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義紅
他的名字,雖然叫“遠來”,但在“植物人”老伴張臘娣的心目中,丈夫根本不像個遠來之人,更沒有遠去之憂。老伴患病13年來,他取消一切社交活動,謝絕所有應(yīng)酬往來,蝸居40多平方米的小屋,貼心照料。沉睡中的老伴醒了!
南京市秦淮區(qū)慧園里小區(qū),只要提到李遠來,很多鄰居都豎起大拇指。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可對張臘娣而言,卻是久病床前有賢夫,雖病卻得福?。?/p>
李遠來照顧妻子
提起老伴張臘娣,今年74歲的李遠來,滿臉洋溢著愛意。
1969年,在部隊服役4年的李遠來,退伍回到家鄉(xiāng),經(jīng)人介紹,與鄰村姑娘張臘娣結(jié)為夫婦。
張臘娣的外表雖不怎么秀氣,卻有一顆美麗善良的心。過門后她深情地對丈夫說:“我會做家務(wù),會做飯,你只管開心長肉就行!”
在李家,張臘娣豈止讓丈夫一人“長肉”,更讓全家人都“長肉”。
李遠來的父親去世早,是母親含辛茹苦地將他兄妹4人拉扯大,李遠來內(nèi)心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十分孝順?;楹蟛痪?,李遠來遠離家鄉(xiāng),到省城南京工作,但心中放不下母親。張臘娣說:“你安心去工作吧,母親有我呢!”她接過孝敬老人的接力棒,一日三餐不用婆婆操心。婆婆年紀大了,有時為點小事會在媳婦面前嘮叨,但張臘娣從不厭煩,更沒與婆婆斗氣。后來婆婆患了重癥,張臘娣幾乎是衣不解帶,日夜伺候。婆婆臨終時,沒將私房錢、知心話留給女兒,卻留給了她這個兒媳婦。
李遠來兄弟三人,他是兄長。兄弟成家后卻不分家,共同生活13年,這在當(dāng)?shù)貍鳛榧言?,“五好”家庭的匾額也被捧了回來。李遠來說:“這‘五好’得歸功于一好,就是我的妻子好。”確實,張臘娣履行著長嫂如母的職責(zé),省吃儉用,砌房蓋屋,幫助在農(nóng)村的兩個弟弟結(jié)婚成家。丈夫從南京寄回的工資,她一分不留,讓大家庭共用。添置新衣服時,她首先考慮弟媳和侄兒侄女,自己穿的卻是舊衣服。提起這個嫂嫂,弟弟、弟媳們沒有不夸好的。
后來隨丈夫調(diào)到南京,住進慧園里,張臘娣是出名的熱心人、“活雷鋒”。誰家有了難事、急事,她得知后,總要盡自己所能,熱情相幫。樓下70多歲的毛奶奶是孤寡老人,腿腳不太靈便。她經(jīng)常幫忙買菜做飯、洗衣洗被;毛奶奶有個頭痛腦熱,她除了將熱飯熱菜端到床頭,還請醫(yī)拿藥,關(guān)懷備至。毛奶奶感動得不停說:“我可碰到‘活菩薩’了!”
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過:“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睋碛羞@樣金子般心境的妻子,李遠來能不滿足和相愛嗎?他對妻子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變老?!?/p>
2005年底,在省紀委工作多年、任職至副廳級的李遠來到齡退休。在職時是忙人,退休了是閑人,有時間了,李遠來首先想到的是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伴:只顧埋頭奉獻,哪兒也沒去過。該帶她出去走走看看,領(lǐng)略祖國的大好河山,看看異國的風(fēng)光美景。
就在李遠來盤算的時候,災(zāi)難卻降臨了。2006年10月2日凌晨5時左右,張臘娣突然口吐白沫,雙手僵直,不省人事,被醫(yī)生確診為小腦腦梗。經(jīng)搶救,她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失去了意識,成為植物人。
住院一個多月,醫(yī)生見沒什么好轉(zhuǎn),就動員李遠來把老伴接回家,并告知,植物人很難治愈,要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李遠來壓根兒不能接受。他在心里流淚:“臘娣呀臘娣:這么多年了,我們夫妻還未做夠,我不能失去你!”平時愛讀詩書的他,想起了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的一句詞:“愿長繩,且把飛鳥系?!彼米约旱囊磺磺閻?,化作長繩,把老伴的生命系住,不讓這只可愛的“鳥兒”從身邊飛走。
把植物人老伴接回家,李遠來照料的“馬拉松”也就開始了。
釣魚、打牌、旅游,參加各種社交活動,這是很多人向往的退休生活,可這一切對于李遠來來說,卻是“俱往矣”,他將全部身心都撲在照料老伴的生活和康復(fù)上。
這里,先讓我們來看看李遠來的一天。
