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瑜 孫麗霞 萬凌峰 方南元 李燚光 錢 斐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9;2.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210029;3.無錫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江蘇無錫21400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fā)的嚴重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發(fā)展快,部分病例可表現(xiàn)為重癥、危重癥,病死率較高,屬于中醫(yī)“溫病”“瘟疫”范疇。根據(jù)其發(fā)病特點和臨床表現(xiàn),遵循中醫(yī)藥理論,結(jié)合參加江蘇省新冠肺炎病例中醫(yī)遠程在線會診的病例資料,筆者認為:新冠肺炎的病因主要是感受疫毒,亦與六淫肆虐尤其是非時之邪入侵密切相關(guān);病機重點為濕邪蘊郁,但多兼夾其他病邪,因氣候、地域、病程不同,濕邪可夾寒夾熱或寒化熱化,呈現(xiàn)寒濕疫毒或濕熱疫毒;病情發(fā)展常按衛(wèi)—氣—營—血傳變,但因疫毒致病,病邪鴟盛,罹病后在各個階段表現(xiàn)“邪毒熾盛”的特性,發(fā)展快,易“逆?zhèn)鳌?,可?nèi)陷,甚至出現(xiàn)邪毒迅速耗竭正氣,邪陷正脫。就治法治則而言,國家層面和各?。ㄗ灾螀^(qū)、直轄市)發(fā)布的中醫(yī)或中西醫(yī)結(jié)合辨治方案不下數(shù)十種,可謂異彩紛呈。筆者擬結(jié)合實際案例,對輕型、普通型和重型新冠肺炎常用治法作一探析。
1.1 疏表祛濕,化痰宣肺法 此法用于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病在衛(wèi)、氣,病機為濕毒郁于肌表,內(nèi)犯肺脾。濕困表里,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或無熱,周身酸楚,倦怠脘痞,舌苔白膩,脈濡;因挾疫毒為患,“溫邪上受,首先犯肺”[1],痰濕毒邪上漬于肺,肺失宣肅,則見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動則尤甚;痰濕疫毒最易化熱,常見咽痛、口干、咳吐黏痰色黃或白、舌紅苔黃膩。當表里同治,疏解表邪,芳香化濕,化痰燥濕,宣肅肺氣??捎棉较阏龤馔琛⑥綐阆能邷?、三仁湯、杏蘇二陳湯加減,痰濕化熱者可參入麻杏石甘湯或清氣化痰丸。
案1.陳某,女,51歲。2020年2月21日會診。
患者因發(fā)熱、咳嗽于2020年2月13日收住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入院時癥狀為發(fā)熱,體溫38.3 ℃,咳嗽,咳痰,精神、食欲欠佳。胸部CT示兩肺多發(fā)感染,市疾控中心咽拭子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會診時患者表現(xiàn)咳嗽,咽痛,周身酸痛,午后低熱,舌質(zhì)淡,舌苔薄黃膩,脈弦。辨證為濕困表里,痰熱郁肺,兼有津傷。治當解表化濕,清肺祛痰。方選藿樸夏苓湯、杏蘇二陳湯化裁,處方:
藿香15 g,厚樸8 g,法半夏10 g,杏仁10 g,茯苓10 g,薏苡仁15 g,羌活10 g,黃芩10 g,桔梗6 g,南沙參15 g,北沙參15 g,炒蒼術(shù)10 g,炒白術(shù)10 g,蘇子10 g,玄參10 g,生甘草5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按:本例患者為濕毒困于表里,痰濕郁肺,化熱傷津,故用藿樸夏苓湯、杏蘇二陳湯加黃芩、沙參等治療。需要指出,疾病初期,邪在肌表肺衛(wèi),可有寒、熱之分。本例為偏于熱者,若以寒濕為主,當以藿香正氣散為主方加減。
