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艷英
【摘?要】強化貧困群眾的感恩教育,在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積極引導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激發(fā)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有效銜接鄉(xiāng)村振興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貧困群眾;感恩教育;內生動力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全面收官之年。當前,怒江州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最后的收尾階段,貧困群眾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已經擺脫了絕對貧困,但其中還有極少部分貧困群眾對脫貧攻堅事業(yè)不理解、不知恩、不感恩,片面地認為自己脫貧是黨和政府的事、是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的事,“要我脫貧”和“等靠要”的思想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不良影響。
一、怒江州貧困群眾感恩教育開展情況
怒江州在感恩教育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全域有主題、戶戶掛照片營造了濃郁的感恩氛圍
在全州67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居民樓頂或外墻體安裝 “感恩共產黨 感謝總書記”是個紅色大字,在村委會及易地搬遷戶家中懸掛習總書記接見怒江少數民族干部群眾代表照片,在易地搬遷點和村村寨寨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做到全域有主題、戶戶掛照片,營造邊疆了少數民族地區(qū)濃郁的感恩氛圍。
(二)每周升國旗、天天喇叭響常態(tài)化開展感恩教育
各行政村和易地搬遷安置點管委會利用“天天喇叭響”每天上午8:00播放愛國主義歌曲、晚間19:00播放新聞聯播,定期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開展每周升國旗并在國旗下講話活動宣傳扶貧惠民政策、宣講感恩教育;同時還開展了“感恩共產黨 感謝總書記”為主題的文藝匯演、送戲下鄉(xiāng)活動等形式宣傳黨的惠農惠民政策。
(三)組建宣講團到易地搬遷安置點、行政村進行感恩宣講
依托縣、鄉(xiāng)、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駐村工作隊、背包工作隊、民族語宣傳隊等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感恩宣講,培育群眾主體意識,感恩意識,提高發(fā)展能力上下功夫,激發(fā)群眾發(fā)展和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的信心和決心,形成多勞多得,有勞才得的正面激勵,增強群眾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通過一系列多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動,營造了濃郁的感恩氛圍、樹立了貧困群眾感黨恩的意識,加深了貧困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認同。但在實際駐村扶貧工作中發(fā)現,貧困群眾感黨恩的現狀還有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主要表現為:得到利益時感黨恩,沒有利益時忘黨恩;縱向比較時感黨恩,橫向比較時忘黨恩;口頭上感黨恩,實際上忘黨恩;眾人面前感黨恩,私下里忘黨恩。
二、怒江州貧困群眾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
(一)部分貧困群眾對脫貧攻堅和惠民政策了解不足
怒江州大部分農村貧困群眾文化程度不高,對黨和國家的政策關心關注不夠,對脫貧攻堅工作認識不足。脫貧攻堅工作實施了好幾年,成效顯著,但仍存在部分群眾對脫貧攻堅相關政策不了解,對所享受實惠不熟悉,對“惠從何來?”“為何而來?”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部分貧困群眾 “等靠要”思想突出
怒江州長期處于貧困和閉塞狀態(tài),部分貧困群眾的認知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固化,思想意識相對落后,自立自強意識不足,在現實中,“爭當貧困戶”“貧困特權”“想占便宜”的思想和行為并不少見。部分貧困群眾爭當貧困戶,根子上是“等靠要”思想在作祟,認為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是黨的義務,把自己脫貧致富變成黨和政府的需要,對別人的幫助和扶持不懂感恩、感激。
(三)極少部分好吃懶做的貧困群眾不知感恩
在極少數好吃懶做的貧困群眾眼里,黨和政府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多年的實惠政策讓他們對黨和政府產生了一種依賴心理,躺在救助的溫床上裹足不前,自己生活沒過好,不會找自身原因,把貧困當資本,更有甚者,認為“不干活不會餓死人,黨和政府不會不管,但干活辛苦有可能會累死人”,不懂得知恩、感恩。
(四)部分貧困群眾陳規(guī)陋習問題突出
怒江州直過民族一步從原始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在生存環(huán)境、生產方式、生活條件等外源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內源的一些陳規(guī)陋習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在個別貧困群眾酗酒成性、賭博上癮、不講究衛(wèi)生、不盡贍養(yǎng)義務、隱瞞家庭收入、薄養(yǎng)厚葬等。
