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飛,彭 俊,彭清華1,*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3.中醫(yī)藥防治眼耳鼻咽喉疾病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410208)
目之本在于眼底,眼底之本在于神光,神光之本在于精氣。精以成形,氣以推運,所以目能視萬物[1]。氣與眼底息息相關,氣病可以導致眼底病,眼底病的發(fā)病也多與氣有關。本研究從生理上與病理上介紹氣與眼底的關系,探討氣導致眼底疾病的機理。
精氣是有營養(yǎng)作用的精微物質,眼受五臟六腑上輸精氣的濡養(yǎng),才能維持其正常的視覺功能。眼位至高,脈道細微,氣中非清陽精微者難以升騰上達于目。凡能往來出入于眼之經(jīng)絡脈道,具有生養(yǎng)作用之氣,特名之謂“真氣”?!秾徱暚幒つ繛橹翆氄摗费裕骸罢鏆獯笠撕蜁?,少有郁滯,諸病生焉?!薄蹲C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指出:瞳神“乃先天之氣所生,后天之氣所成。”
氣的固攝作用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氣能攝血,就是氣對血液的統(tǒng)攝,使血行脈中,不致溢出脈管之外。若氣虛失統(tǒng),往往導致種種眼部出血癥。氣對血的推動作用與固攝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使血行流暢又不外溢;其二是氣對津液的固攝,使眼內津液不致溢出眼外,氣虛往往淚溢。
氣能護衛(wèi)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充旺,衛(wèi)外固密,外邪無從侵入,眼病就不會發(fā)生?!端貑枴ご谭ㄕ摗氛f:“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抗御病邪的能力;若正氣不足,則容易發(fā)生外感眼病,或病后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
視功能(視力、視覺等)的正?;顒?,離不開氣的推動、溫煦、固攝、氣化和營養(yǎng)等作用[2]。分布于眼底之氣,屬于“真氣”?!秾徱暚幒罚骸罢鏆庹撸茨拷?jīng)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fā)生之原陽也?!?/p>
脾胃氣虛,或因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虛損,或因疾病影響,脾胃之氣受傷,在眼科癥狀表現(xiàn)為視功能受損,神光不足。氣虛則運化失職,水液代謝異常,可見眼底水腫。氣不攝血,血溢脈外,則見眼底出血。氣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氣血不能上達,則見視盤淡白,血管細小。
元氣與眼底組織的發(fā)育有關,若先天稟賦不足,元氣衰憊,則發(fā)生先天性、遺傳性眼底病變,如弱視等;若衛(wèi)氣不固,無力御邪則六淫病邪侵入,邪郁眼底,發(fā)生熱性眼底病變;若宗氣無力推動血行,或氣滯血瘀,則發(fā)生青盲、暴盲;若中氣不足,氣不攝血,易發(fā)生眼底出血;若營氣不足,則發(fā)生視盤淡白、血管狹窄等。氣虛則眼底組織津枯;氣滯則眼底組織水腫;氣逆則可突然失明。
2.2.1 氣虛氣陷 因勞倦傷氣,或久病失養(yǎng)而耗傷元氣,或素體虛弱,致氣機虛衰,不能輸布精微充澤五臟,無以榮目,出現(xiàn)眼瞼下垂,無力抬舉,時欲垂閉,冷淚常流,黑睛生翳而潰陷難斂,視物模糊,不任久視,視物變形,網(wǎng)膜脫離,動脈阻塞,視神經(jīng)萎縮等。多兼有衛(wèi)外不固,統(tǒng)攝無權,溫煦失司等全身癥狀,如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頭暈自汗,動則汗出,內臟下垂,食少便溏等。
