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要:信息技術是網絡文化發(fā)展的主要支撐,怎樣讓學生在學好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學到盡可能多的民族文化相關知識,強化學生的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免受不良網絡因素的影響,是當今信息技術課程正在面臨的重要問題。鑒于此,在本文中,筆者結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實踐,基于教學關鍵要素,用案例解剖的形式,講述了將民族文化滲透到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民族傳統(tǒng)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TP3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36-0187-02
民族文化指的是某一民族在發(fā)展時創(chuàng)造的極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具體包括兩大部分:精神文化(例如:文學、科學、哲學、語言、風俗傳統(tǒng)等)、物質文化(例如:衣食住行、生產所用的工具等)。民族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狀況的映射,是一個民族延續(xù)、發(fā)展的精神支撐。目前,是網絡信息時代,在人們的生活中,網絡無處不在,網絡文化模式具有很強的多元性,它對于傳統(tǒng)文化而言,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信息技術是網絡文化發(fā)展的主要支撐,怎樣讓學生在學好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學到盡可能多的民族文化相關知識,強化學生的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免受不良網絡因素的影響,是當今信息技術課程正在面臨的重要問題。所以,當前的信息技術課程,要科學地改革以前某些不合理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加入民族文化相關內容,要選用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教學資料,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讓學生的民族精神更強,學習興趣更高,切實提升學科的效益,讓民族文化真正被學生知曉、了解、掌握、落實。鑒于此,如下,筆者將結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實踐,基于教學關鍵要素,用案例解剖的形式,講述如何將民族文化滲透到信息技術課程中。
1結合、對比教材的具體內容,深入開展民族精神教育
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沉淀了民族特有的智慧。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如果遇到和民族文化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內容,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將民族文化合理穿插到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學好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強化自己的民族精神,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例如:在學習Windows系統(tǒng)時,教師可以將其與我國的紅旗系統(tǒng)做一個對比,告知學生,當下我們看到的計算機系統(tǒng)多數使用的是Windows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是眾多電腦所依存的系統(tǒng),正是因為我們太依賴該系統(tǒng),這對于我國的信息安全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我國的紅旗系統(tǒng)正是為改變這一局面而誕生的,盡管這一系統(tǒng)和Windows系統(tǒng)相比,還有一些落后,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努力,相信紅旗系統(tǒng)會趕上甚至是超越Windows系統(tǒng)。
教師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古代技術相關聯,將學生對古代技術的熱情充分激發(fā)出來,強化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其對自己的民族更有信心,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例如:學習“二進制”時,可與古代的八卦、周易等相關聯;學習“計算機發(fā)展史”時,可將其與古時候的計算工具——算盤聯系到一起;在設計“程序設計”這一課的教學任務時,可參照“九宮圖”實例進行等,在這些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感知傳統(tǒng)文化,強化其民族自豪感。在對教學圖文進行混排的時候,可適當添加一些詩歌、詩詞、神話、民俗等,以充分體現我國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價值及無窮的魅力。在學習鍵盤輸入時,可以選擇《論語》《弟子規(guī)》《笠翁對韻》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作為素材,學生在進行練習的時候,在輸入這些素材的過程中,能對這些素材進行更加深入的感知,更加充分地理解,如此,也能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漸漸滲透到學生們的思想中;在學習Word編輯時,同樣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傳統(tǒng)文化篇章作為素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可學會編輯技巧,同時還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上述教學模式,既能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又能讓學生們深入感知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還提升了學生們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
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向學生介紹我國信息科技新成果時,一定要帶有自豪感,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學生,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例如:在學習“認識計算機”這一課時,可向學生講一些現在最主流的CPU制造企業(y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向學生介紹最近幾年我國龍芯的發(fā)展和進步,我國的龍芯發(fā)展晚,要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智慧,我們堅信,只要不懈努力地做好科研工作,我國的龍芯超越世界先進技術是必然的。教師在向學生介紹世界知名電腦生產企業(yè)時,要介紹我國的聯想集團,聯想集團可以說是比較強大的電腦生產企業(yè),不管是臺式電腦還是筆記本電腦,在世界電腦市場上的占比都是非常高的,而且,聯想電腦的質量、各方面性能都十分好。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建議學生盡量選用國產電腦。在學習辦公軟件時,要給學生詳細介紹我國自主研發(fā)的WPS辦公軟件,向學生講解該軟件的優(yōu)點。事實上,和普通的辦公軟件相比,WPS是比較好用的,教師要將WPS的使用方法詳細介紹給學生。通過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的各種對比,讓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我國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發(fā)展水平,從而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為早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努力、而拼搏。
2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重視民族文化的融入
對于整個教育過程而言,課堂是最主要的陣地,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中,能夠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愛上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積極使用各項信息技術,能夠讓某些煩瑣的、難懂的民族手工工藝(例如:剪紙、泥塑、皮影等)更加簡單化。在教學實踐中,如果借助多媒體,可將文字、聲像、動畫、影視等融合到一起,為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熱情。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的藝術氛圍更加濃厚,將課堂實踐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讓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深厚的民族文化,提升學生探索民族文化的能力和審美能力,最關鍵的是,這一過程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而言,是很有幫助的。比如說,在學習圖片處理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傳統(tǒng)民族服飾或者是京劇臉譜來練習上色、摳圖等處理圖片技能,這樣,學生既了解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又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基于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還學會了圖片處理技術,可謂是一舉多得。