出院初期,張臘娣只能靠鼻飼維持生命。早晨起床后,李遠來早早到菜場購買蔬菜及一些有營養(yǎng)的食品,加工成流汁,慢慢地鼻飼,一天要飼數(shù)次,每次都要費好大的功夫,為的是不讓老伴餓著。盡管植物人失去知覺,但李遠來偏在老伴耳邊說悄悄話,哼家鄉(xiāng)小調(diào),他想用這種方法慢慢喚醒老伴。老伴大小便都在床上,李遠來不嫌臟臭,一點點清理,然后再將其身子擦抹干凈,蓋上洗得干干凈凈的被子。為防止生褥瘡,每隔兩個小時,李遠來就要為老伴翻身并按摩……
這是李遠來普普通通的一天,可他卻把這一天變成了每天,至今已有13年,累得他消瘦了,頭發(fā)也早早地花白了。
有一年,黃梅天持續(xù)時間較長,由于濕氣重,張臘娣很不適應(yīng),盡管不時翻身,但仍患了較為嚴重的褥瘡,長12厘米、寬6厘米的傷口,幾乎能看到骨頭,且氣味難聞。不少人都說傷口太大,怕是不容易治好了。但李遠來就是不放棄。老伴出門就醫(yī)不便,李遠來用數(shù)碼相機拍了傷口的照片,四處求醫(yī)問藥,精心護理,幾個月下來,偌大的褥瘡竟然漸漸變好,9個月后痊愈。
在生病的暗夜里,親人的不離不棄是一道光亮,很多人的愛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亮光。
筆者曾問李遠來:這么多年來蝸居小屋,寸步不離護理老伴,苦不苦?他說:“照料植物人病人,怎能不苦,但苦中也有甜??!多年來也不是我一人在孤軍奮斗。老伴的病,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得到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和幫助?!彼馄鹗种割^,如數(shù)家珍:
“省紀委和南京市的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不時派人來看望;逢年過節(jié),領(lǐng)導(dǎo)們還親自登門慰問,噓寒問暖,熱情鼓勵。單位的一些同事,也常打電話或上門問候。南京市還將我評為‘南京好市民’。秦淮區(qū)婦聯(lián)將我的家庭評為‘最美家庭’,給予表彰和鼓勵。更讓我感動的是,2019年,我入選‘江蘇好人榜’,同年5月入選‘中國好人榜’。我所住的慧園里屬王府園社區(qū),社區(qū)的關(guān)心幫助更為周到。老書記工作調(diào)動離開了,就把關(guān)照的‘接力棒’交給新書記。新書記上任不久,就上門探病。見屋子陳舊,年久失修,屋頂時不時掉下石灰,影響病人康復(fù),便提出要給予裝修,并安排房子讓病人臨時居住。我怕給社區(qū)添麻煩,婉言謝絕。至于左鄰右舍的愛心,那就更廣泛了。早在張臘娣患病初期,離我家不遠的80多歲的吳老太,帶著慰問金和水果,第一個上門看望。看到躺在床上不省人事的張臘娣,老人掉了淚,說:‘多好的閨女啊,咋生這種病呢!’后來,她隔三差五過來,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今吳老太已經(jīng)90多歲了,我家住老式房子的2樓,木質(zhì)樓梯既高且舊又窄,人走上去吱吱作響,老人登不動了,上不了門,除了讓兒女登門看望,還不時地打電話來問候。張臘娣病時,隔壁70多歲的華老爹對我說:‘我也幫不上什么忙,但電話費可以幫你代繳,省得你往電信局跑,就在家安心照料老伴吧!’自此,他幫我代繳電話費,13年來一直不間斷,如今80多歲了還在代繳?!?/p>
這里還得提一下李遠來的一雙兒女。受父親的影響和帶動,他倆對母親十分孝順,精心照顧,不厭其煩。兒子李工,大學(xué)畢業(yè)后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還當(dāng)上了電氣工程師,今年49歲。母親患病后,他見上了年紀的父親日夜操勞,日漸消瘦,十分不安,后來干脆辭掉工作,協(xié)助父親照顧母親,以減輕他的負擔(dān)。
女兒李霞下崗后,干個體,工作之余,天天回來照顧母親,為父親做飯。她常給母親洗頭洗澡、喂水喂飯,左鄰右舍都夸她是好閨女。
這么多的愛心,也溫暖了李遠來的心,給了他很大的鼓舞,更加堅定了照顧好老伴的信心和決心。
愛心終于有了回報,溫情也能戰(zhàn)勝病魔。張臘娣慢慢蘇醒了,剛開始只能靠鼻飼維持生命,現(xiàn)在可以吞咽,能吃些米粉、稀飯、碎面條了;活血化瘀的中藥也能口服了;眼睛雖然無法睜開,但經(jīng)撐開眼皮,能看清前來探望的王府園社區(qū)主任穿的衣服是紅色的。她還能輕輕地講話,并有了記憶。植物人能恢復(fù)到這樣,不少人都說是奇跡,李遠來也感到十分欣慰。不過他清楚,對于自己來說,才完成“半程馬拉松”,他信心滿滿,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要跑完“全馬”,讓老伴真正恢復(fù)健康,像正常人那樣生活,決不辜負獻愛心者的關(guān)懷、好心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