1.2 清熱化痰,瀉肺平喘法 此法用于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或重型,病在氣分,病機為痰熱壅盛,肺失宣肅者。以身熱不退、咳嗽、咯痰色黃或黏白、胸悶氣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主要表現(xiàn)。治療當清熱毒、化痰濕、瀉肺熱,配合通腑瀉熱。代表方為麻杏石甘湯、宣白承氣湯?!秱摗け嫣柌∶}證并治》[2]云:“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痹摲揭月辄S配石膏清宣肺熱為主。根據(jù)“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加宣白承氣湯清肺定喘、瀉熱通腑?!稖夭l辨·卷二》[3]:“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庇捎诖藭r肺部常有炎癥、滲出,臨床可加葶藶子、桑白皮瀉肺利水而平喘。
案2.陳某,女,34歲。2020年1月27日會診。
患者因發(fā)熱、咳嗽4 d于2020年1月26日收住徐州市傳染病院。1月25日查胸部CT示兩肺多發(fā)斑片狀高密度陰影,1月26日徐州市疾控中心咽拭子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型)。會診時患者發(fā)熱,體溫39.0 ℃,咳嗽,咯痰色黃量中等,胸悶氣喘,乏力,舌紅,舌苔薄膩。辨證為濕熱蘊毒,肺氣閉塞。治法:清熱解毒,利濕化痰,宣肺止咳,佐以通下。方選麻杏石甘湯加減,處方:
炙麻黃10 g,杏仁10 g,生石膏30 g(先煎),生大黃10 g(后下),全 瓜蔞30 g,桃仁10 g,丹皮10 g,赤芍15 g,黃芩10 g,魚腥草15 g,生甘草10 g,知母10 g,茵陳30 g,藿香15 g,郁金10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1月31 日再次會診:患者發(fā)熱已退,仍有咳嗽、脘痞、大便干、舌苔膩,證屬肺熱漸退、濕濁未盡,治宜芳香化濁、祛痰解毒。予三仁湯合達原飲加減,處方:藿香10 g,厚樸8 g,檳榔6 g,煨草果6 g,砂仁5 g(后下),白豆蔻5 g(后下),黃芩10 g,冬瓜仁10 g,浙貝母10 g,桃仁10 g,杏仁10 g,蘆根15 g,虎杖16 g,生甘草4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按:該患者首診時屬于痰濕熱毒閉塞肺氣,腑氣不通,故以麻杏石甘湯、宣白承氣湯加黃芩、魚腥草、知母等清肺通腑。二診痰熱輕而濕濁重,則以燥濕化濕健脾為主。
1.3 化痰泄?jié)幔矸谓∑⒎?此法用于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或重型,病機為痰濕濁毒內(nèi)閉肺氣,肺失宣降??梢蚝疂駶岫緝?nèi)閉于肺;或痰濕熱毒證經(jīng)治熱邪漸退,濕濁留存。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咳嗽痰少,胸悶,動則氣喘,脘痞腹脹,舌質(zhì)紅,舌苔白膩,脈弦滑。治療當化痰泄?jié)幔R證多需配合健運脾胃藥物以消生痰之源。因痰濕濁毒壅盛,祛除之法須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豁痰除濕等法合用,并加入宣通理肺開閉藥物。方劑可選三仁湯、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案3.王某,男,27歲。2020年2月16日會診。
