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獦酥?。今天,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yōu)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绷暯娇倳泴Ω叩冉逃挠韬裢?。
縱觀當今世界經濟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事關國家發(fā)展、事關民族未來,肩負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
從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豎起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一個里程碑,到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更趨完備,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綜合改革縱深推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穩(wěn)步提升,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高校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被仡櫄v史,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不絕,不斷煥發(fā)新的、蓬勃的生機,與一代又一代師者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從孔子、孟子,到朱熹、張載、陸九淵、王夫之,再到蔡元培、陶行知、梅貽琦、張伯苓……這份名單不斷延續(xù),師者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改變中國。
復旦大學百歲經濟學者張薰華就是其中一位。
張薰華與黨同齡,從教七十五載,是在黨的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紅色理論家”、著名經濟學家。他畢生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矢志不渝,著力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結合起來,打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脈絡,在國內首次提出“土地批租論”,學術貢獻卓越。他不惑于表象,不隨波逐流,一生嚴謹治學,堅持科學、追求真理,終成不凡成就。他一生淡泊名利,耄耋之年仍堅守在教育一線,自修育己,師德高尚,以學識和德行激勵培育了一代代優(yōu)秀人才,為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
于張薰華身上,能感受到老一輩師者、學者、知識分子共有的特質——濃厚的家國情懷,“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思想之先聲”“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獨立精神、自由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新時代長征路上,更多的青年教師正賡續(xù)傳承老一輩學者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不負前人、不愧后代,努力跑好屬于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我們看到,在舉國上下抗疫的危難時刻,無數教師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和“停課不停學、不停教”兩條戰(zhàn)線上,守護億萬學生身心健康;在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他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天眼”“北斗”“天問”等重大科研工程中,他們攻堅克難、積極求索,讓大國重器熠熠生輝;在一間間教室內、一次次課堂上,他們?yōu)榱⒌聵淙?、凝心鑄魂而默默耕耘……
“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正是無數教師薪火傳承的辛勤付出,讓教育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也深刻地改變了國家的命運,共同奠定了走向教育強國、現代化強國的堅實根基。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未來的中國教育,必將為世界教育提供中國實踐、中國智慧、中國模式,這也勢必對教師隊伍提出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作為“好老師”的四個評價標準,指明了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崇高責任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神圣使命。
未來,高校教師要堅持與新時代同向同行,著書立說、咨政啟民,堅守教育一線,義不容辭地履行立德樹人的職責和使命,立足“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引導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奉獻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說:“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高等教育,將以人文精神的光輝繼續(xù)照耀一代代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奮勇向前,讓他們“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求學之旅,橋都堅固,道路都光明。”在這個過程中,無數教師共同形成的澎湃合力,正可謂教育的力量、文明的力量、國家的力量,更是托舉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希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