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振興 薛漢榮(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南昌 330006)
中醫(yī)內科學教材認為:痹癥是指人體肌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jié)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jié)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臨床上有漸進性或反復發(fā)作性的特點。主要病機是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jié)失于濡養(yǎng)。
然筆者認為,臨床上痹癥的辨治分型,并不僅是中醫(yī)內科學教材中所例的幾類單一證型(如風寒濕痹型、風濕熱痹型、痰瘀痹阻型、肝腎虧損型),而以虛實夾雜類多見,且病程長、病情復雜,若僅以中醫(yī)內科學教材所例證型辨治,治療上略顯束縛。因此,筆者試圖通過挖掘中醫(yī)經典中有關痹癥的證治內容,并簡要整理歸納出相應的方證,以補中醫(yī)內科學教材之不足,發(fā)揮中醫(yī)經典的典范作用?,F(xiàn)就整理出的相關方證展示如下。
1.1 寒濕痹阻經脈之麻黃加術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篇》,條文為:“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痹摲阶C的主癥為身痛而煩,惡寒,無汗,或見發(fā)熱身重,脈沉而細澀,其核心病機為寒濕(寒為主)痹阻經脈,營衛(wèi)不通,故而以麻黃加術湯發(fā)汗散寒,祛濕通經以止痹痛[1]。
1.2 風濕痹阻肌肉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篇》,條文為:“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該方證的主癥為一身盡疼,發(fā)熱(手足溫溫發(fā)熱),日晡所劇,惡風寒,脈浮而緩,其核心病機為風濕外襲太陰之肌表,略有郁熱,濕滯肌肉,故而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祛風除濕透熱以緩肌痹[2]。
1.3 陰寒閉阻筋脈骨節(jié)之烏頭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治篇》,條文為:“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痹摲阶C的主癥為歷節(jié)不可屈伸,或見關節(jié)處但寒不熱,疼痛劇烈,脈沉緊或沉細,其核心病機為陰寒痹著肝腎所主之筋脈骨節(jié),故以烏頭湯溫通逐寒,緩急止痛[3]。
1.4 暑濕痹阻肌表之加減木防己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溫病條辨》,條文為:“暑濕痹者,加減木防己湯主之?!保?]該方的主癥為四肢關節(jié)熱痛、伴有酸楚沉重感,小便黃短,苔黃稍厚,其核心病機為暑濕痹阻經脈肌肉,故以加減木防己湯解暑祛濕,通經止痛[5]。
1.5 濕熱蘊于經絡之宣痹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溫病條辨》,條文為:“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萎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痹摲阶C的主癥為寒戰(zhàn)、身熱、骨節(jié)疼煩、面色萎黃、舌色灰質,其核心病機為濕熱痹阻經絡,故以宣痹湯清熱除濕,宣通經絡以止痛[6]。
1.6 風寒濕郁熱痹阻關節(jié)經脈之桂枝芍藥知母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治第五》,條文為:“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痹摲阶C的主癥為全身關節(jié)疼痛、身體羸弱、腳腫如脫、氣短頭眩、甚則欲嘔吐,其核心病機為風寒濕痹阻經脈、化熱傷陰,故以桂枝芍藥知母湯通經散寒、助陽行濕、兼清熱養(yǎng)陰[7]。
2.1 陽虛寒濕痹著經脈之附子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傷寒論》,條文為:“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薄吧訇幉。眢w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該方證的主癥為身體骨節(jié)疼痛,喜溫怕冷,手足清冷,背部惡寒尤甚,口中和舌淡,脈沉或沉澀,其核心病機為少陰陽虛,外寒直中少陰經脈,與濕相合而固著骨節(jié),故以附子湯助陽通經,以祛寒濕[8]。
2.2 肝血不足風寒痹著之當歸四逆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傷寒論》,條文為:“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痹摲阶C的主癥為手足厥冷、惡寒、脈細欲絕、反無里證,或身有微熱、或肢節(jié)冷痛、或唇甲淡青,其核心病機為血虧之體、外感風寒、痹著厥陰經脈導致營血凝滯,故以當歸四逆湯養(yǎng)血通脈,溫經散寒[9]。
2.3 虛勞血痹之黃芪桂枝五物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條文為:“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痹摲阶C的主癥為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身體不仁(或見局部肌肉麻木),其核心病機為素體氣血營衛(wèi)皆不足,外風侵襲,絡脈不暢,故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助衛(wèi),行營祛風[10]。
2.4 陽虛風濕痹著肌表之桂枝附子湯證、白術附子湯證及甘草附子湯證 此方證出自于《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條文為:“傷寒八九日,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桂枝附子湯證的主癥為身體疼煩,不能轉側,脈浮虛而澀,其核心病機為表陽虛弱,風濕阻滯肌表,且風重于濕,故以桂枝附子湯助陽解表,祛風除濕。白術附子湯將桂枝附子湯中的桂枝改為了白術,“大便堅,小便自利”提示濕在表不在里,該證的核心病機仍為表陽虛弱,風濕阻滯肌表,但濕重于風,為服桂枝附子湯后,風邪已去,濕氣尚留,故用白術附子湯助陽解表化濕。甘草附子湯證的主癥為骨節(jié)疼痛劇烈,活動不利,兼見汗出惡風,短氣,小便不利,身微浮腫等,其核心病機為表里陽氣俱虛,風濕并重,痹著肌表及關節(jié),故以甘草附子湯溫里陽,振表陽,祛風濕[11]。
通過上述方證的展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醫(yī)經典中對痹癥的證治內容詳實,例如就病因而言,包括風、寒、暑、濕、熱(火)等,病位上也包括肌肉、經脈、骨節(jié)等,且病理分型上亦包括實、虛實夾雜兩大類,后世醫(yī)家以此為基礎,不斷充實對痹癥證治的內容。通過總結歸納中醫(yī)經典中辨治痹癥的方證,筆者暫時簡要整理出了以上方證,希望能對各位同仁在臨床上有一定指導作用,不足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