患者因發(fā)熱、咳嗽2 d于2020年2月6日收住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入院時癥狀為發(fā)熱,體溫38.5 ℃,咳嗽,咳痰,活動后氣喘,精神、食欲欠佳。胸部CT示右下肺斑片狀密度增高影,市疾控中心咽拭子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型)。2月11日患者表現(xiàn)發(fā)熱、咳嗽、咳痰、活動后氣喘、舌紅、苔黃膩,予麻杏石甘湯合葶藶瀉肺湯加減。會診時患者已無發(fā)熱,仍有咳嗽,咳出較多白色黏痰,活動后氣喘,盜汗,口干喜熱飲,食納改善,舌苔薄膩。病機為痰濕壅肺,肺失宣降,肺脾受損,陽氣不足。治以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三拗湯合方加減,處方:
法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15 g,炙蘇子10 g,白芥子10 g,葶藶子10 g,炙麻黃5 g,杏仁10 g,炒蒼術(shù)10 g,砂仁3 g(后下),肉豆蔻10 g,炙黃芪15 g,生曬參10 g,南沙參10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按:本例患者首診時證屬痰熱壅肺,治以清熱化痰肅肺為重。二診藥后熱邪已退,表現(xiàn)痰濕壅盛,肺失宣降,并兼見肺脾氣虛,肺虛不能主氣則咳喘,脾虛健運失司則痰濕難去。故用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三拗湯加人參、黃芪、蒼術(shù)、砂仁化痰泄?jié)?,宣降肺氣,健脾祛濕?/p>
1.4 益氣養(yǎng)陰,清肺化痰法 主要用于新冠肺炎恢復期,病機為肺脾兩虛,氣陰耗損,痰熱留著。寒、濕、熱、瘀、毒等病邪傷正,肺脾首當其沖。寒濕傷氣,濕熱耗陰,故多出現(xiàn)氣陰兩虛;瘀熱毒邪也易耗傷氣陰,表現(xiàn)氣喘,動則尤甚,氣短,乏力,口干,納差,舌淡紅,脈細弱而數(shù)。此時痰濕熱毒尚未盡除,邪壅于肺,宣降失司,可見時咳,胸悶,低熱,午后或夜間明顯,舌苔白膩或黃膩。此證亦可見于輕型、普通型、重型病例,但前者多以正虛為主,后者常見邪實為甚。治療方法均可用益氣養(yǎng)陰,清肺化痰,而扶正祛邪有所偏重。方藥當以六君子湯、生脈飲或沙參麥冬湯益氣養(yǎng)陰,參入化痰、祛濕、清熱、解毒之品。
案4.陳某,男,50歲。2020年2月28日會診。
患者因咳嗽伴發(fā)熱10 d于2020年2月3日收住淮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胸部CT示兩肺炎癥性病變,市疾控中心咽拭子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鼻導管吸氧下氧合指數(shù)274,氧飽和度92.9%;白細胞7.73×109/L,紅細胞3.25×1012/L,淋巴細胞0.62×109/L。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治療予吸氧(鼻導管吸氧和無創(chuàng)呼吸機交替)、止咳、抗病毒、白蛋白、胸腺肽等,中藥予銀翹散顆粒劑。2月26日胸部CT檢查:病灶較2月23日有吸收,部分病灶實變。會診時見患者經(jīng)治療病情好轉(zhuǎn),氧合指數(shù)>300,已由重型轉(zhuǎn)為普通型,并進入恢復期。臨床表現(xiàn):間有咳嗽,咳痰色白量少,胸悶,氣喘,動則尤甚,納差,舌暗紅,苔根部黃膩,邊有齒印。辨證為肺脾受損,氣陰兩虛,痰瘀留阻。治療當益氣補肺健脾,清化痰瘀。處方:
生曬參1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炒白術(shù)10 g,茯苓10 g,法半夏10 g,陳皮6 g,炒黃芩10 g,葶藶子10 g,蘇子10 g,虎杖15 g,桃仁10 g,瓜蔞皮10 g,砂仁4 g(后下),白豆蔻4 g(后下)。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案5.江建華,男,70歲。2020年2月21日會診。
