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在觀察事物時,總會或多或少融情于景,不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看”,從而傳達出個人的情感、看法等,這便是“看”的主觀化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在現(xiàn)代漢語“X看+ NP+ VP”的結構中,補充了施事者和施事者對受事者的印象、評價陳述,形成了“X認為NP怎么樣”的完整邏輯關系,從而為“X看”增添了一層語法色彩。
關鍵詞:“X看” 主觀化 語法化
一、“看”字語義的主觀化
《說文解字》載:“看,睎也(睎,望也)?!盿“看”的本義是“用手加額遮目而遠望”,小篆的“看”是個會意字,其上為“手”,其下為“目”,可見,“看”字最初是作為動詞使用的。翻閱歷史文獻便可發(fā)現(xiàn),在先秦典籍中“看”的出現(xiàn)頻率是很低的,僅見于口譯佛經(jīng),而書面語中則多用“視”“見”“觀”“望”等詞。“看”作為一個后起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張永言、汪維輝認為,“看”最早作為一個動詞使用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梁車新為鄴令,其姊往看之,暮而后,門閉,因逾郭而入?!眀這里的“看”表示的并不是“觀看”之義,而是“看望、問候”之意,此時多用“視”來表示“用眼睛觀看”這一動作。
“看”的使用在整個西漢和東漢的上半葉文獻中都十分少見,漢末之后才逐步增加,“遠觀”之意也逐漸突出,如例1。此外,在東漢的文獻中,“看”還出現(xiàn)了表示“檢查身體、診治疾病”的義項,如例2。
1.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古詩十九首》)
2.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平脈法》)
隨后的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看”更多地從口語進入到文學書面語言中,開始逐步取代“視”“見”“觀”“望”等表達,發(fā)展出了更多義項。如例3中的“看”是“看見”義;例4中的兩個“看”字,前一個是“探望”義,后一個則是“閱讀”義。
3.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4.劉與林公共看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
唐朝時期,“看”已不再僅限于表動作義,而是增加了表“估量、估計”的推測義,相較于早期側重書面語的“觀”“望”“視”“見”等表達,“看”在口語中的廣泛使用使其逐漸取代前者成為該語義場的核心成員:
5.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李白《送楊子》)
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在例5中,詩人猜測友人路途遙遠,待到達目的地可能已是月圓之時,以此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而在例6中,詩人十分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文賦可與揚雄匹敵、詩篇可與曹植相近,很明顯,這里的“看”已經(jīng)充分帶有詩人的主觀情感了,“看”字也不再是表面動作,而有了“認為”之義,其主觀性就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相似的還有:
7.君訝今時盡陵陸,我看明歲更淪漣。(《全唐詩·趙冬曦》)
8.同出而異流,君看何所似? (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分水嶺》)
9.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李賀《秋來》)
10.劉起慶用兵,一夕逃遁,您看我家用兵有走的么?(《大宋宣和遺事》)
如果說例5和例6中的“看”是“我看”之意,那么這里的“君看”就與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所說的“你看”十分相似了,表“征求、詢問”之意。例9中的“誰看”則增添了反問語氣,使詩人命運不濟、報國無門的悲涼苦痛之情表達得更為充分。繼唐詩宋詞之后,話本的出現(xiàn)給語言的表達更增添了“人”的氣息,例10選自宋元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講史話本,它表明在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有了“看”類詞語充當插入語的情況,并已廣泛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元明清時期,隨著市井文學的迅猛發(fā)展,“看”的義項在大量白話文小說中被逐漸完善,成為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動詞。陳穎指出,在《紅樓夢》一書中,“看”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義項基本上已全部出現(xiàn),c甚至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的義項,如“看轎”中的“看”是“準備”之義。在更加口語化的表達中,“看”還可以表示“當心”之意,只不過這種使用情況出現(xiàn)得更少:
11.你倒是去罷,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曹雪芹《紅樓夢》)
綜上所述,“看”字雖然出現(xiàn)較晚, 但構詞能力強,如今其義項已十分豐富?!翱础弊直旧黼m有著非常突出的動作義,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其內(nèi)涵不斷豐富,詞義也出現(xiàn)了虛化,尤其是在同人稱代詞連用中顯現(xiàn)出了越來越多的認識情態(tài)義,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衍生成了話語標記。
二、“X看”的語法化過程
