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張裔侃
摘要:2006年,采茶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贛南采茶戲也因此進入世人的眼前。贛南采茶戲是江西采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發(fā)源于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本文通過贛南采茶戲《割韭菜》這首簡單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戲曲音樂,帶入到南昌市中學的音樂課堂,讓更多學生了解贛南采茶戲,體會到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
關鍵詞:贛南采茶戲 ?中學 ?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110-04
在中學教育中,音樂并不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中學生在學校學習音樂的時間也不是很多,那學習中國傳統的戲曲音樂的機會也就少了,故筆者希望更多的中學生開始了解并學習中國傳統戲曲音樂。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是現在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在這句話中強調了民族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有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這個世界才能更好的存留下去?,F在,政府也比較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2016年的十一國慶節(jié)江西南昌成功舉辦了2016藝術江西國際博覽會,這里的其中一大板塊是跨界論壇,邀請了國內外著名藝術家、評論家、策展人、鑒定家、史論家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這其中就有贛劇和贛南采茶戲的代表人,有當代著名戲曲史家、曲藝家、戲劇編劇萬葉老師和江西科技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院長黃玉英教授。
在江西省,傳統戲曲有贛劇和江西采茶戲。其中,在建國后贛南采茶戲進行了改良,很多作品改用普通話演唱,從而讓大部分人可以聽懂唱詞所講的內容。在對贛南采茶戲查詢發(fā)現贛州市厚德路小學已經開展了“贛南采茶戲進校園”活動,故筆者希望不僅在贛州贛南采茶戲可以進入校園,在江西的其他地區(qū)也可以進入校園,使江西的學生可以了解贛南采茶戲,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了解江西的地方戲曲藝術。
一、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音樂分析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采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發(fā)源于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音樂屬于曲牌體(聯曲體),大多數曲牌唱腔來自民間,又與民間文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起初是用客家方言演唱,后經過改良有了用贛南普通話演唱的版本。贛南采茶戲包括三腔一調,分別為茶腔、燈腔、路腔和雜調。這首《割韭菜》屬于路腔這類。
路腔,是由于適應路上行走時而得名。路腔經歷代的老藝人長期沿用,跟茶腔和諧一體,成為贛南采茶戲演唱風格和特點組成部分。但在這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因傳唱記譜不同,所以有不同版本的《割韭菜》,本文筆者選擇了兩個版本的曲譜進行分析、比較。一個版本的《割韭菜》是選自1953年版江西省音樂工作組的《贛南采茶戲音樂》,另一個版本選自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西卷下冊。
以1953年版的《贛南采茶戲音樂》中的《割韭菜》樂譜為例,在開始的標題中說明了《割韭菜》一般為女生或者是旦角所唱,節(jié)拍為四二拍和四三拍。戲曲名為《割韭菜》,顧名思義就是在勞動時唱的歌曲,所以在標題下有介紹這首曲子的風格是勞動快樂的。這個曲譜上并沒有直接寫出這首歌曲的調子,但在旁邊寫了低音5和中音2,是胡琴類記譜中的定弦,大致是西方所說的G調,主要伴奏樂器為勾筒(二胡類)。
