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貝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性腹瀉、腹痛、便血等癥狀的發(fā)生。臨床研究表明[1]: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又被稱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該病病因尚不明確,范圍較廣,易反復發(fā)作。既往研究表明[2,3]: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時間較長者被認為是結腸癌的癌前病變,對人們的生活質量(質量)以及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由于該治療方法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有效性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對象,探討健脾祛濕法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4~60歲,平均(44.5±1.50)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0年。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15~61歲,平均(46.6±2.57)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1年。
1.2 診斷標準參照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西醫(yī)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黏液血便、腹痛,全身具有不同程度癥狀,極少部分只有便秘無血便狀況。結腸鏡檢查:①黏膜有多發(fā)性潰瘍并伴有充血、水腫的情況,病變從直腸開始呈彌漫性分布;②黏膜粗糙呈細粒狀,且血管模糊、脆,易出血,附有膿血性分泌物;③可以看見假性息肉,結腸帶邊墩或消失。黏膜組織活檢和病理檢查:呈現(xiàn)痰癥反應,同時可以看見糜爛狀況、潰瘍狀況、以及隱窩膿腫,纖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均經(jīng)血常規(guī)、X線鋇劑造影等檢查確診。排除對本試驗中所用到的藥物過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柳氮磺胺砒啶治療(生產(chǎn)廠家:上海信宜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57)0.5 g,每天服用4次,共服用3個療程。觀察組患者采用健脾祛濕中藥內(nèi)服,以健脾祛濕為主要目的,輔以溫腎益氣,疏導生機,澀腸止瀉,通利小便的中藥。健脾祛濕的藥方包括:白術、黨參、扁豆、車前子、甘草、肉桂、升麻、木香、砂仁、赤石脂以及補骨脂。將以上藥物煎服,每天服用2次,10 d 1個療程,服3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痊愈:患者的臨床主要癥狀完全消失,多個視野不見嗜酸性粒細胞;顯效:患者的主要癥狀基本消失,在多個視野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shù)目在5個以下;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1個視野內(nèi)見到10個以內(nèi)的嗜酸性粒細胞;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者加重,1個視野內(nèi)布滿嗜酸性粒細胞??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變態(tài)反應指標:包括嗜酸性細胞浸潤、嗜酸粒細胞脫顆粒、肥大細胞顆粒三方面。臨床癥狀發(fā)生情況:主要從患者血性腹瀉情況、腹痛、便血、體質量變化情況、里急后重五方面進行比較。
2.1 2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經(jīng)過治療,觀察組臨床主要癥狀完全消失,經(jīng)檢查,黏膜已恢復正常有5例;患者的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經(jīng)過檢查,結腸黏膜表面充血、下樹枝狀小血管模糊有9例;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有輕微出血狀或潰瘍數(shù)目減少、潰瘍面積減小的有13例;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臨床主要癥狀完全消失,黏膜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瘢痕有4例;患者的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黏膜表面充血、下樹枝狀小血管模糊有7例;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的有11例;總有效率為73.33%。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2組患者變態(tài)反應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嗜酸性細胞浸潤、嗜酸粒細胞脫顆粒、肥大細胞顆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組嗜酸性細胞浸潤、嗜酸粒細胞脫顆粒、肥大細胞顆粒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變態(tài)反應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治療前比較,2)P<0.05
2.3 2組患者臨床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組血性腹瀉情況、腹痛、便血、體質量變化情況、里急后重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因素較多,但大量研究表明[4,5]:變態(tài)反應在該病的發(fā)展發(fā)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病根本是因為脾虛,濕邪在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氣血滯留貫穿疾病始終。本研究中所用到的中藥藥方既補氣健脾祛濕,澀腸止瀉,又有補氣止血之用。
近年來,中藥在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3個療程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藥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復。本藥方能夠益氣健脾祛濕,有調(diào)節(jié)機體變態(tài)反應的功能。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3個療程,嗜酸性細胞浸潤、嗜酸粒細胞脫顆粒,肥大細胞顆粒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藥藥方能夠對變態(tài)反應起到調(diào)節(jié)的作用,既往臨床研究表明[6]:該疾病的變態(tài)反應機制是在患者機體抵抗能力降低時,場內(nèi)某種類似腸黏膜細胞抗原腸桿菌,與Ig-E形成抗原-Ig-E免疫復合物,與肥大細胞膜表面相結合,促使細胞釋放出大量的組織胺和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激活了內(nèi)皮細胞的激肽釋放酶,進而使微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腸壁充血腫脹,黏膜糜爛與潰瘍,使直腸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臨床研究表明[7]:該疾病最終會導致脾氣虛損、脾失健運,升降失常、清濁部分、水濕內(nèi)停、濕聚釀熱,邪郁腸道,久入脈絡損腸。藥方中的黨參、白術、扁豆、茯苓具有益氣健脾,祛除濕氣的作用,能夠調(diào)節(jié)變態(tài)反應機構。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3個療程后血性腹瀉情況、腹痛、便血、體質量變化情況、里急后重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藥有效緩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癥狀,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臨床研究表明[8]:潰瘍性結腸炎因濕熱蘊結腸道,氣機受阻、血郁脈絡,日久脈絡受損,新血不循常道而溢脈外發(fā)為便血。本藥方能夠活血祛瘀,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胃腸道水腫吸收和潰瘍面愈合。該疾病的本質為虛,病本在脾,病情表現(xiàn)在腸道,脾胃虛弱,濕氣困于體內(nèi),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病癥表現(xiàn)。治療用藥時應顧及兼雜癥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健脾祛濕這一法則,才能標本兼治,穩(wěn)固療效。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抵抗力低下時病原乘虛而入,造成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這與中醫(yī)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觀點相吻合,因此在治療的時候應該對患者病情病因轉化的影響注意觀察,盡量祛除外感和內(nèi)傷兩方面的因素。本藥方以白術為君,臣以茯苓、黨參等祛濕健脾,補中益氣,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濕邪得除,則泄可止。
綜上所述,采用健脾祛濕法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臨床改善情況,用藥安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