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霞
女兒在幼兒園初識數(shù)字,回家拿鉛筆練習,一個在大人看來簡簡單單的“2”,也不知她怎么想的,總是反著寫。我拿起她的小手,一遍遍比畫:“2像小鴨水中游……”等到我松開手,讓她自己寫,還是反方向的。反復試了幾次,我的聲音越來越高,語氣也越來越不耐煩:“我都教了多少遍了,你怎么還不會?”
“嗚嗚……”女兒被嚇哭了,眼淚抹到手上,又把紙揉得皺巴巴的,弄得一塌糊涂,看起來好可憐的小模樣。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柔聲對她說:“不怕,咱們再多練練,慢慢就會了……”聽到我這樣說,女兒的表情放松了,甜甜地笑著說:“我喜歡溫柔的媽媽。”又過了一會兒,她終于學會了寫2,雖然扭扭歪歪,至少不再是反的了,我這才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原來,在教育孩子時,柔和,比粗暴更有力量。
想起當年剛上班時,遇到一位脾氣粗暴的男上司,或許是為了顯示自己在下屬面前的威嚴,他對所有人都擺出一副頤指氣使的模樣,就連對在廚房做飯、頭發(fā)花白的老師傅也不例外,大家都對他心中不服,表面上不計較,內(nèi)心卻是一種敷衍的態(tài)度,這樣自然干不好工作,我們的業(yè)績在系統(tǒng)內(nèi)部排在最后的幾位,任憑他大會小會地開,又拍桌子又瞪眼,排名就是上不去。
這件事終于引起了上級部門的不滿,把這位男上司調(diào)走,重新派了一位女上司來,她上班好多天,都沒有正式開過會,給大家布置任務(wù)總是笑瞇瞇的,就像聊家常一樣,事情交代清楚了,她就不再過問細節(jié),只等結(jié)果。但是有誰遇到實際困難了,她一定會仔細過問,共度難關(guān)。這種內(nèi)緊外松式的管理方式深得人心,人人都愿意賣力氣工作,業(yè)績自然也就上去了。柔和是一種態(tài)度,把它用在上下級之間,并不意味著當領(lǐng)導的會喪失原則,而是一種更睿智的為人處世之道。
讀過作家畢淑敏一篇文章,里面記錄了她早年當醫(yī)生時的一件事。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問:“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什么濃度為好?”學生齊聲回答:“當然是越高越好啦!”老師說:“錯了。太高濃度的酒精會使細菌的外壁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續(xù)的酒精就再也殺不進去了,細菌在壁壘后面依然活著。最有效的濃度,是把酒精調(diào)得柔和些,潤物無聲地滲透進去,效果才佳?!边@是畢淑敏第一次知道,柔和有時比粗暴更有力量。
柔和,其實代表著一種品質(zhì)和風格。它是一種不需要劍拔弩張,依舊堅守尊嚴的藝術(shù)。當我們試著輕輕念出“柔和”這個詞的時候,會覺得有一縷淡藍色的濕潤彌漫在唇舌之間。一個人只有試著讓自己的內(nèi)心柔和了,才會在不經(jīng)意之間收獲更多的柔和。
(編輯高倩/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