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娟
宜興,古稱“陽羨”,在歷史上有著7000多年的制陶史,為江南重要的陶瓷藝術發(fā)展中心,特別是在明清以來,紫砂成為了一朵靚麗的奇葩,引領著飲茶文化的潮流。紫砂壺的制作原料紫砂原礦,只在宜興的土地之下蘊藏,其他區(qū)域未有蹤跡,所以顯得特別的神秘和珍貴,有著“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記載,意思是說紫砂泥料要比珠寶玉石還要讓人愛不釋手,雖然有夸張的成分在里面,不過紫砂珍品的價值在拍賣市場可謂是令人咋舌,而且直到今天依然是炙手可熱。宜興的紫砂藝人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靈巧的雙手,把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紫泥演繹成為一件件精妙絕倫的紫砂藝術作品,同時還在上面進行陶刻、彩繪等等裝飾,使其具有更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內涵,成為了我們喝茶品茗的良好利器和精神的伴侶。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梨式壺》就是在傳統(tǒng)器型的基礎之上賦予了現(xiàn)代的藝術設計潮流,同時搭配精致的陶刻裝飾,使得整體看起來更加的優(yōu)美雋永,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此壺壺身如同一個梨子一般圓潤可愛,從壺腰部開始鼓腹,特別的實用,然后在壺底部收攏,既顯得亭亭玉立又端莊穩(wěn)重,小小的壺嘴出水非常爽利,和豐腴的壺身搭配,顯得嬌小可愛,與之相匹配的壺把造型則更加的多變一些,小鉤把的設計圈卷自然,端握非常合適,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邊緣的處理也非常具有特點,和壺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上面點綴的壺鈕則是梨子的枝蒂造型,充滿了大自然的野趣。同時此壺壺身還裝飾有樹枝鳥的刻繪,從畫面的布局,手法的運用,還有細節(jié)的處理等等各方面,都是非常的雅致,惟妙惟肖地把我們非常熟悉的情境刻繪于壺上,充滿了天人合一的味道,使得整件作品更加的錦上添花。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梨式壺》,每一個元素都恰到好處,壺嘴、壺把、壺蓋和諧統(tǒng)一,營造出良好的空間形態(tài) ,陶刻裝飾的靈動和壺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紫砂梨式這種傳統(tǒng)器型在新的時代潮流之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梨式,在中國陶瓷藝術的歷史上,從元代開始,到明代的時候流行,從出土的瓷器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清代乾隆之后,梨式紫砂壺用以泡茶品茗,尤為茶人所喜愛,一直流傳至今?!笆种袩o梨式,難以言茗事”,特別是在福建閩南地區(qū),梨式壺成為了茶友們的必備,而惠孟臣創(chuàng)制的梨式小壺,不僅僅在國內廣受青睞,而且流于東瀛日本,倍受珍愛。后來傳入歐洲,對西方制壺業(yè)影響也頗大,著名的安尼皇后定制銀質茶具時,也要求仿形于孟臣的梨形小壺。由此可見,小小的梨式紫砂壺,不僅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更深深地影響了西方陶瓷藝術的發(fā)展。
在現(xiàn)代的文字資料中,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古陶瓷圖典》認為:“梨式壺,壺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狀似梨而得名”。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也說:“梨壺——因造型類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燒造,其后歷明、清兩代,經久不衰?!币蚨嫘螇刈怨疟阌兄?,壺原為惠孟臣首制,《陽羨茗壺系》云:“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作為一種傳統(tǒng)器形,想要在眾多壺中脫穎而出,僅有壺型是不夠的,梨式壺的泥料在過去多用朱泥,通體紅潤,經過長期的泡養(yǎng),令人愛不釋手。如今,在許多的紫砂藝人的演繹之下,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藝術特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壺友,一起探討梨式的造型藝術審美和其中的文化淵源。
結語:紫砂藝術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在江南宜興這座小城已經蔚然成風。江南濃郁的文化氛圍讓紫砂藝術多了些許文人味道和書卷氣息,折射出江南清逸絕卓的韻味和我們對于紫砂文化的孜孜以求。除去紫砂泥料的神秘性,對于許多的壺友而言,紫砂之中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托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吸引著我們流連忘返,在紫砂藝術的海洋里盡情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