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一
凡是知道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人們?nèi)绱速澴u桂林,一點也不過分。
在人們的印象里,桂林是美,桂林是詩,是青羅帶似的碧水,是碧玉簪般的青山,是香得連空氣都膩住了的八月桂花。總之,是甲天下的好地方。
桂林的歷史算起來可不短了。甑皮巖及其他60多處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告訴我們遠在7000多年前,那空寂的山林里便有了祖先抬木頭時的吭唷吭唷聲。商代,桂林是中原與嶺南之間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鎮(zhèn),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就是從這里陸續(xù)輸入嶺南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50萬兵馬征伐嶺南,由于山高林密,軍隊糧草武器無法運輸,于是秦始皇的部隊在湘江和漓江之間開鑿了34公里的靈渠。正是這條靈渠,將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聯(lián)系起來,從此以后,人們便可以乘船從中國的東部直達南部。漢武帝時桂林被稱為始安縣,東漢改名叫始安侯國,三國至隋仍叫始安縣,到了唐代則改稱為臨桂縣。這時的桂林已是“南北行旅,皆集于此”、市場繁榮、人文薈萃之地了。這一時期是桂林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那時,南方被視為蠻荒之地,朝廷中不少正直的官員被貶謫到桂林做官,促進了當?shù)孛耧L(fēng)的文明開化。唐朝的時候,桂林就出了狀元。而直到這時的人們才驀然眼前一亮,發(fā)現(xiàn)懵懵懂懂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桂林,竟然是這么美麗的地方,于是王侯們忙著在這里構(gòu)筑城池,修建寺廟亭閣。公元7世紀初,在獨秀峰下筑成的長3里的方城及在城外修建的榕城樓,標志著桂林開始向城市發(fā)展。南宋后,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南移,桂林因此得到空前的繁榮,當時刻在鸚鵝山上的《桂林城圖》摩崖石刻,繪制的就是南宋末年桂林的全貌。
桂林的山水自古以來就以它獨有的韻味吸引著歷代名流,造成了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從南朝與謝靈運齊名的大文學(xué)家顏良,到散文家柳宗元、詩人李商隱、詞人黃庭堅等文壇大家,都曾先后來到桂林,留下了許多稱頌桂林的詩文墨跡。韓愈的一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算是為桂林山水定了調(diào),宋代李曾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最后為桂林山水奠了基。這時的桂林已是一座全國著名的風(fēng)景名城了。太陽和風(fēng)孕育出這片青山綠水用了億萬年的工夫,而這片青山綠水孕育出人的審美情趣,卻花了不太長的時間。
讓我最早認識桂林的,是一張印有桂林山水的年歷,只一眼,那夢幻般的山,山下那明鏡似的水田,及水田倒映出來的滿天彩霞,就深深地刻在我的頭腦里,再也忘不了。而我真正地走進那圖畫,讓自己的身影融入那瑰麗的晚霞中,已經(jīng)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
二
