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君,胡蘇靖,王燕玲
福建省漳州市醫(yī)院放療科 (福建漳州 363000)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近年來用于治療腫瘤患者的新型手段,其原理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三維重建技術構建三維腫瘤解剖結構,并據(jù)此制定放射治療計劃,給予腫瘤靶區(qū)不同放射野照射,以達到殺滅腫瘤的目的[1]。故放射治療前精確定位,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和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保證放射治療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預后的關鍵[2]。目前,臨床可實現(xiàn)精確定位的技術主要以CT定位掃描為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3DCRT前腫瘤CT定位掃描技術的應用價值,以期為今后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19~78歲,平均(53.24±3.43)歲;卡氏功能狀態(tài)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為(81.26±4.33)分;頭部腫瘤5例,頸部腫瘤3例,胸部腫瘤15例,腹部腫瘤12例。納入標準:經(jīng)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活檢確診為惡性腫瘤;無遠處淋巴結轉移;無精神障礙,可進行良好的溝通;自愿接受放射治療。排除標準:存在放射治療禁忌證;治療依從性差,導致治療中斷;臨床資料不全。
1.2.1儀器設備
采用PHILIPS大孔徑螺旋CT定位機及全身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PINNACLE和VARIAN系統(tǒng);體部腫瘤患者使用真空負壓墊、體部定位架;頭頸部腫瘤患者使用熱塑面膜、頭頸部定位架;頭顱腫瘤患者使用頭部專用定位架;備好定位標尺、激光燈等器械。
1.2.2CT定位方法
(1)頭頸部定位方法:將定位架及真空負壓墊置于掃描床上,患者取平臥位,用熱塑面膜固定患者頭部,調整定位床水平;利用定位標尺在熱塑面膜上進行定位標記,記錄床與定位標尺數(shù)據(jù);調節(jié)床面,使CT定位激光線與床面垂直。(2)體部定位方法:將定位架、真空負壓墊置于掃描床上,患者取仰臥位,將真空負壓墊利用真空抽氣機抽成真空塑型,使患者身體與真空負壓墊完全敷貼,制成相應體模;調整好床面水平,用定位標尺于患者胸腹部做好標記,記錄床、定位標尺數(shù)據(jù);調節(jié)床面,使CT定位激光線與床面垂直。
1.2.3激光燈調整
激光燈的定位十字應盡量投射到腫瘤靶區(qū),并在體模上做好標記,利用膠布將圓形鉛點(3個)固定到激光線的標記中心點處,制成三維圖像坐標MASK點;將掃描床調整為零點,以確?;颊邟呙钑r體位與治療時相吻合;將激光線對準體模標識點,調整儀器水平線,保證頭、體模標識點在同一個平面上,定位床平面與各側線水平距離相同,確保定位線與CT掃描時相吻合。
1.2.4CT掃描方法
將患者固定在掃描床上,調整床的位置,檢查左、右床面標尺與激光燈X軸是否一致,設定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10 mA,層厚3 mm,層間距3 mm,螺距0.938﹕1;螺旋掃描參數(shù),掃描范圍頭部350 mm,體部500 mm;在進行增強掃描時,利用60~80 ml碘海醇(根據(jù)患者的體重設置)團注法直接增強掃描,掃描延遲時間為45~60 s(主要為門靜脈期掃描),充分顯示病灶密度、邊緣及輪廓;在掃描完成后,將圖像傳輸至計劃系統(tǒng),利用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處理、分析CT掃描圖像,勾畫危及器官及腫瘤靶區(qū),并計算照射野中心坐標,構建三維立體結構,據(jù)此制定個體化放射治療方案,將相關參數(shù)傳輸至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中;在治療前,患者均行CT掃描下復位,確保掃描體位與各個標記點相吻合,調整放射治療儀的三維激光坐標系統(tǒng),根據(jù)治療計劃的數(shù)據(jù)將激光燈移至腫瘤靶區(qū)中心,做好體表照射標記,并于治療前行圖像引導驗證后采用三維適形照射治療。
記錄CT影像學資料,并于治療后隨訪1年,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參照RECIST腫瘤療效標準[3]評估:完全緩解,CT復查時顯示病灶內腫瘤完全清除,持續(xù)時間>1個月;部分緩解,病灶總長徑減少≥30%,持續(xù)時間>1個月;病情穩(wěn)定,病灶總長徑減少,但<30%;疾病進展,腫瘤病灶較治療前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利用HIS網(wǎng)絡傳輸至直線加速器得到的影像學圖像,經(jīng)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系統(tǒng)融合圖像。35例患者中,30例(85.71%)影像學圖像顯示靶區(qū)定位準確,病灶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5例(14.29%)影像學圖像顯示病灶與周圍組織分界欠佳,行增強CT掃描后所得影像學圖像顯示病灶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可滿足3DCRT需求,使得病灶受到高劑量照射,并最大限度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后隨訪1年,并行CT復查。其中完全緩解10例,部分緩解14例,病情穩(wěn)定7例,疾病進展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8.57%。
3DCRT是臨床常用的放射治療技術,主要原理是運用大孔徑螺旋定位CT及激光定位系統(tǒng)精確定位腫瘤部位,并將影像學圖像信息精確傳輸至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據(jù)此制定優(yōu)化的放射治療計劃,最后利用直線加速器圖像引導系統(tǒng)、全自動多葉光柵等技術開展高精確度的放射治療。該技術具有精確定位、精確計劃以及精確治療的特點,使得臨床療效提高。
既往臨床適形放射治療主要運用X線模擬定位技術,但該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得影像學圖像較為模糊,且為二維圖像,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的分界往往不清,定位精確度較差,進而影響精確放射治療的效果。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CT定位掃描技術在臨床腫瘤學中被廣泛應用。相關研究指出,與X線相比,CT定位掃描技術操作更簡單、可精確區(qū)分腫瘤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的分界,有效保障放射治療的安全性[4]。
CT定位掃描對腫瘤靶區(qū)的精確定位的最大優(yōu)勢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定位準確直觀、在CT圖像上清晰可見;具有更好的照射野,可清晰顯示腫瘤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的分界;若分界不清可行增強掃描,可確保靶區(qū)的精確定位。因此,CT的靶區(qū)精確定位是進行3DCRT的重要基礎。同時,該放射治療技術除了要求靶區(qū)的準確定位外,還需調整照射野內的放射劑量,保證高劑量區(qū)的分布與腫瘤靶區(qū)相符,以確保腫瘤受到集中的高劑量照射,并最大限度地減少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的不必要損傷,進而降低不良反應,提高放射治療的效果[5]。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患者在進行3DCRT放射治療前行CT定位掃描,可清晰顯示腫瘤邊界,準確定位靶區(qū)范圍及中心坐標,以達到適形的效果,利于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