患者因發(fā)熱、咳嗽5 d于2020年2月1日收住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市疾控中心2次咽拭子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2月7日胸部CT:兩肺多發(fā)性病變,符合病毒感染肺炎表現(xiàn)。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型)。治療用干擾素、利巴韋林、阿比多爾、莫西沙星等,配合中藥疏風宣肺化濕方。2月14日查胸部CT:兩肺多發(fā)感染性病灶吸收期改變,雙側(cè)胸膜稍增厚。會診時患者時有干咳,偶有少量白黏痰,口干,咽干而燥,聲音嘶啞,舌紅,苔薄黃膩。存在問題是肺部病灶吸收慢,核酸轉(zhuǎn)陰后復又陽性。辨證以陰虛氣弱,痰熱瘀郁,肺失宣降。處方:
麥冬10 g,法半夏10 g,百部10 g,生曬參10 g,玄參10 g,桃仁10 g,虎杖15 g,桔梗6 g,生甘草3 g,木蝴蝶6 g,蘇子10 g,蘇葉10 g,紫菀10 g,金銀花12 g,黃芩10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月28 日第二次中醫(yī)會診: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病情穩(wěn)定,稍有干咳,舌紅,苔薄黃膩。2月26日咽拭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陰性,胸部CT檢查示兩肺炎癥較前吸收。治以養(yǎng)陰化痰肅肺,佐以行血。處方:麥冬10 g,生曬參10 g,桔梗6 g,生甘草3 g,蘇子10 g,黃芩10 g,金銀花12 g,桃仁10 g,虎杖15 g,藿香15 g,薏苡仁15 g,瓜蔞皮10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按:案例4患者為新冠肺炎重型,經(jīng)治痰熱漸退而氣陰兩虛,故用六君子湯合生脈飲益氣養(yǎng)陰,黃芩、葶藶子、蘇子、瓜蔞皮清熱化痰,虎杖、桃仁祛瘀,砂仁、白豆蔻健脾助運。案例5為新冠肺炎普通型,進入恢復期后一診表現(xiàn)為肺陰虧虛,兼有痰熱、燥熱、脾虛、血瘀,則以麥門冬湯合生脈飲加減養(yǎng)陰益氣、清熱化痰,加桔梗、生甘草、蘇子、紫菀、金銀花、黃芩清熱化痰利咽,桃仁、虎杖行瘀;二診痰熱、燥熱都有減輕,以養(yǎng)陰化痰肅肺為主。
2.1 須用復法大方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yī)“溫病”“溫疫”范疇,病情復雜多變,正虛邪實并見,單純一方一法難以應(yīng)對。就病位而言,主要在肺,與脾胃關(guān)系密切,病情嚴重、復雜時涉及肝腎心;病理因素有痰、濕、熱、毒、瘀,且常兼夾并見;正氣虛則有氣虛、陰虛、陽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治療這類具有諸多復合病機的疾病,必須采用復法大方,即幾個典型治法和幾個代表處方的有機配合應(yīng)用。如疏表祛濕、化痰宣肺法,清熱化痰、瀉肺平喘法等。
2.2 重視祛濕健脾 根據(jù)近期觀察的病例資料,參考前期研究結(jié)果,我們認為新冠肺炎病理因素以濕邪為重點,臨床表現(xiàn)身困、骨節(jié)酸痛、咳痰胸悶而喘、脘腹脹滿、納差、乏力、大便溏或秘結(jié)、舌苔濁膩等濕濁壅盛,充斥表里三焦的癥狀特點,治療應(yīng)始終重視祛除濕邪。濕在肌表,以羌活、防風、紫蘇葉祛風除濕;痰濕蘊于上焦,用藿香、杏仁、前胡芳香化濕,宣肺祛痰;濕困中焦,以法半夏、陳皮、蘇子、白芥子健脾化濕;濕流下焦,則用茯苓、澤瀉、滑石淡滲利濕;痰濕化熱,多選法半夏、瓜蔞皮、黃芩、桑白皮清化痰熱,或以麻杏石甘湯、越婢加半夏湯化裁。因脾為生痰之源,無論外濕抑或內(nèi)濕均與脾失健運有關(guān),故在祛濕中必須配合健運脾胃,以消痰濕生成之源,如蒼術(shù)、白術(shù)、山藥、茯苓、薏苡仁等。