王力先生曾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給插入語下了一個初步的定義:“插入語附著在表示理性意義的核心句上,幫助核心句表達言語行為主體某種主觀性的語義。”d插入語重在一個“插”字上,按照《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插”意為“把細長或薄的東西放進某物之中”,插入語便是這種獨特的組句成分。“看”類插入語則指包含動詞“看”的這一類插入語。
前文我們分析了“看”字的語義演變,得知在現(xiàn)代漢語中,“看”被賦予了非字面的用意。正如沈家煊所說,動作和結果的關系越來越不依賴于動詞本身的詞義,而是依賴于說話人的主觀判斷——這一變化在知覺類動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e表示視覺行為的動詞由視覺意義映射出心理意義,展現(xiàn)在語言中,便帶上了說話人的感情色彩。結合句法與詞義的演變來看,“看”本是一個表示“視線接觸”意義的詞,但因為“看”是由“觀察者”發(fā)出的動作,有行為人存在,而行為人在“看”某一物、一人或一景時,總是有自己的喜好、心情、出發(fā)點的,這一點在前文的例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看”漸漸地由“眼看”變成了“心看”,人眼所看的內(nèi)容實則是人內(nèi)心的體悟,傳達出看者的某種態(tài)度與傾向,故而,從句法結構上來講,“看”前也有了人稱代詞的存在。
從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形態(tài)上來看,表推測、判斷義的“看”常和人稱代詞連用,以“人稱代詞+看”的形式出現(xiàn),如“我看”“你看”,以及上文提到的“君看”等;當然,“看”前的人稱代詞也可省略,以隱含的方式存在,如“看君穎上去,新月到應圓”和“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中就隱藏了代表詩人自身的“我”??梢哉f,“看”前加人稱代詞這一使用方式,為“看”的主觀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動力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中的“X看”類插入語或許便由此而來。另一方面,“看”后的形式多為“什么+怎么樣”,我們可將其理解為 “看”的推測內(nèi)容,所以當我們將“看”前后部分組合起來時,就可形成完整的推測主體、客體與內(nèi)容成分的句子意義,即“誰+推測+什么+怎么樣”,我們可將這類句子的結構表示為“X 看+ NP+VP”。在“看+ NP”的結構中,突出對受事賓語的“觀察”,受事賓語是語義的重點;而在“X看+ NP+ VP”的結構中,則補充了施事者和施事者對受事者的印象、評價陳述,從而形成了“X認為NP怎么樣”的完整邏輯關系。在交代了主體、客體、評價等因素外,主體的心理活動也外現(xiàn)出來。換句話說,句法環(huán)境讓“看”的推測義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同時,“看”被施事者所賦予的主觀義又推動了新的句法結構的形成??梢哉f,“看”類詞語主觀化的過程同樣也是其語法化的過程。
隨著語言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者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功能語言學、語用學和認知語法等領域。依據(jù)司紅霞對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的考察,我們可以得知,插入語整體上以動詞性短語為主要形式,其中尤其以“說”“看”“想”“知”這幾類動詞短語占據(jù)很大的比例。f其中,“說”是人類表達世界的方式,“看”是人類觀察世界的方式,“想”是人類思考世界的方式,“知”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這些本就是人類發(fā)出的、表達對世界的看法的基本途徑,與人本身密切相關。“看”的動作是由人發(fā)出的,而人在觀察事物時,或多或少總會寓情于景,在這種情況下,人便不僅是用眼睛看了,還要用心去“看”,從而傳達出內(nèi)心對這一事物的情感、看法,這便是“看”主觀化不斷加強的過程。插入語最根本的功能就是表示主觀性,雖然從語法上看,插入語與句中的其他句法成分并沒有語法上的關聯(lián),且位置非常靈活,但它的存在本身就體現(xiàn)了說話人的一種情感,因此無論在口語還是書面語中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語有云:“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或許也可以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看”的主觀作用。人總是對肉眼所見之物帶有內(nèi)心之感,而人們使用“看”類插入語,也是為了表達語言中的主觀態(tài)度,使人的內(nèi)心世界得以借助語言顯現(xiàn)出來。
a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b 張永言、汪維輝:《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
c 陳穎:《視覺動詞“看”相關語義網(wǎng)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7月版,第85頁。
d 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版,第321頁。
e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
f 司紅霞:《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版,第63頁。
參考文獻:
[1] 武文杰. 現(xiàn)代漢語視覺行為動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8.
[2] 許慎.說文解字[Z].北京:中華書局,1963.
[3] 新華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作 者: 鄭博文,中國傳媒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2019級碩士研究生 。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