這首曲子旋律比較簡單,總共為15個小節(jié),從曲譜上看總共由兩個樂句組成,第一句為前9小節(jié),第二句為后6小節(jié)。但在戲曲的唱詞上,這首曲子只有一句話。這首曲子的主要唱詞是:“姐在園中割韭菜,一心一意等到我的情郎哥,有情我的郎,等到我的郎”。在這首短小的曲子當中還發(fā)現了唱詞和襯詞幾乎各占二分之一,體現了贛南采茶戲的唱腔特點“唱詞不夠,襯詞來湊”。因在贛南采茶戲中伴奏最多的是胡琴類的樂器,所以在樂譜中有琴譜(下圖為第一樂句)。聽過這音調后,發(fā)現這首曲子的前一句與《茉莉花》相類似,后用贛南特有的襯詞演唱結束。
這首曲子的第二樂句除了主要唱詞“等到我的等到我的郎”,其余的都是該戲曲當中的襯詞,這就有了很明顯的贛南采茶戲路腔特點(下圖為第二樂句)。從該戲曲的整體上來說,是比較活潑、歡快的,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藝術包含音樂,所以音樂與生活是不能分開的。
另一個版本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選自中國戲曲集下冊江西卷,這個版本是現在的,所以在標題處寫的就比第一個版本更為詳細,寫明了是選自《取奶》當中的一首,現在在網絡找到的視頻大都是這個版本的演唱。這個譜子是由江西戲曲音樂學會理事王愛生先生記譜,曾祥英老師演唱的。這首戲曲旋律與之前的相比較復雜,總共為18個小節(jié),與之前的相比小節(jié)數多了3個。
現在,我們把兩個版本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繼續(xù)進行比較。根據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大致旋律,分為兩個樂句,以下是第一樂句的兩個版本的比較與分析。在兩個版本的第一小節(jié)中第二版本是第一版本的變體,第二版本保持了第一版本的板眼上的音不動,在第二、三小節(jié)中第二版本也有簡單的變體,但在第四小節(jié)第二版本的變化較大,是以第一版本的第四小節(jié)的第一拍展開的。在第二版中第五小節(jié)所唱是襯詞,在第一版本中沒有,所以這就比第一版本更具有活力,剩下的到第一樂句結束都是簡單的加花變奏。
以下是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第二樂句的比較與分析。因襯詞在這句中比較多,且襯詞唱出來比較自由,所以這句兩個版本比較來說,相距較第一樂句來說比較大。在第一版本中主要唱詞“等到我的郎”的前面有三個小節(jié)的襯詞演唱,而在第二版本中主要唱詞“等到我的郎”的前面有五個小節(jié)的襯詞演唱,但是在兩個版本中有兩個小節(jié)的旋律、音高、節(jié)奏是非常類似的。這兩個版本的最后結束的兩拍是一樣的,這也就表明不管曲子版本如何變動,板眼上的音是一致的,我們生活的時代在變化,所以曲子也會根據不同時代的審美進行變化,使之更能符合不同時代的藝術審美需要。
通過以上兩個版本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大部分的音樂素材(唱詞)都是來源于民間生活的,這樣就更能通俗易懂了。根據歷史的變遷和轉變,第二個版本的戲曲音樂就是第一個版本的變體,主旋律聽起來一樣,但仔細聽又不一樣了。這首曲子音樂聽起來更像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的變奏,所以贛南采茶戲《割韭菜》是《茉莉花》變奏和贛南采茶戲特有的襯詞構成的。
二、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教學實踐探索
(一)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割韭菜》,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初步了解贛南采茶戲的歷史和唱腔分類。
(3)引導學生根據《割韭菜》簡單版本的主旋律,在保持原主旋律的基礎上即興創(chuàng)作音樂。
2.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練習清晰的咬字吐字,用明亮的聲音演唱贛南采茶戲《割韭菜》。
(2)根據《割韭菜》的簡單版本的主旋律,在保持原主旋律的基礎上即興創(chuàng)作音樂。
3.教材分析:
《割韭菜》是贛南采茶戲當中的路腔代表曲之一,節(jié)拍為四二拍和四三拍,A大調。這首曲子是由藝人傳唱記譜的,大致分為兩種樂譜,一首簡單的和一首復雜的。以簡單版本為例,這首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為單一樂段的結構,前半句為主要旋律和唱詞,后半句大部分為襯詞,后半句為前半句的變化再現。在聽這首曲子時,會感覺聽起來很熟悉,其實是與江蘇民歌《茉莉花》相類似。這首曲子的唱詞不夠,只有一句話:“姐在園中割韭菜,一心一意等到我的情郎哥,有情我的郎,等到我的郎”。但其中又有很多襯詞,所以在贛南采茶戲中有“唱詞不夠,襯詞來湊”的講法。這首《割韭菜》的音調是由類似鮮花調《茉莉花》的變奏與贛南特有的路腔襯詞構成。歌曲簡單活潑,是一首容易學會又有贛南采茶戲特色的歌曲。
(二)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教學過程設想
1.導入新課
