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種植和飲用茶葉的國家之一,紫砂的故鄉(xiāng)宜興也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壺茶同譽,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一段佳話。在歷史上,宜興紫筍茶曾經被選為貢茶,有著“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美譽,而宜興紫砂也有著“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記載,如此珍貴的兩種神奇之物,在宜興大地交匯,形成了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吸引著無數(shù)的游客和海外藝術家前來一探究竟。其實,對于宜興的紫砂藝人來說,紫砂壺最基本的就是材質的選擇和工藝的技巧,紫砂泥料的透氣性是保證紫砂壺能夠最大程度發(fā)揮出茶葉滋味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泥料的基礎之上,才開始談論工藝技巧的問題。紫砂壺全手工的成型方式也是頗具有傳統(tǒng)的意味,特別是在今天機械化大生產的背景之下,紫砂傳統(tǒng)技藝如同一股清流一般,給我們帶來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鼓樂壺》就是把陶瓷藝術的文化底蘊和傳統(tǒng)的柴燒工藝結合起來,營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和古香古韻的人文氣息。此壺壺身在傳統(tǒng)器型的基礎之上,更加的挺拔圓潤,呈現(xiàn)出筒形的設計,非常實用。壺身裝飾有黃色波紋一般的線條,如同優(yōu)美的鼓樂旋律一般,壺底平整,柴燒形成的自然氛圍非常漂亮,有一種水火淬煉之后的渾然天成質感。壺嘴修長婉約,出水自帶弧度,與之相匹配的壺把則呈現(xiàn)耳形設計,線條婉轉流暢,端握非常舒適。壺蓋嵌入壺口,氣密性良好,通轉流暢,具有很好的把玩性,壺鈕小巧,和壺身同出一轍,上面也精致的裝飾有黃色的紋理,非常的引人注目。在我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之中,聯(lián)想到宜興7000多年的制陶史,于是把古陶的元素和柴燒的傳統(tǒng)工藝運用起來,形成了非常獨特、穿越歷史而來的鼓樂之聲,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視覺體驗和萬千的思緒。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鼓樂壺》,沒有絲毫的故意炫技,卻把紫砂藝術最為核心、最為本真的質樸之美和古樸味道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端握此壺細細品味,宛如聆聽一首從遠古傳來的鼓樂和鳴之聲,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在中國民間,“敲鑼打鼓”或者是“鑼鼓喧天”,這樣熱鬧的場面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情境,不論是在歡慶節(jié)日里,在平時的娛樂活動中,也不論是慶祝豐收的時候,還是婚喪嫁娶的民俗生活里,鼓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經過考證,鼓作為“群音之長”,是各種聲音領銜的樂器,在遠古時代,鼓就是一種幫助狩獵的工具,就來成為部落之間相互聯(lián)絡的信號之一,在歷史的演變之中,成為了戰(zhàn)鼓隆隆,靡靡之音。同時,鼓在中國文化之中,還有“擊鼓鳴冤”、“擊鼓升堂”等等功能,代表著權力和地位。作為樂器的鼓,演奏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角可以有“威風鑼鼓”,配角則有民樂合奏,主要用來把控節(jié)奏,總之,鼓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工具、權力的象征、樂器等等功能,都很好的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廣泛的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鼓樂壺》就是聯(lián)想到古代鼓的作用和歷史上鼓的功能進化,用紫砂的形式演繹出來,結合柴燒的傳統(tǒng)工藝,精心制作、古法燒制而成。在今天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之下,三五好友喝茶品茗,禪茶論道,共同品味紫砂藝術的古典之美和傳統(tǒng)工藝的匠人之心,豐富的人文內涵啟迪著我們對于未來的希望和憧憬。
結語:2005年,傳統(tǒng)的紫砂陶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形成了完整的工藝體系,也讓全世界認識到紫砂的魅力無窮。目前,在宜興紫砂產業(yè)從業(yè)者達十萬人以上,成為了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yè)之一,未來的發(fā)展也是相當光明,當我們在飲茶的時候,總會想到紫砂壺,不僅僅是因為其良好的透氣性,更重要的是經過我們的把玩和摩挲,已經形成了溫潤如玉的色澤,帶給我們一種歲月的沉淀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