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函
黃芪為豆科黃芪屬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等功能。黃芪適應(yīng)性很強,耐寒、耐旱,以土層深厚疏松的沙質(zhì)土壤為最宜。黃芪一般產(chǎn)于我國的西北、華北等地,麥積區(qū)是甘肅省中藥材主要產(chǎn)地之一,其自然條件非常適宜于黃芪的生長。隨著我國對黃芪藥理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對黃芪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本文因此對黃芪的栽培技術(shù)展開探究。
1、 栽種技術(shù)
(1) 選地和整地
黃芪是一種深根性植物,它的品質(zhì)與產(chǎn)量都和土壤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其主根為垂直向下生長。在種植黃芪的過程中,要挑選光照不強、土壤肥沃松軟、排水良好,干燥的半陽坡面或者陰坡作為育苗地,最好使用沙質(zhì)壤土,如此才可以較好的滿足其需水、需肥、喜酸性、扎根深的要求,并能夠預(yù)防出現(xiàn)銹斑與雞爪根的情況。在選擇陰坡或者半陽坡時,兩者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前者的生長較為緩慢,但是品質(zhì)最佳,藥性最好;后者由于地暖,光照條件好,黃芪的生長很快,產(chǎn)量因此最高。但是,重鹽堿地、土質(zhì)較差的砂礫土、低洼容易積水的黏土、土質(zhì)十分容易板結(jié)的、濕氣較大的土壤等都不適宜種植黃芪。
為了讓土壤熟化,在冬前需要深翻40cm,從而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狀得到改變,打破之前的土壤層次,加深活土層,形成促進根部伸展的土壤環(huán)境。在翻地之后使其成為拱形,在兩邊需要挖好排水溝,避免存水對其根部造成影響。在耕地的過程中,最好是讓土塊表土稍干。若滿足條件的話,還能夠添加一定的硫酸亞鐵展開土壤消毒,這樣就能夠使其不再受到霉菌的影響。
(2)施肥
為了確保黃芪的品質(zhì),增強其產(chǎn)量與水土保持,在進行耕作的過程中,就需要挑選透水性能好、土層較深的石灰性或沙質(zhì)壤土,在翻土稍干后,就需要每公頃添加碳酸氫銨225至600kg、添加尿素150kg,或者添加磷二銨150kg,添加農(nóng)家肥3.0萬至7.5萬kg。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需要添加750kg豆餅,并把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翻入土壤中。通常壟距保持在15至20厘米。如果肥料足夠還能夠在秋翻時添加,肥料如果不足,就需要在打壟時添加。
(3) 種子的處理與播種
黃芪的種子吸水能力不足,外皮較厚并且十分堅實,在平常的濕度與溫度下,一般有80%的種子都不會萌發(fā)。在播種的過程中一般使用開水的方式進行催芽,顧名思義也就是把種子放在開水內(nèi),攪拌一分鐘,之后在添加冷水使得水溫保持在40℃左右,浸泡2小時。2小時后再倒出水,把種子用濕潤的布蓋住持續(xù)12小時,等到種子外皮破裂后或者種子膨脹后就能夠進行播種。
播種黃芪的途徑有撒播、條播,穴播等多種方式,一般使用的為條播與穴播,生產(chǎn)上一般使用直播,田間管理更加高效、便捷,產(chǎn)量的質(zhì)量很高并且非常省工。育苗移栽十分容易傷根,并且十分費工,容易成為雞爪芪,從而使得黃芪的質(zhì)量受到影響。一般使用的播種方法為,行距保持在30到40厘米,如果土質(zhì)較差可以適當(dāng)放窄一點。
2、田間管理
(1) 澆水和排澇
在播種后,通常都很濕潤,不用澆水,在定苗時如果苗高沒有大于9厘米,通常也不澆水,從而使得地面能夠保持干燥,使得根系更容易向下生長。夏季在澆水時,最好是在早晚進行。如果遇到下雨天,就需要及時進行排水。如果天氣過于干燥,難以出苗,就能夠在土壤上先覆蓋少量的稻草,之后再展開澆水。
(2)除草定苗
在下雨或者澆水后,就要松土保墑,使得土壤變得輸送沒有雜草。如果看到有雜草則需要馬上清除,如果雜草較多,就能夠使用氟樂靈等化學(xué)除草劑。如果缺苗則需要補苗移栽。定苗需要分兩步開展,首先需要在苗高3厘米時根據(jù)株距4厘米間苗,之后在苗高9至12厘米時根據(jù)株距10厘米進行定苗。
(3) 追肥
在苗的高度為15至18厘米時就能夠進行追肥,除了施足基肥后,還需要強調(diào)對長根肥與發(fā)棵肥的施放。如果施用化肥,就需要以磷鉀肥為重點,每公頃需要施肥600至750kg,如果是人糞則需要施用1.5至3.75萬kg/hm2。同時,也需要按照土壤的肥力展開追肥。若土壤缺少肥力,缺乏基肥,那么在追肥的過程中,還需要分為初花期與苗期兩個時期。若土壤的肥力較好,那么就只需要在初花期進行追肥。
(4)病害防治
白粉病是常見的病害,需要通過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防。紫紋羽病則會對根本造成影響,使得根部腐爛,植株會從上到下枯萎并死亡。如果出現(xiàn)該病,就需要把其燒毀,并利用石灰粉進行消毒。
(5)采收加工
通常在2至3年后就能夠收獲。在春天越冬萌芽前或者秋季9至11月份都能夠進行采收。由于其根系十分深,因此需要進行深挖,防止傷害其外皮或者主根。收后需要把泥土清理干凈,并馬上切下蘆頭,晾曬干后把根部理直捆在一起,或者烘干就能夠得到黃芪。
綜上所述,在中藥黃芪的栽培技術(shù)中,一定要從栽種技術(shù)入手,注重選地和整地、施肥、種子的處理與播種并注重田間管理,進行澆水,排澇,除草定苗、追肥,病害防治,如此才能夠保證栽培出優(yōu)質(zhì)的黃芪。
(作者單位:741000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