三、怒江州強化貧困群眾感恩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宣傳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懂感恩
1.加強政策宣傳。全面系統(tǒng)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及惠民政策,提高群眾對扶貧政策的知曉度,讓貧困群眾全面知曉扶貧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實惠,切身感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愛。從而引導貧困群眾要知黨恩,以實際行動擁護支持脫貧攻堅,增強貧困群眾感恩意識。
2.加強成果宣傳。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三講三評”活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入戶大力宣傳脫貧攻堅成果,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好處,通過縱向對比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等變化,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脫貧攻堅工作實施以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引導他們摒棄“等靠要”思想,鼓勵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讓貧困群眾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提升感恩意識。
3.算清扶貧賬。跟貧困群眾算清政策賬、收入賬、實惠賬、保障賬、社會救助賬等,讓扶貧群眾了解弄清自己享受了哪些扶貧政策,接受了哪些幫扶措施,得到了哪些實惠,自己做了哪些努力,轉變貧困群眾把“幫扶”理解成純粹“給予”的觀念,激發(fā)貧困群眾的感恩之心,提高他們主動脫貧的意識。
(二)創(chuàng)新幫扶理念,引導貧困群眾強信心
1.注重幫扶引導。在幫扶過程中,減少簡單發(fā)錢發(fā)物式幫扶,扶貧重在扶志。引導貧困群眾更新思想觀念,增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共同發(fā)展的意識,提升脫貧致富能力,激發(fā)群眾不甘落后、自立自強脫貧意識。
2.注重政策引導。要優(yōu)化政策落實,簡化程序,減少前置條件,打通路徑,把扶貧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爭貧爭扶、虛報收入等不良現象,強化法制意識,促進農村風清氣正、和諧穩(wěn)定、文明進步,樹立以誠待人、踏實做事、實干脫貧。
(三)強化主體意識,引導貧困群眾感黨恩
1.激發(fā)主體意識。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弘揚“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自力更生”等精神,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思想貧困,教育引導脫貧群眾明白自己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
2.增強發(fā)展動能。依托產業(yè)扶貧、就業(yè)扶貧等,引導貧困群眾積極發(fā)展產業(yè),踴躍參加技能培訓實現轉移就業(yè),通過自身勞動改變貧窮面貌。
3.提升文明水平。引導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村規(guī)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摒棄陳規(guī)陋習,反對封建迷信,曝光不盡贍養(yǎng)義務、隱瞞家庭收入爭當貧困戶、薄養(yǎng)厚葬等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并以適當形式進行懲戒,提高文明素養(yǎng),引導貧困群眾健康文明新風尚。
(四)突出激勵約束,引導貧困群眾戒驕戒惰
1.選樹先進典型。以“脫貧成效好、家庭關系好、鄰里評價好、勤儉持家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好”為標準選樹先進典型,脫貧致富帶頭人、脫貧能手等,適當物質獎勵并強化宣傳,通過以先進帶后進、榜樣帶落后,在貧困戶中營造人人脫貧致富、家家知恩感恩的濃厚氛圍。
2.開展反面約束。在人居環(huán)境提升中,積極推廣“愛心超市”、“先進流動紅旗”等形式,在貧困群眾中每月評出前三名和后三名紅黑榜進行公示,探索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超市等自助式幫扶做法,有效的激發(fā)貧困戶內生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各級政府“輸血式”扶貧能解決貧困戶的基本生存、生活問題,唯有將貧困群眾感恩教育與脫貧攻堅有效結合,才能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貧困群內生動力,從心里拔掉“窮根”,將“感恩共產黨、感謝總書記”的激情轉化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yè)革命,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和具體行動。
(作者單位:中共怒江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