初入桂林,首先驚詫的是這里的山。山太多了,疊彩山、伏波山、獨秀峰、象鼻山、月牙山、南溪山,東一座西一座,前邊是,后邊也是,玉柱般地撐著桂林城上那片湛藍湛藍的天。山不高,也不大,亭亭玉立,窈窕而又清雅。展眼望去,這山青青那山青青,仿佛是忽然間一齊從地里冒出來似的,那嫩嫩的綠色,竟使人疑心能掐得出水來。特別是太陽剛露頭時,山上的一抹輕煙,好像是仙女飄飄的羽衣,又如同山水畫家將眼前的畫面淡淡地染上幾筆,使得這些山色,都帶上了一層朦朧美,縹緲、空靈、清淡、幽雅,完完全全的神仙本色。絕不像別處的山,劈面凌空,連綿巍峨,觀之,讓人小得無地自容;登之,又簡直是活受罪,真正的仗勢欺人。這里的山卻是零零散散、疏疏緩緩、不徐不疾、從從容容。流連其間,如遇多年老友,與你款款而語;靠之歇息,則通體生涼,如倚玉屏風(fēng);登高而眺,如是傍晚時分,則見殘陽倒影,天外云峰,朵朵相倚。唐代楊凝的“夕陽天外云歸盡,亂見青山無數(shù)峰”的詩句似是專為這兒所做的。山都一般大,佇立山巔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當然也就生不出豪邁之心了。對于桂林的山,一代文宗韓愈曾留有“山如碧玉簪”的詩句,象形描狀,恰當貼切;當代詩人則留下了“山峰,像倒豎的嘆號,引起了多少人的驚異”之句,引意相授,抽象其形,倒也不難讀懂,只不過把想象的余地留給讀者,多少給人以取巧之感。細想一番,這也難怪,佳詞麗句都給古人用光了。桂林的山上多石刻,形式多樣,內(nèi)容也豐富,疊彩山的山壁上就刻有唐代元晦的《疊彩山記》和《四望山記》,宋代朱唏顏的《舫疊彩巖》詩,清袁枚的《游風(fēng)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詩,詩詞山色,相得益彰。在獨秀峰的東麓有一讀書巖,巖如石室,內(nèi)有天然的石窗、石榻。南朝詩人顏廷之在桂林當太守時,府治在獨秀峰之東,他常在這里讀書,故名讀書巖。顏廷之以文章冠絕當時,與詩人謝靈運齊名,后人并稱顏謝。在獨秀峰下的“五詠堂”里曾刻有顏廷之的名作,黃庭堅所書的《五君詠》真跡,可惜已經(jīng)被毀了。
和桂林的山比起來,桂林的水更讓人偏愛。我想象不出青山若無綠水伴,桂林的風(fēng)景該打多少折扣。桂林的水很多,像桃花江、東江、靈劍溪、南溪、相思江等,水如其名,景色都不賴,只是漓江的名聲太重,這些水也就不大為人所知了。在桂林幾個月,幾乎天天都要去漓江里游泳,甚至雨天、月夜也不落下。游累了就躺在江岸邊的竹筏子上,任江水靜靜地溫柔著身體,放眼四望,天藍藍,水碧碧,山青青,云飄飄,漓江水裊裊婷婷,曲曲彎彎,仿佛是誰在綠色的海洋里浣洗的一練輕紗,飄飄揚揚地掩映在無數(shù)的峰巒間。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越發(fā)顯得清清朗朗的;水面如鏡子一般,風(fēng)起時微有皺痕,很像少女們皺她們的眉頭,不過一會兒就又眉開眼笑了,那情景正合了詩韻,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頗有些浪漫的味道。夏日黃昏,漓江邊常有姑娘梳洗,苗條的身影被江水抻的恍恍惚惚,清脆的笑聲讓人想起了劉三姐甜潤的歌喉,那場面常把游人的眼神從青山綠水中揪過去,真讓人不知是漓江邊的姑娘像漓江呢,還是漓江像漓江邊的姑娘。水至清則無魚,漓江水則清且有魚,打漁的人腳踩竹筏,頭戴竹笠,那在山影水影中拋撒漁網(wǎng)的形象,倒讓人覺得他們泛舟漓江,不為打魚,只是為了撒網(wǎng)。
這樣的景色才是漓江的本色。她不同于西湖,西湖水厚而釅,多少有點人工味和富貴氣,像一個美麗豐滿的貴婦人;也不同于北方的水,那水凜而清,野味十足,更像個村姑,雖然也有水面被喚作小漓江,然其形雖近,其神差矣,充其量“見賢思齊”罷了。漓江水清而溫,像一個天真的少女,雅秀天成,不假雕飾,媚而不妖,靜而不死,真正的青春情調(diào)。
三
對于桂林的山水,前代詩人吟誦的不少,除開“水做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那一句外,還有諸如“水繞青山山繞水,山浮綠水水浮山”“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頂上行”等等詩句,狀物逼真,感情色彩濃烈。小住桂林,對于前幾句自然是默契在心,也許是天生愚鈍,后一句卻不怎么明白,船如何會在青山頂上行呢?
