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張意
(1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2 閩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要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1]。高校大學生作為中國社會的特定群體和重要組成,他們正處于塑造人格、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的關鍵時期,其幸福感的現(xiàn)狀與提升值得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大學生總體上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拼搏精神、明確的目標夢想,整體上對大學生活積極樂觀、努力上進、幸福感強烈。但研究同時表明,有近20%的大學生存在著對未來迷茫、學業(yè)荒廢、動力不足等現(xiàn)象,其幸福感低弱,亟待提升[2]。為此,本文針對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的現(xiàn)狀與原因,提出相應的方法與路徑,以期為提高大學生幸福感,助推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提升高校立德樹人實效提供參考。
1.有助于學生的提升與完善。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受多方面的影響,其自身幸福感的強弱則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幸福感低弱的高校大學生,時常感到孤獨與寂寞,情緒多變,對身邊事物缺乏興趣,容易出現(xiàn)迷戀網(wǎng)絡、喪失追求、厭學棄學等現(xiàn)象。而幸福感強烈的高校大學生,積極向上,目標明確,對自身的發(fā)展更加樂觀,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幸福感強烈的高校大學生具備更加良好的精氣神,更熱愛學習,更積極做事,更喜歡交友,更自律自強,他們更容易融入學生群體,更容易適應大學生活,更容易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更容易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2.有利于高校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高校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是其在校期間生活質(zhì)量、心理狀況、精神面貌的客觀反映。高校大學生幸福感的高低是評價一所高校辦學質(zhì)量、管理水平、教學能力的重要綜合性指標[2]。2017 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頒布。意見指出,高校要努力將當代大學生培養(yǎng)成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是高校履行文件職責、踐行文件精神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高校改革發(fā)展、與時俱進的奮斗目標。
3.有益于社會的和諧與繁榮。先前,中央電視臺制作特別節(jié)目,記者走上街頭開展隨機采訪,詢問老百姓,“你幸福嗎?”幸福這一主題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也使得追求幸福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目標[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新時代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擔,其幸福感是青年群體精神面貌水平的風向標,影響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影響著全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發(fā)展與繁榮。
1.主觀因素。一是人格特點。性格外向的高校大學生善于表達,喜歡與人討論,積極參與事件,遇到難事煩事更愿意與人傾述,懂得分散壓力、不快、焦慮,因此,生活中能收獲更多的幫助、友情、歡樂,幸福感水平相對較高。而性格內(nèi)向的高校大學生不善于言辭,不喜歡與人分享,遇事受挫折,更習慣自己解決,自身消化,因此,更容易感受到沮喪、焦急、悲傷,不幸福的體驗居多。此外,部分高校大學生存在虛榮心強、自尊心強、自傲心強、自卑感強等各種人格特點,這都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情緒波動,從而影響心理狀態(tài),影響幸福感的提升[4]。二是學習能力。當前,中學教育已在不斷地進行改革與發(fā)展,但迫于升學的壓力,考試分數(shù)很大程度上還是評價學生的決定因素。與中學不同,大學教育中考試分數(shù)的重要程度在下降,開展學生評價時更看重于學生的思想思維、人格修養(yǎng)、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實力。因此,部分在中學時期享有較高優(yōu)越感的學生,容易在大學期間暴露短板、弱點、不足,容易產(chǎn)生強烈的反差感,進而影響幸福感[5]。
2.客觀因素。一是家庭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對個人整體的影響具有長久性,其對個人幸福感的形成更是至關重要。大部分高校大學生對幸福感的感受和理解最初就來自于家庭,其中學生父母起關鍵作用。因為生活條件、教育背景、思想認識等方面的不同,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異,主要包括專制型、民主型、放縱型等三種類型[6]。專制型的父母相對傳統(tǒng)與保守,對學生管教嚴厲,要求學生對家長言聽計從。民主型的父母相對開放與自由,善于與學生溝通,傾聽學生意見,尊重學生,求同存異。放縱型的父母相對慵懶與無為,缺乏責任意識,對學生缺乏管束,任由學生自行發(fā)展。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學生,其幸福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此外,父母關系、家庭經(jīng)濟、家庭期望等家庭環(huán)境都對學生的幸福感水平存在影響作用。二是學校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對人成長的影響極其重要,對高校學生的幸福感水平也具有重大影響。學校整體的教學條件、環(huán)境狀況、生活情況都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幸福感體驗。學校的行政老師、任課教師、同學朋友與學生本人的關系,對學生本人的態(tài)度都能影響學生的幸福感。如果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為薄弱,教師的總體素質(zhì)不高,宿舍同學的關系緊張,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惡劣,生活質(zhì)量較低,這都極有可能大大降低高校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信任度、親密度,降低高校大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依賴感、歸屬感,進而大大降低高校大學生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1.