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良
今年雙節(jié)那陣,我們幾個老同學(xué)來到“打響全面抗戰(zhàn)第一槍”的盧溝橋身邊,再次瞻仰她的俊秀與超絕,重溫了她的滄桑與榮耀。因為橋上的柏油路和曾被加寬的步行道已被拆除(1986年的事),昔日的“古貌風(fēng)姿”盡可以一覽無余了。
眾所周知盧溝橋乃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她以建筑工藝與歷史文化集于一身而著稱。其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的永定河上,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多涵孔圓弧拱橋,又名永定橋、盧溝橋。另有個別稱,即馬可·波羅橋。那又是因為元代時來華的“歐亞飛鴿”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十分贊賞這座石拱大橋,說她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并撰文將她介紹給歐洲各界,于是歐洲人就稱其為“馬可·波羅橋”了。舊時橋域方圓一帶有宛平縣城,那是明朝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出于軍政需要設(shè)立的。如今橋東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館”以及“抗日戰(zhàn)爭烈士陵園”,也就是說如今的“她”已成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國家級著名紅色旅游景區(qū)了。
據(jù)專家們說,早在24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盧溝橋一帶就已經(jīng)是燕薊一帶的交通要沖。而作為京城名勝之一的“臥虹千尺”的盧溝橋,則建成于金代昌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距今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當然就我們今天所見的盧溝橋?qū)嶓w,則又是經(jīng)明清兩朝(自“永樂”到“光緒”)以及建國后多次修繕之后的。
面對她的實體,學(xué)建筑的齊兄便給我們講解了精湛超絕的建造工藝。他說:“橋身長266.5米 ,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橋身兩頭各矗立著一對華表。另外,橋身兩側(cè)共有281根漢白玉欄桿,每根柱頭上雕刻的小石獅子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之諺,其實還是有數(shù)的,原有627個今存501個。你們看它們神態(tài)各異千姿百態(tài)、動靜相間惟妙惟肖……”
經(jīng)他這么一說,我們再一細瞧,還真是——有的趴在雄獅背上,有的偎在母獅膝下,有的仰天大笑,有的低首沉思,有的躍身嬉戲,有的伏身安睡……至此我們不禁對造橋的建筑師前輩們油然而生得幾分欽佩與崇拜。
當然我以為不能不提的是:國人對她之所以崇敬與贊愛,更因為她跟我們老一代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歷史緊密聯(lián)系著、跟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緊密聯(lián)系著。她在為自身贏得榮耀的同時也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不屈不撓同仇敵愾的精神氣質(zhì)。那天我們看到的紀念館前廣場中央矗立著的那座4米高的雕塑“盧溝醒獅”,便正是盧溝橋及宛平縣城光榮歷史的象征。
當我們看到清乾隆皇帝題寫的雄健蒼勁的“盧溝曉月”時同行的李兄給我們講述了她的來由。他像個解說員似的說道:“因為該橋離京城中心有15公里之遙,旅次橋西驛站的商旅們欲趕在上午進京辦事觀光,便常常是黎明時分就邁出驛站立馬橋頭了。而斯時抬頭望去,魚肚白的天幕上便掛著一輪西斜的殘月,而橋下潺潺的水流又閃著撲朔迷離的束束波光……如許的詩情畫意正好驅(qū)散了他們旅途之悶倦而收獲了一絲美感與愜意。鑒此一代天驕金章宗便欽定了‘盧溝曉月的雅號并將其列為燕京八景之一。至于乾隆爺?shù)念}字則又是五百年后的事了……”
盧溝橋自古是北京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但橋面很窄,只有7.5米寬,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交通的需要。為此,1967年10月盧溝橋面加鋪了柏油路面,橋的南北兩側(cè)用鋼筋水泥做了懸空過梁,寬1.5米,作為人行道,將欄板及石望柱設(shè)置在懸空過梁兩邊。重型車輛駛過時,懸空過梁震動導(dǎo)致欄板和望柱很多被震毀,橋上的獅子、石頭開裂現(xiàn)象屢見不鮮,盧溝橋損毀非常嚴重。彼時,在包括北京市政協(xié)、政協(xié)委員在內(nèi)的各界人士奔走呼號之下,盧溝橋啟動封閉管理,并在其旁建設(shè)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成為全國唯一的抗戰(zhàn)綜合性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國家級的重要抗戰(zhàn)紀念地,在展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情感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百年宛平城、千年盧溝橋、萬年西山永定河。未來的盧溝橋要永遠地屹立在中華大地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標志和精神的信仰?!氨R溝曉月”的美滿和諧與“宛平烽火”的民族大義,伴隨著永定河將重現(xiàn)秀美宜人的綠水青山生態(tài)廊道。
逗留了兩個多小時后,坐在歸途的車上我不禁賦得一首小詩以表達對她的賞愛:
“盧溝八百歲,工藝嘆湛精。雄獅神態(tài)異,匠人饒神通。曉月景致美,游客皆陶醉。君身贏榮耀,更在英雄碑?!?/p>
注
中國四大名橋:河北的趙州橋、福建的洛陽橋、廣東的廣濟橋和北京的盧溝橋。
馬可·波羅(1254—1324):13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他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世家,17歲時隨父親和叔父游歷中東,4年后來到中國(經(jīng)盧溝橋進京),于漫長的17年里游遍中華大地,回國后寫得《馬可·波羅游記》盛贊中國之富庶與昌明,對歐洲人了解中國起到很大作用。
其他燕京七景:太液秋風(fēng)、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又名薊門飛雨)、西山晴雪(又名西山積雪)、玉泉趵空(又名玉泉垂虹)、居庸疊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