京劇元素,時尚卡通風格的新穎樣式,很能吸引年輕京劇小白的眼球。在聽覺上,錄制了生旦凈丑各行當的聲優(yōu)版特效音,強化了京劇的氛圍。全方位的精心打磨,為京劇走向年輕化、綜藝化、網絡化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王珮瑜和她的團隊一直在嘗試打造一檔屬于自己的京劇綜藝節(jié)目。2020年初,以京劇為背景題材,由黃曉明、尹正主演的《鬢邊不是海棠紅》在愛奇藝熱播,話題度極高,京劇脫口秀《瑜你臺上見》同步上線,與劇集形成了有效的聯(lián)動。
《瑜你臺上見》葆有京劇的舞臺性,不進行碎片化拆解。舞美用了最素樸的形式:一人,一椅,一襲長衫,一杯清茶。王珮瑜通過個人脫口秀花式推廣京劇,對《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37段京劇劇目、社會背景、人物角色、京劇常識進行解讀分析,讓觀眾了解更多暗藏在京劇劇目中的文化內涵。
比如首期節(jié)目,王珮瑜解讀京劇名角兒養(yǎng)成,從京劇的歷史、故事、流派、表演等方面展現名角兒背后的故事,中間穿插了《鬢邊不是海棠紅》的相關劇情畫面,京劇的行話俚語與當代網絡熱詞巧妙搭配,再加以胖頭魚人偶多多的表情包和花字,節(jié)奏有張有弛,充分釋放了IP價值,給觀眾帶來在文化內容上的新鮮體驗。
綜上所述,京劇的電視化并非簡單地將劇場和舞臺搬上電視銀幕,而是要在充分認識其藝術規(guī)律和審美特性的基礎上,進行內容形態(tài)和呈現方式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為大眾打開一個窗口了解京劇,給觀眾一個機會愛上京劇。有理由相信,京劇在電視節(jié)目中大放異彩的那一天終將會到來。只要有熱愛它的人,真心地、誠懇地將它用大眾喜愛的方式奉上,大眾一定會給予積極和正面的回應。
注釋:
①北京市藝術研究院,上海藝術研究院.中國京劇史(上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6-7.
②張逸娟.戲曲旦行身段功[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161.
③沈鴻鑫,何國棟.周信芳傳[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47-251.
④王珮瑜.臺上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