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U型教學模式為指導,分析高三地理深度講評與傳統(tǒng)講評的不同和U型模式應該如何操作,及其對個人成長的感悟。
關鍵詞:U型模式;深度學習;地理深度講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2-006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2.063
總結高三地理講評課時,可發(fā)現(xiàn)較多學生存在審題不清、無法正確獲取隱形地理信息、知識框架碎片化、無法規(guī)范答題等解題能力不足的問題。一些學生總是希望教師詳細多講,跟著教師講評思路亦步亦趨地走,缺乏獨立思考、綜合思維的思想和方法。面臨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學情及全國文綜地理卷的高要求,高三的地理講評課必須做出改變。在課堂改革中,“深度教學”“U型教學模式”為我們找到了新的路徑。
一、U型教學模式下地理講評與傳統(tǒng)講評的對比
U型模式是基于深度學習理論提出來的,與淺層講評比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一)對講評內容分析不同
淺層的講評課僅僅是針對試題問題進行解釋、說明,或是用某種方法來解決或找到合理的答案。而深度講評則必須下沉到知識內部結構,理解考點的邏輯結構、邏輯形式和邏輯過程,能夠完整地解釋或闡述整個情境現(xiàn)象、產生原因或過程以及帶來的影響,能夠比較完整地建構起較細的知識結構網絡,歸納出某類題型的解題方法。
(二)講評目標不同
淺層次的講評課是以解決每一次問題為目的,目標單一,就“題”而講“題”。而深度地理講評既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又要做到以“此題”而“類題”的效果;既注重知識結構,更注重過程和方法。
(三)能力培養(yǎng)不同
淺層次的講評課是通過重復地說,重復地練,多停留在表層。而深度講評則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更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地理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習主體不同
淺層次的講評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以“我問你答”或“我講你寫” 的方式進行。深度講評是針對此情境,教師以引導為主,通過搭建腳手架或方法指引,讓學生自我“潛行”,自我內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的引導力度不同。
二、U型模式下地理講評過程基本操作
U型模式認為,知識的學習必須經歷下沉、潛行、上浮三個階段,還原知識產生的背景,經歷知識形成所必要的過程,理解知識背后的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促進學生精神發(fā)育的意義系統(tǒng),才能達成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因此U型教學模式包括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下沉、潛行、上浮。
(一)下沉——還原地理知識背景
下沉式是進入深度學習的門戶,是還原知識產生的背景,并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的過程。有助于建立起書本知識與學生個人經驗的關聯(lián)性,從而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性[1]。為保障高三地理教學進度,并不一定要每次都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或者是講述整個發(fā)展背景或歷程。而是利用現(xiàn)有的試題情境,增添相關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評2016年全國文綜I卷36題時,可通過短視頻《堪察加半島》了解動態(tài)、有趣的堪察加半島,視頻中簡單介紹了堪察加的位置、地形等情況。通過直觀形象的視頻,能夠打消學生的畏難心理,增加學生對試題情境的理解。
(二)潛行——體驗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過程
潛行是學生將知識內化的過程,在講評課中,則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所給出的地理材料情境、問題進行認真審題(審好關鍵詞、限定詞以及指令詞)、聯(lián)系與遷移相關的知識點或能力考點、對應材料進行分析或推理、判斷,建立起材料情境與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得出相關的結論。潛行不僅僅是對知識點的內化過程,更是對學生綜合地理能力和素養(yǎng)的修煉過程。
(三)上浮——表達與反思,遷移與應用
外顯的表達指學生能夠用地理術語、地理語言寫出答案;能夠自我總結、歸納出相關的知識結構網絡,反推地理過程等。內隱的表達是能夠認同人地協(xié)調觀、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地理觀念。
三、教師成長
(一)做有“心”人
盡管高三的日常教學工作量大、煩瑣,任務重,要求高,教師還是要努力收集各種地理信息,國內的、國外的、官方的、民間的……下沉環(huán)節(jié)要注重知識與學生經驗、生活的聯(lián)系。教師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多“存貨”,才能做到隨時“出貨”。
(二)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潛行環(huán)節(jié)是對教師能力的考驗,地理教師只有具有深厚的地理知識、嚴密的地理邏輯思維、積極的探索地理原理的精神,才能夠找到合適、典型的地理材料。特別是高三階段,要幫助學生“搭建腳手架”或是“拆除腳手架”,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多聽取同行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多閱讀各種書籍,增加知識儲備。
(三)傳播正能量
上浮環(huán)節(jié),我們看到的是學生的表達,其背后隱藏的是學生的思想。學生的只言片語中也能夠反饋出其吸收到的學科思想和理念。作為高三地理教師,在講評時會涉及許多區(qū)域、許多產業(yè)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及解答時,要傳達出理性分析問題,合理、積極的地理觀。
在高三的題海之中,講評不僅僅是解釋和答疑的過程。在U型模式之下,通過真實多角度的情境、自我潛行和領悟,更多的提升學生地理知識建構、地理時空、邏輯等綜合思維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地理思想和觀念。
參考文獻:
[1]郭元祥.“U型學習”與學習投入——談課程改革的深化[J].新教師,2016(7):13.[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郭琴(1985.5— ),女,漢族,四川營山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育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荔灣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三講評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YB2018-10)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