2.3 解毒清熱抗疫 現(xiàn)已明確,新冠肺炎的病因主要是感受疫毒,故病理因素雖有寒、熱、濕、瘀等,但無不兼毒,如發(fā)病特點為人群普遍易感,罹病后在各個階段表現(xiàn)“邪毒熾盛”的特性,發(fā)展快,易傳變,可內(nèi)陷。盡管濕濁壅盛是本病病機重點,但疫毒多具火熱之性,正如余師愚《疫疹一得》[4]指出“疫既曰毒,其為火亦明矣”。在治療上必須辨證結(jié)合辨病,抓住“疫毒”病機關(guān)鍵,在各個階段重視清瘟解毒。早期在芳化清解宣肺時,加入金銀花、青蒿、連翹、藿香等辟穢清熱解毒之品;中期郁熱痰熱閉肺,及時加黃芩、梔子、黃連清氣分熱毒,或酌用水牛角、生地、丹皮、紫草等涼血化瘀解毒。由于本病濕與毒合的征象較為顯著,常需配合土茯苓、黃柏、藿香、佩蘭等化濕解毒藥物。
2.4 配合活血化瘀 新冠肺炎多因痰濕熱毒壅阻,肺脾功能失調(diào),極易影響氣血運行,導致氣滯血瘀。尤其在疾病的中后期,患者表現(xiàn)舌質(zhì)暗紅、暗紫、淡紫、有瘀斑瘀點,肺部炎癥難以吸收或吸收慢,常與瘀血阻滯有關(guān),需要在辨證論治基礎(chǔ)上加入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川芎、虎杖等,有利于病情改善和肺部炎癥吸收。部分重癥或危重癥病人,因邪毒內(nèi)陷心包,營血熱盛,肺氣窒塞,出現(xiàn)身熱、喘劇、心悸、神昏,亟須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當用犀角地黃湯(犀角以水牛角代替)、清瘟敗毒飲、黃連解毒湯等合方加減。恢復期邪留正虛,氣血推動無力,或陰液耗傷,脈道不充,亦能致瘀,可在益氣養(yǎng)陰、化痰祛濕的同時參入活血化瘀之品。案例2、4、5在不同階段采取相應(yīng)治法時均配合活血化瘀方法。
2.5 時時關(guān)注扶正 正氣虛弱在新冠肺炎的各個時期都可存在。就發(fā)病而言,雖然新冠病毒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但終須考慮“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普通型轉(zhuǎn)為重型、危重型的病例,多與正虛導致邪毒內(nèi)陷有關(guān);恢復期因寒、濕、熱、瘀、毒病邪等所傷,主要表現(xiàn)為肺脾兩虛,氣陰耗損,或有余邪留著。治療必須時時關(guān)注扶正。我們在江蘇某地曾經(jīng)為成人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和抗疫一線高危人群制定“預防方”,由玉屏風散加藿香、蘇葉、金銀花、陳皮等組成,使用后反響良好。案例1、3在病程中兼見正虛,適當加入健脾、益氣、養(yǎng)陰藥物。案例4、5為恢復期,屬氣陰兩虛、痰濕瘀郁,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補肺健脾、化痰行瘀為主。根據(jù)新冠肺炎病機特點,應(yīng)注意顧護肺脾,補益尤其重視氣陰。如濕傷陽氣,所謂“濕勝則陽微”,則需采用益氣溫陽,或陰陽雙補。
我們基于臨證實際病例,分析了新冠肺炎常用的四大治療法則。由于接觸病例數(shù)量和嚴重程度限制的原因,重癥、危重癥表現(xiàn)內(nèi)閉外脫、陽氣衰亡、陰竭陽亡等類型未見,治法歸納尚有遺缺。在此提出些許個人見解,期望對其后相關(guān)的臨床治療和研究有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