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琪 肖健 王金鐲 尹凡麟
【摘?要】每種藝術媒介都與其他藝術媒介息息相關且互聯(lián)互通。攝影與繪畫即是相互參照,相互影響,但又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不被其他藝術所替代。本文主要論述了攝影與繪畫技法的美學關系,從繪畫中討論攝影的發(fā)展與進步以及關于攝影的美學,總結攝影與繪畫的相同與不同,促進雙方相互借鑒、創(chuàng)新、共同進步。
【關鍵詞】攝影、繪畫、美學、差異、影響
每種藝術媒介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力,在個性之中又存有共性,這使得各類藝術媒介息息相關,使藝術得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
繪畫有幾千年的歷史,而攝影自1839年8月19日誕生以來不到200年,攝影和繪畫之間有著不可忽略的關系。作為原型相機的“暗箱”出現(xiàn)于15世紀,并且它在18世紀被廣泛用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幫助畫家進行構圖和造型。畫家安吉爾(Angel)在使用攝影作為參考時說“攝影已經(jīng)死了”,尤金·德拉克洛瓦(Eugen Delacroix)和古斯塔夫·科爾貝(Gustave科爾貝)也特別贊賞攝影在寫實方面的非凡能力。
一些畫家認為攝影的興起對自己構成了威脅,一些從事攝影的畫家已經(jīng)舍棄了繪畫,但是更多的畫家可以以正確的態(tài)度理解攝影并讓他們?yōu)槔L畫服務。攝影誕生之后,攝影從繪畫中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進入藝術宮殿。1850年代到1980年代,受維多利亞時代的主要畫派“拉斐爾前派”的影響,攝影家在作品的主題、構圖、人物姿勢、道具上均模仿繪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奧斯卡古斯塔夫·利蘭德的《人生的兩條路》(1857年拍攝并制作)和亨利·皮齊魯濱遜的“逝去”(1858年拍攝并制作)。這一時期的攝影作品呈現(xiàn)出類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畫作的風格。一些攝影比賽與展覽評選也照搬繪畫的標準去衡量,攝影完全依附于繪畫,亦步亦趨,攝影的主題被限制在繪畫熱門題材內(nèi)部,布景、擺拍的畫面合成的創(chuàng)作方法也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很多拙劣呆板的作品。隨著攝影工藝和處理手法的簡化和新式光學矯正的鏡頭,明膠干版、濕版、鉑金印相工藝的出現(xiàn),攝影師對樹膠、油墨等軟性材料進行刻、刮等處理,來達到類似繪畫筆觸的紋理和朦朧模糊的肌理效果,從而進行個人化的藝術表達。
攝影師認為某種程度模糊的照片比斧鑿刀刻般細節(jié)清晰的照片更具有美感。從審美的角度來講,圖片攝影融合了19世紀藝術的許多風格,如印象派、象征主義和新藝術等。各種藝術手段和工藝的探索與運用讓畫意攝影多樣化發(fā)展,為攝影語言和攝影工藝的進步起到促進作用,經(jīng)過畫意攝影的探索,攝影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并作為一種藝術樣式存在。同時攝影作品的收藏和出售也促進了攝影在藝術道路上的發(fā)展,為攝影藝術體制和藝術市場的形成打下了早期的社會基礎。畫意攝影方興未艾之時,攝影的現(xiàn)代化探索已經(jīng)開始。在美國主張“純粹攝影”的攝影分離派團體成立之后,攝影的風格和概念與歐洲大陸上流行的圖畫攝影背道而馳。
它不再簡單地模仿繪畫的表面效果,而是將焦點轉(zhuǎn)移到攝影本身,尋找攝影介質(zhì)的特征,確定攝影本身的價值,并建立關于攝影的美學體系。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將純粹攝影的美學發(fā)展到了極致,以客觀和正式的攝影態(tài)度以及現(xiàn)代的圖片構圖創(chuàng)作了作品。1917年6月,美國攝影教父艾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發(fā)布專輯,其中包括《攝影作品》第49期和第50期兩期。這是一個純粹的攝影主張已經(jīng)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宣言。F64攝影小組進一步推廣了現(xiàn)代攝影概念。這些攝影師經(jīng)常使用大畫幅相機進行拍攝,并努力準確呈現(xiàn)物體的豐富而精確的細節(jié)。F64集體攝影師的作品最全面地反映出與其他視覺風格不同的攝影特征,有別于其他視覺樣式的特性體現(xiàn)得最為徹底,其中包括精致的細節(jié)和影調(diào)的再現(xiàn)、不同于繪畫的觀察與表現(xiàn)手段等。他們的作品展現(xiàn)出科學與美相結合且不依附于繪畫標準的機械美學,藝術界對于“機械”的偏見開始改變,藝術家也開始意識到來自“黑盒子”內(nèi)部的那種清晰的影像并不是攝影媒介的障礙與偏見,而恰恰因這種客觀的、瞬間的強大記錄能力讓攝影成為史無前例的具有巨大擴張力的新型審美來源。在達達主義與超現(xiàn)實主義攝影、先鋒攝影和新興攝影等攝影美學“非線性”發(fā)散狀的探索后,攝影以其自身的特性擺脫了自己的“仆人”身份,走上了追尋自身特性的、獨有審美體系的康莊大道攝影的獨特媒體特征,也影響了其他藝術類別,成為繼其他藝術類別之后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類別。攝影將繪畫從寫實解放了出來,攝影術出現(xiàn)后,繪畫家不必在畫布上追求1:1的精細刻畫與描寫,歷史記錄性的繪畫被攝影所取代。繪畫家開始將重心放在形式的創(chuàng)新、主題、思想、情感的表達體現(xiàn)上,開創(chuàng)新的繪畫風格,拉開攝影與繪畫的距離,展現(xiàn)繪畫獨有的表現(xiàn)力。馬蒂斯的野獸派,跳出了寫實的風格,他大膽用色,描繪抽象扭曲的形狀,表達激烈的情感。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也突破了畫家一貫的寫實,與以往的藝術手法徹底決裂。畢加索以作品《亞威農(nóng)少女》探索自己的風格,結合保羅·塞尚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拋棄了繪畫嚴謹?shù)耐敢?、比例。所有背景和人物均通過顏色完成。顏色的使用被夸張和怪誕,對比度突出并受到控制,并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參考文獻:
[1]也談攝影藝術與繪畫藝術[J].羅星源.美術大觀.2006(08)
[2]繪畫藝術與攝影藝術的互補互促[J].趙皓月.傳媒論壇.2019(12)
[3]論攝影技術對現(xiàn)代繪畫藝術的影響[J].張銳,崇明宇.藝術教育.2017(Z2)
作者簡介:
賈琪(1998.1~),男,河北省保定市,大連工業(yè)大學服裝學院17級攝影。
肖?。?999.6~),男,遼寧省朝陽市,大連工業(yè)大學服裝學院17級攝影。
王金鐲(1998.7~),男,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工業(yè)大學服裝學院16級攝影。
尹凡麟(1999.3~),男,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工業(yè)大學服裝學院17級攝影。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