當然,要想真正領(lǐng)會桂林山水的底蘊,那是非要乘船游漓江不可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主要分布在從桂林到陽朔80余公里的地界內(nèi),夾岸美景,無與倫比,其形其色,莫可名狀。從古到今,文人墨客寫也寫不盡,唱也唱不完,詩人說那是一首凝固的詩;畫家說那是一幅神筆也畫不出的畫;地理學(xué)家說那是大自然的杰作;音樂家則說那是劉三姐悠揚的歌,而如今,讓我怎樣來形容她呢?
船出桂林不過一刻鐘,就進入了無邊無際的山海之中,澄江似練,蜿蜒于青山間。船行得很平穩(wěn),站在船頭似乎感覺不到船在動,只見無數(shù)的奇峰向你緩緩飄來,又漸漸隱去,恍惚間竟不知是船在動,還是山在動,實實在在的“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舟遙遙以輕揚,風(fēng)飄飄而吹衣”了。那山,有的像碧蓮,有的似春筍,有的如一群群的野獸在原野競走。其實無論你所看到的是什么,你都會覺得這是一幅畫,一幅生動而寧靜的畫,一幅長達80公里的畫。明麗的陽光下,最令人心顫的是那鋪天蓋地的綠。那是什么樣的綠呀:近處的山是耀眼的明綠色,稍遠的山是黃綠色,再遠些的山是一種青綠色,極遠處的山則為黛綠色,而水中山的倒影則呈墨綠色。綠意真濃?。獾昧鞒鲋瓉?,染綠了漓江,連空氣中都泛著微微的碧綠色。不時而來的微風(fēng),吹皺了江水,拂動了青山,那擴展的漣漪,似乎也延伸到了你的心里,沁入了你的脾肺中。人,醉了。朦朧中我問青山,那萬重的碧山中可有神仙的處所?我問綠水,那晶瑩的碧水里可有通向龍宮的路口?站在船頭,久久地凝視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忽又想了那句“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頂上行”的詩來,不禁恍然大悟。
沿江順流而下,最先到的是斗米灘,岸上有仙人石、望夫石。相傳古時候,有一貧苦船家,夫妻二人帶一嬰兒,溯江駛往桂林,至斗米灘時,適逢數(shù)九寒天,江水枯竭,過不了灘,只好船泊灘下。他們只剩下一斗米,丈夫天天爬上山頂,眺望遠方,希望得到救援。最后因糧絕失望而化成了石頭。妻子背著嬰兒上山尋夫。看到丈夫呆立山頂化成了石頭,心一急,也變成了石頭。這就是斗米灘仙人石與望夫石的來歷。
斗米灘前不遠有一座聳立江畔的石山,山的外貌很像一頂古老的紫金冠。山下有個奇巧幽深的巖洞,一股清泉流出,注入漓江,這就是漓江上的勝景——冠巖。巖有四洞,洞洞相連。洞頂遍布各種形態(tài)鐘乳石,有“鷹落蒼松”“飛龍出洞”“雨打芭蕉”等景。從洞內(nèi)向外眺望,峰巒云影,翠竹茂林,風(fēng)帆漁筏,山光水色,詩情畫意油然而生。明人田汝成說:“大抵桂林巖洞,爽朗莫如龍隱,幽邃莫如棲霞,而寒冽寂寥,兼山水之奇者,莫如冠巖之勝。”
前行不遠,只見峭壁插江,像刀劈斧砍一般,雄偉壯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形容為“削崖屏立”。邊上有一條山間道,通往桃花吐艷、綠竹滴翠的桃源村,但被懸?guī)r絕壁截斷了。人們走到那兒,就要乘渡船。一般的渡船都是橫江而渡的,這里的渡船卻是在江的一邊來回往返,所以叫“半江渡”。