培育正確的幸福觀。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幸福觀是對幸福的基本看法,是人們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的一種心態(tài),直接影響著人的幸福感。科學理性的幸福觀有助于人全面地衡量和評價事件,對人適應生活、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有著積極作用。而盲目錯誤的幸福觀容易讓人感性、片面地看待事物,不能正確地評價和定位自己,從而產(chǎn)生盲目樂觀或消極心態(tài),進而影響幸福感。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擴大,社會物質(zhì)文明的進一步提升,部分高校學生的幸福觀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出現(xiàn)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傾向。高等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正確引導學生培養(yǎng)科學合理的幸福觀。同時,一個人的觀念是在日積月累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培育高校大學生正確幸福觀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作。高校要注重持之以恒,抓早抓小,注重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等不同群體的心理特征,科學設置開展相關教學與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2.培養(yǎng)良好的品格修養(yǎng)。積極心理學有這樣的觀點,人的幸福與否,關鍵在于人對事件的態(tài)度與看法,而不在于事件的本身,人的人格品質(zhì)影響其對發(fā)生事件的幸福感體驗。如果一個人具備樂觀曠達、積極向上、鍥而不舍等的良好品質(zhì),則其內(nèi)心對幸福感體驗的程度會更強烈、次數(shù)會更頻繁。小的收獲、小的成功都更容易讓其有自豪感、獲得感、幸福感。而一個人如果不具備這些良好品質(zhì),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遇人遇事則更容易忐忑不安、悲觀喪氣、患得患失,幸福感被嚴重削弱。因此,高校應注重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提高大學生專業(yè)素質(zhì)的同時,更加注重大學生非專業(yè)素質(zhì)特別是品格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
3.營造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部分學生家長錯誤地認為,將子女養(yǎng)育成年送入大學就可功成身退,其未意識到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高校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更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和諧的家庭關系、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都有助于學生家庭與學生本人的溝通交流。家庭成員間溫馨、歡樂、融洽地交流談心,給高校大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提升其對自我生活狀態(tài)的認可度與滿意度。學生家庭可以經(jīng)常性地通過電話、短信、微信、QQ 等方式保持與在校學生的聯(lián)系,了解學生在校的心理感受與生活情況,給予必要的關心,提供寶貴的建議。學生家庭還可以根據(jù)高校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設定目標,給學生打氣鼓勁讓其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奮進,而不應該給學生訂立不切實際的方向,把上一代人的一廂情愿強壓給下一代人,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正確發(fā)展。學生家庭還應該努力改善、提高自身的經(jīng)濟條件,為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可靠的經(jīng)濟基礎[8]。同時,高校大學生作為家庭的成員,也應該力所能及地多與父母保持聯(lián)系,為溫馨家庭的創(chuàng)建擔負應有的責任。
4.構(gòu)建豐富的校園生活。高校大學生無特殊情況都要求入住學生宿舍,其大部分的大學時光都在校園里度過,因此,校園生活的內(nèi)容、質(zhì)量對大學生的幸福感獲得影響重大。高??梢酝ㄟ^各種方式方法、舉措途徑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不斷提升學生的幸福感。高??梢酝ㄟ^開設“幸福課”選修課的形式,從專業(yè)、科學的角度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幸福觀,正確認識幸福從而感受幸福。同時,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校期間,高校大學生有60%~70%的時間在宿舍中度過[9]。良好的宿舍環(huán)境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幸福感[10]。因此,高??梢酝ㄟ^舉辦宿舍風采展、宿舍歌手賽、宿舍舞蹈賽等以宿舍為單位的集體活動,增強高校宿舍舍友間的聯(lián)動,提升彼此友誼,營造宿舍和諧友好的氛圍,從而達到提升高校大學生幸福感的目的。此外,有研究表明,體育鍛煉也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幸福感的提升。高??梢酝ㄟ^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緩解心理壓力、提升意志力、改善人際關系,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11]。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站在國家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全國人民團結(jié)一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奮力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目標。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應當努力策應國家目標,大力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幸福感,助推高校大學生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局面的形成。只有這樣,高校才能更快更好地培育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大學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長與成才,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奉獻青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