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劍客
90多歲的楊振寧依然活躍在中國科學圈。著名物理學家陳方正博士曾這樣概括楊振寧的人生:“物理學的巨大成就僅僅是楊先生的一半,另外一半是他的處世情懷,二者互為表里,關(guān)系密不可分?!鼻迦A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用“率真”二字來形容他,贊嘆楊振寧“童心未泯,坦率真誠”。楊振寧的處世交際之道,由此可見。
不理會那些謾罵
2004年,82歲的楊振寧迎娶28歲的女研究生翁帆,因為這樁婚姻,他像娛樂明星一樣被輕佻地談?wù)摗⑥陕?,?jīng)過歪曲或刻意編造的偽事實也隨處可見。甚至還有人編造翁帆父親娶了楊振寧孫女的謠言——這一謠言出現(xiàn)時,楊振寧的孫女才7歲。2017年2月,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并正式轉(zhuǎn)為中科院院士。這時,有人說他是“回國養(yǎng)老享?!?。針對不良輿論,與楊振寧關(guān)系密切的中科院院士葛墨林氣憤不過,寫了一篇辟謠和解釋的文章,但被楊振寧壓下了。楊振寧回復他,除了討論物理,其他的事都不要管,我一輩子挨罵多了。我知道網(wǎng)上有些人對我有種種奇怪的非議,我的態(tài)度是不去理會它。
楊振寧這位在國際上備受尊崇的物理學家卻遭受庸俗的解讀,不得不說是輿論文明的悲哀。然而他總能一笑置之,從不發(fā)聲回應(yīng),表現(xiàn)出高度忍耐和克制。這樣的雅量,試問多少人能做得到?有很多人面對惡言和指責,不能平靜以對,動輒挑起輿論戰(zhàn)火,發(fā)起種種炮轟。沉默是金,楊振寧只管默默講學授道,因為他深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自己去量吧。”
不愿意行這個禮
有一次,楊振寧在華中科大演講前,當主持人介紹他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時,他立即舉手加了一句:“那時我持的是中國護照!”盡管1964年,楊振寧決定加入美國籍,但他在《父親與我》里寫道,“我父親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shù)學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游歷甚廣。但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于我的放棄故國,父親在心底里始終沒有寬恕過我?!毕愀壑形拇髮W很早就想授予楊振寧名譽博士學位,但他一直沒有接受。理由是1997年之前,授予儀式上有一個英國傳統(tǒng),接受榮譽學位的人要到英國校監(jiān)面前鞠躬,然后校監(jiān)拿一根小棍子在接受者頭上敲一下,而楊振寧不愿意對英國人行這個禮。等到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校監(jiān)換成了中國人,他立即接受了。
楊振寧的家國情懷,從來就沒有泯滅,并且一直是自覺、是習慣。所以他不僅勇于自證自己獲得諾獎時是中國公民身份,敢于把加入美國籍對自己形象有損且不為人知的內(nèi)心獨白揭示出來,而且寧可舍棄名譽博士學位,也絕不向英國校監(jiān)行禮。其率真、坦誠的交際品行以及在血液中自然流動的真摯愛國之情,無不令人敬仰和感動!
我要見我的老師
1971年7月,去國26載的楊振寧以美國公民身份第一次訪問中國,周恩來設(shè)宴招待。他提出要見自己的老師王竹溪,而此時,這位1938年的劍橋大學博士、中國屈指可數(shù)的統(tǒng)計物理專家,正戴著“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的帽子在江西鄱陽湖畔“五七”干校放牛,并已嚴重感染血吸蟲病。隨即,“楊振寧重返故土,王竹溪十萬火急回京”,成為中國物理學界廣為人知的一段佳話。王竹溪回京后重新?lián)伪贝蟾毙iL,后來他病重后,楊振寧多次托人給他捎來很貴的白蛋白以及現(xiàn)金。楊振寧在走遍世界各地的演講、學術(shù)報告中,從他口中聽到王竹溪的名字,難以計數(shù)。1997年出版的《楊振寧文集》,開卷第一篇就是:“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研究的是統(tǒng)計力學,導師是王竹溪教授?!?/p>
楊振寧為人極重情義,所有教導過他的老師,都時刻掛在嘴邊。直到已經(jīng)名滿天下,他回國看到這些老科學家,一樣畢恭畢敬地行弟子禮。甚至在受到中國官方高規(guī)格禮遇的場合,也始終不忘恩師。1983年,王竹溪病逝,他的家人說:若不是楊振寧這位學生,使老師得以從干?!疤崆爱厴I(yè)”,如果再晚一年半載回京,那么,“他活不到1983年”。
喜歡黃昆的與眾不同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和黃昆是同班同宿舍的同學。楊振寧當時在黃昆眼里是“天才”,黃昆酷愛爭論,特別愛頂牛,楊振寧曾說,“他有一個趨向,就是往往喜歡把他的見解推向極端”。對此,楊振寧卻并不反感,有同學疏遠他,而楊振寧卻非常喜歡他的“與眾不同”。有一次,為弄明白量子力學中“測量”的含義,他們的爭論從白天一直到晚上回宿舍還在進行,熄燈上床后又爬起來,點亮蠟燭,翻開權(quán)威資料來解決爭論。由此,他們結(jié)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深厚情誼。黃昆2001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至今,楊振寧對黃昆的較勁和認真仍然念念不忘,“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國做研究,而是當時和黃昆同處一舍的日子。正是那些爭論,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覺?!?/p>
楊振寧懂得尊重人的個性,善于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他對黃昆的“鉆牛角尖”不僅不排斥,還樂于與之“辯論”,既拓展了思維,增進了學識,也收獲了友誼和快樂。楊振寧和黃昆交往的這段佳話,深深啟示我們:人格獨立和人際交往并不矛盾,只有懂得包容,善于接納他人,才能砥礪團隊精神,能夠與不同的人一起共事、團結(jié)更多的人成就大事業(yè)。
“直到今天,我知道我沒有變。我想我為人處世都比較簡單,不復雜,就是沒有很多心思,我喜歡這樣的人,所以我就盡量做這樣的人?!边@樣的楊振寧,實在是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