《眼科奇書》認為“內障是氣”,如《眼科奇書》言:“凡男女大小,一切內障眼病,初起之時,不紅不腫,不疼不痛,日久愈不明,皆由怒氣傷肝,氣閉膽口,加以怒氣,忽然斷光,遂成睜眼瞎子,一名反背瞳人?!迸託馓?,若得內障眼病,更應補足正氣,《眼科奇書》載:“如是女病,用生地分兩重加,服后又用白黨半斤或一斤,水煎服。補足正氣,目自然明。如不明,即用生附子法,定無不明之理。明后,連服補中益氣湯三四劑,以固正氣。”
2.2.2 氣滯氣逆 多因情志內傷,或痰濕、食積、外傷、瘀血等阻滯氣機,運行不暢,可致某局部或某一臟腑經(jīng)絡的氣機不暢,甚或全身氣機不調。單純氣機郁滯,多為眼部脹痛,但稍久則產(chǎn)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如氣郁日久可化火,火易炎上,易灼目竅;氣帥血行,氣滯血瘀則病情更重;氣機不暢,津液不得敷布,而致水停痰飲等,其病理變化多種多樣。大凡眼部的火熱證、血瘀證、外傷證、水濕痰飲證等,多與氣機失調有關,如火疳、金疳、瞼弦赤爛、黑睛翳障、胬肉攀睛、云霧移晴、青綠二風、暴盲、青盲、視瞻昏渺、高風雀目等。
2.2.3 氣郁 玻璃體混濁,又名飛蚊癥,《眼科奇書》認為:“初起時見黑花,或見蟲飛,此乃肝膽病?!庇们蓟钜粌?、杏仁霜一兩、玄明粉一兩、炒青葙子一兩,如無杏仁,加棗仁一二兩炒凈代之,共為末,每服五錢,百沸水送下。服畢又制,以病好為止,后服補中益氣湯三四劑收功。
人體氣血與津液均化生于脾胃?!饵S帝內經(jīng)》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成血。”唐容川說:“氣既水也,血中有氣即有水……水與血源并行不悖?!比簟皻庋δ苁д{,不能化生津液,瘀阻脈道,血不行即為水”,水液滲漏于眼底,則可導致眼底組織水腫。若風驟變,內淫于肝,肝經(jīng)風氣郁于肺衛(wèi),則肺氣不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致使水液運行失常,上犯目竅,潴留于眼底,發(fā)為水腫。水液的運行排泄,與肝氣的疏泄不可分。唐容川說:“氣行水亦行”,若肝失調達水泄,氣血運行不暢,氣不行水,則水濕泛濫于眼底,滯為水腫。
目前中醫(yī)治療玻璃體積血,病機上注重氣虛,在證型上氣虛證亦多見。彭清華教授治療玻璃體積血的散血明目片中有大量行氣藥物,《內經(jīng)》說:“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瘀,除玻璃體積血外,黃斑水腫、中漿、中滲、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等眼底滲出性、出血性疾病都存在血瘀表現(xiàn),在活血化瘀藥基礎上予以行氣、理氣,能更快地促進瘀血吸收。
眼底出血可見于以局部病變?yōu)橹鞯囊暰W(wǎng)膜靜脈周圍炎、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視盤血管炎Ⅱ型、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高度近視黃斑出血及外傷性眼底出血等。中醫(yī)眼科根據(jù)患者的主訴分別稱為暴盲、視瞻昏渺、云霧移晴、螢星滿目等;依其客觀體征則稱為目衄、血灌瞳神,概屬于血證的范疇。氣能行血,血能載氣,即所謂氣行血行,氣血相互為用。氣郁、氣逆:若因某種精神因素,致使氣機不利,郁于目絡則造成氣滯血瘀;或因氣血升降失調,氣行逆亂,氣沖于目絡,則絡破血溢。
此病屬中醫(yī)“暴盲”范疇,發(fā)病急驟,多為單眼發(fā)病,延緩救治,可造成永久性失明,預后較差,是眼科急重癥。此病可因忿怒暴悖,氣機逆亂,導致氣血郁滯,血絡瘀阻[3],竅道不利,《審視瑤函》中介紹了以加味逍遙散解除氣郁治療此病。劉悅等報道了以疏肝解郁、補脾益氣的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15 g、桂枝10 g、干姜10 g、牡蠣10 g、黃芩10 g、甘草10 g、白術10 g、升麻10 g、當歸10 g、地龍10 g、川芎10 g、紅花10 g、桃仁10 g)配合針灸通絡明目,治療20天后,視力有所提高,眼底櫻桃紅斑消失[4]。