過桃源、揚堤,出二郎峽,迎面而來的便是畫山。在江畔巨大的峭壁上,各種顏色的石紋縱橫交錯,構(gòu)成一幅色彩豐富的圖畫。細看起來,仿佛是一群栩栩如生的駿馬,有的昂首嘶鳴,有的跳躍奔騰,有的低頭覓食……神態(tài)各異,妙趣橫生。相傳,它們本是天上的神馬,因為被漓江秀麗的山川和豐盛的水草迷住了,就住了下來。有一首民謠道:“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見九匹狀元郎?!笨梢娺@匹匹駿馬并不是容易看清,還需細細辨認才行呢。
再往前行,灘流湍急,碧綠的江水下面,有一塊米黃色的大石板,好像一匹黃布,這里叫黃布灘。兩岸有七座山峰,亭亭玉立,倒影清晰,傳說是七仙女下凡。
沿著兩岸的山峰,沿著水波不興,平滑如鏡的江水順行便到了興坪鎮(zhèn)。鎮(zhèn)上有一株千年古榕,鎮(zhèn)后面有五指山,五峰競秀,十分喜人。
四
再往前便到了陽朔鎮(zhèn)。
說到陽朔鎮(zhèn),總要提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那句話。其實陽朔只是桂林所轄的一個縣治,不知什么時候卻反仆為主了。對于這,人們倒是表現(xiàn)得十分寬容。氣吞萬里的話語,沒招來一句非議,卻招來了天下的游人。還是外國人愛較真兒,記得在回北方的火車上,坐對面的法國留學(xué)生曾正兒八經(jīng)地問我說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又要說陽朔山水甲桂林呢?這不是一個矛盾嗎?我笑著回答他說這不是中國人愛玩文字游戲,也不是他們不懂得形式邏輯,這實實在在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樂于犯這樣的錯誤??粗鈬嗣H徊唤獾臉幼?,我不禁哈哈大笑。其實熟悉陽朔的人都清楚,陽朔之美不全在于山水。那山連綿突兀,已是漸顯生硬,水也漸寬漸直,少于荒忽之趣。在我看來,陽朔之美實在于那份超逸、那份脫俗、那份恬淡。小鎮(zhèn)全隱在環(huán)圍成蓮花狀的山中,雖沒有陶淵明筆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來的高古,但說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卻不過分。去陽朔正好趕上雨天,因那飄飄的小雨會給小鎮(zhèn)平添三分詩意。撐一把雨傘,或者不撐,干脆任雨絲淋濕頭發(fā),那感受正像走進一首淡雅的朦朧詩中。也許是受了桂林山水的濡養(yǎng),小鎮(zhèn)自有那空靈含蓄的氣質(zhì),青幽幽的石板路,黑瓦頂,灰墻圍,翹屋檐的民居,在飄落的,亮白的絲絲細雨里,猶如一張高調(diào)的藝術(shù)照片。游人不少,小商販也不少,花花綠綠的雨傘,占去了小巷大半。人雖多,然不顯嘈雜,混在人群中絕沒有那種膩歪歪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蠻有意境。傍晚了,游人少多了,雨也停了,小鎮(zhèn)沐浴在雨后的夕陽中。那火紅的落日,染紅了山林、染紅了江水、染紅了黛黑色的瓦、染紅了灰色的墻,也染紅了青青的石板路。你看,陽朔之美不是一半在山林,一半在小巷么?
桂林讓我回憶的東西太多了。那總也吃不夠的桂林米粉,會須一飲三百杯的桂花酒;那光怪陸離的地下溶洞;那漓江邊的鳳尾竹林,騎在水牛背上的牧童等等,憑我一支鈍筆如何能說得完呢?
我愿永遠懷念著這座美麗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