又例如,在學習搜索引擎時,可以以搜索、查找傳統(tǒng)民族文化為任務,提升學生學習、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主動性。學習任何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學以致用,信息技術課程也不例外,目標就是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積極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在信息技術課上,教師可組織一些民族文化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既掌握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識,又提升了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例如,可以借助搜索引擎獲得民族文化相關知識;用WPS來編輯民族文化知識、處理民族文字;用PowerPoint表達、傳遞民族文化思想;用BBS評估學生的民族文化學習狀況;用數據庫統(tǒng)計學生信息和成績;用網絡通信軟件開展研究性學習。借助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各項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諸如概念地圖、智力游戲等。
3充分利用學校教育來展現傳統(tǒng)民族文化
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需要全社會齊努力。學校的主要職責就是讓青少年更好地學習傳統(tǒng)民族文化。學校要在自己組織的各項活動中,積極向學生展現民族文化,讓學生感知到傳統(tǒng)民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在學校教育當中,充分展現民族文化內涵是必要且重要的。
比如,在學校組織的電腦制作大賽中,鼓勵學生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學生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能夠激發(fā)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情。學校還可以用繪畫、唱歌等形式,將民族文化與教學教育相結合,展現民族特色,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感官,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像“猜燈謎”活動,一幅幅字謎,便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它們記載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過程,承擔著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還有些學校在自己的校園網站上,成立專門的欄目,用于介紹民族文化,大力鼓勵學生傳唱民歌、積極參加民族活動,這一系列的活動,雖然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仍然能體現出學校對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視。
組織特色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發(fā)展、前進的重要標志。特色教育教學,是生動的、活潑的、向上的,它和某些死板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是,它更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有更豐富的情感、掌握更多的知識、具備更高的素質。對于一所學校而言,其教學成績和其素質課堂的豐富程度是成正比的,只有真正實施了素質教育,學生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勞逸結合,學生的生活更快樂,學習氛圍更輕松,它和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有著明顯差別。家長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同時,還希望孩子可以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好文化知識,不僅要學好文化課程,還要學好素質課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能”的,吹拉彈唱樣樣會,因此,學校在教學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相反,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績,同時,還可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學生的生活。
4? 用布置課外作業(yè)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
要想深入了解認知民族文化,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老話說得好,聽一百遍不如實踐一次,只有自己親手去做、去參與才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另外,民俗素材的挖掘,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需要用心、用很長的時間去感知。
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寒暑假的時間挖掘自己家鄉(xiāng)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素材,搜集一些可以體現本民族特征的傳統(tǒng)手藝、文化遺產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與其相關的圖片、文獻或是視頻,然后自己進行整理后,發(fā)送給教師。當前,多數學生都有智能手機,學生可用手機隨時隨地地收集圖片或是視頻(例如:春節(jié)拜年、廟會等),這樣,教學素材會更加豐富,教師將這些素材分享給學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也可為學生設置一個主題,讓他們圍繞主題搜集相關資料,例如:家鄉(xiāng)風俗、家鄉(xiāng)特產等,有了主題,學生在搜集資料時就有了方向,他們會細心觀察與主題相關的活動、用心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各種資料,把自己遇到的事或者是可以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記錄下來,做成PPT或者是視頻文件發(fā)送給教師。以五月端午包粽子為例,學生與家人一塊包粽子,能夠較好地了解粽子的餡料及相關習俗,條件允許的同學們,可將相關資料傳給教師,條件不允許的同學,可將自己整理好的資料開學后交給教師。學生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更加深刻地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切實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5總結
對于民族文化教育而言,信息技術是最方便、最合適的載體。借助網絡的便捷性、信息多等特征,學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相關知識。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制作生動且十分形象的作品。在制作這些作品時,讓學生積極參與民族文化的體驗活動中,教師要做出科學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在教學教育實踐中的積極、重要作用,這對于傳承、弘揚民族文化而言,有著非常大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一載體,全面、深入開展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將民族文化教育積極融入信息技術課程中,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奮發(fā)圖強為民族振興、國家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鐘柏昌,李藝.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兩個研究視角[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6(1):23-26.
[2]? 李吉林.談情境教育的課堂操作要義[J].教育研究,2002,23(3):68-73.
[3]?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張茜,楊玉強.信息技術促進傳統(tǒng)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2014,13(4):4-5.
【通聯編輯:聞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