首先教師設問,哪位知道贛南采茶戲的相關信息的,給同學們講講?然后教師向學生講解贛南采茶戲簡介,并開始播放贛南采茶戲《割韭菜》。
這里的教學要求是教師要隨著多媒體播放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音樂向學生實時講解什么是贛南采茶戲,什么是割韭菜,學生要認真聆聽,了解贛南采茶戲《割韭菜》。
2.學習歌曲
第一,先學習簡單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的樂譜,初次聆聽贛南采茶戲《割韭菜》,但注意要記住聽這首戲曲的初步感受,可以感受情感是歡樂的還是悲傷的。
第二,播放復雜版本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要記住這兩種版本大概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做了分析后能更好的為下面所上的即興編曲課程打基礎。
第三,歌詞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一起運用節(jié)奏朗讀法,學生齊讀戲曲中的唱詞,先讀一次,教師要細心教導使學生不會讀錯后,再連續(xù)的、不要錯的朗讀二次。
第四,學習簡單版本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小聲跟唱曲譜為3至5遍后開始慢慢的加入歌詞進行演唱,跟著教師唱3至5遍后,全曲全員合唱。教師在學生學唱時,要注意隨時糾正學生演唱的不足,使學生更好的演唱。
第五,學習復雜版本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學生可跟著伴奏輕聲學唱,練至3至5遍后,全曲全員合唱。
第六,復習兩首戲曲音樂,演唱兩個版本的贛南采茶戲《割韭菜》。
3.集體在簡單版本的《割韭菜》基礎上即興創(chuàng)作音樂
首先,集體分析兩個版本的音樂不同的襯詞和相同的主要唱詞,可以找到一些音樂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例如,只保有主干音,在主干音旁添加輔助音等。
其次,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指導學生在簡單的規(guī)律中即興創(chuàng)作音樂。例如,在樂曲的第一小節(jié)中主干音是31和2,運用補充加花法可以改變?yōu)?531和2或者3531和23等;再例如以第三小節(jié)為例,在保留板眼音的基礎上運用骨干減音法改成更簡單的旋律,112和53改為12和5等。
最后,學生小組演唱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
4.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江西傳統戲曲贛南采茶戲《割韭菜》,通過學習我們還了解到什么是贛南采茶戲,同學們還能夠對戲曲音樂進行簡單的即興創(chuàng)作,希望同學們還可以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音樂。
三、結語
筆者通過把贛南采茶戲介紹給南昌中學生來探索如果做一本關于本省曲藝藝術和戲曲藝術的校本教材在全省是否可行。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大部分中學生并不知道本土中有哪些曲藝藝術和戲曲藝術,這應該是教師的疏忽。筆者認為教師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到對于本土曲藝藝術和戲曲藝術的介紹與普及,讓學生對于本土的曲藝藝術和戲曲藝術有一定的了解。而在教師與教材方面,筆者認為是否可以編寫一本簡易的校本教材用于本省曲藝藝術和戲曲藝術的普及?或者是否可以請曲藝藝術和戲曲藝術表演者來給全省音樂教師來上公開課?從而讓更多學生了解贛南采茶戲,體會到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江西省音樂工作組.贛南采茶戲音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53.
[2]《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江西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西卷下冊[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
[3]廖軍.贛南采茶戲探究[J].南方文物,2001(04).
[4]劉洪忠.淺談贛南采茶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J].中國戲劇,2010(03).
[5]黃玉英,袁大位.江西客家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6]黃玉英,沈丹.贛南客家采茶戲的藝術特征[J].地方文化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