中醫(yī)定義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為“高風內障”,在《秘傳眼科龍木論·高風雀目內障》中記載“惟見頂上物?!薄对瓩C啟微》中對其并發(fā)癥也有一定的認識:“多年瞳子如金色?!薄峨s病源流犀燭·目病源流》謂本病“亦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遺體”,認為此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與此同時還記錄了此病的預后和轉歸:“至晚不見,曉則復明,蓋元陽不足之病?!币暰W(wǎng)膜色素變性發(fā)展到晚期還可并發(fā)白內障和視神經(jīng)萎縮導致患者完全失明:“不則,變內障者有之,變青盲者有之。”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的病因以虛為主,或腎陽虛虧,命門火衰,陽虛而不制陰,陰氣漸盛,陽氣下陷于陰中;或肝腎兩虧,精血不足,陰陽不濟,陽氣不能為用;或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濁陰上盛,陽不彰明;或氣血不足,氣虛無以攝血,血虛致瘀,阻礙氣機等。
此病中后期有視網(wǎng)膜血管狹窄及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患者存在眼部血流量的改變[5],視網(wǎng)膜的營養(yǎng)供應主要是靠脈絡膜的血液循環(huán)來完成,因此如何解決脈絡膜的血運是治療RP的關鍵,通過建立睫狀前動脈和赤道部后脈絡膜血管的吻合,形成側支循環(huán),可以調節(jié)患者眼部血流,改善脈絡膜動脈血流量[6]。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可以實現(xiàn)非侵入的估計淺層和深層的視網(wǎng)膜血流[7-8]。日本有一項研究納入了110名RP患者,分析其OCTA圖像,發(fā)現(xiàn)RP患者深層和淺表的視網(wǎng)膜血流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RP患者的視力損失與視網(wǎng)膜血流量之間的相關性[9]。這些現(xiàn)象與中醫(yī)學的氣滯、氣郁相吻合,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病程冗長,久病多郁,故此病的根本病機是氣虛中兼氣滯氣郁。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李傳課教授經(jīng)過50余年的臨床經(jīng)驗,創(chuàng)制出益氣明目丸,選用黨參、黃芪、白術、山藥、茯苓、黃精等藥健脾補氣明目;山藥、黃精、菟絲子既可補脾,又可補腎,久服聰耳明目;柴胡助補益藥升舉清陽,上達于目;當歸、丹參養(yǎng)血活血以化瘀,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的入血活性成分有13個,包括隱丹參酮、木犀草素、丹參酮IIA等,其治療RP的作用靶點有117個[10-11];葛根可助柴胡升舉脾胃之清氣,又因葛根含黃酮苷,現(xiàn)代研究認為其能擴血管,增加血流[12],用此以助當歸、丹參加強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huán),解除視網(wǎng)膜血管郁滯狀態(tài),以提高視網(wǎng)膜功能。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氣、活血解郁明目之功。實驗研究證實益氣明目丸可移植視網(wǎng)膜凋亡因子Bax、Caspase-3等的表達[13-15],從而降低視網(wǎng)膜感光細胞的凋亡,維持視力。
在治療眼底疾病時,可從氣論治,如氣虛、氣滯、氣郁、氣逆等,治療眼底病,要使患者氣血暢行,目系得養(yǎng),視物復明。眼底疾病與氣密切相關,本研究僅介紹了氣的病理狀態(tài)導致部分常見眼底病的機制,尚不全面,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臨床研究從氣論治各類眼底疾病,為眼底疾病的診治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