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燁
那一年,我正在河池的宜州掛任副市長。當時,正在主持召開一個叫“廣西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的文化論壇,我接到了自治區(qū)黨委原副書記、時任廣西文聯(lián)主席的潘琦同志打來的電話:在桂林組織召開一個桂學研究專家座談會。
2009年4月15日,在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桂林雁山園,潘琦同志主持召開了桂學研究首次專家座談會。廣西的28位專家學者集聚雁山園,充分闡釋了學術觀點,就桂學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進行了探討,對桂學的概念界定、研究背景和研究對象、如何開展研究展開了熱烈討論。這是一個極具開創(chuàng)性和里程碑意義的會議。
于是,桂學的概念正式提出。而我,也在這樣一個緣分與責任中,參與了在廣西文化發(fā)展史上會留下深刻印記的文化建設。
以何種模式開展工作,對當時的我而言還是模糊的。這個時候,走向區(qū)內(nèi)、外的調研和考察,是我們工作的第一步,這既是對外省文化研究的一個學習過程,也是對廣西文化的一個深度了解、梳理過程。2010年7月,我們赴湖南、安徽對湖南的湖湘文化和安徽的徽學研究進行了實地考察,湖南岳麓書院的對聯(lián)“惟楚有才,于斯為盛”讓我們對瀟湘文化歷史、湖湘著名人物和歷史事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徽學中的程朱理學的系統(tǒng)研究讓人感受到了治學的嚴謹。2011年9月,我們又赴四川,對巴蜀文化研究現(xiàn)狀、古代巴蜀文化遺存和當代巴蜀文化現(xiàn)場的研究途徑進行了考察和探討。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作為廣西人,摸清家底、增強文化自信,是潘琦同志帶領的一幫文化人正在思考和正在做的努力。因為,文化積淀著民族的基因與血脈,連接著國家的歷史與現(xiàn)實,寄寓著人民的選擇與意愿。文化自覺,就是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廣西的歷史文化十分豐厚,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繁衍生息;秦統(tǒng)一嶺南后,開鑿靈渠,把長江、珠江兩條水系連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漢代,合浦港已經(jīng)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宋代,廣西出現(xiàn)了與交趾客商進行貨物交換的博易場、通往西南的茶馬古道;1300多年的科舉制中,廣西有12位狀元,3位狀元及第;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文化名城,匯集了全國文化精英;在當代,廣西打造了劉三姐、漓江畫派、八桂書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文學桂軍等文化名片。因此,怎樣將這些“散裝”的元素予以包裝,形成品牌,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的過程。
經(jīng)過1年多的籌建,2010年11月8日,廣西桂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在南寧隆重召開。200余位熱愛廣西文化并有豐碩研究成果的專家、學者集聚南寧,濟濟一堂,共襄盛舉,見證了廣西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刻。自治區(qū)黨委、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有關領導出席大會并為廣西桂學研究會舉行了揭牌儀式。時任自治區(qū)副主席李康在講話中代表自治區(qū)黨委、政府對廣西桂學研究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她認為,廣西桂學研究會成立意義十分重大,是廣西文化建設歷程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加強桂學研究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中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戰(zhàn)略舉措。
這一天,大會選舉產(chǎn)生了潘琦為首任會長,選舉產(chǎn)生了9位副會長,我也被選舉為秘書長。會議還將學術委員會設立為最高學術機構和研究基地,特聘了研究員。在與會人員期待的目光中,潘琦會長滿懷深情地說,廣西桂學研究會的成立,雖然只是廣西悠久、燦爛的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小步,但卻是廣西人自覺研究廣西地域文化的開創(chuàng)性的一大步,是廣西文化人勇于擔當繼承和振興廣西文化的歷史責任的一項壯舉。他代表研究會理事會設計了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廣西桂學研究會將以“整合文化資源、保護文化遺產(chǎn)、創(chuàng)新文化理論、打造文化品牌”為主題,圍繞新思路——整體包裝提升文化發(fā)展活力,新機遇——創(chuàng)新合作共拓文化新空間,新使命——打造廣西區(qū)域文化新智庫,新目標——成為廣西文化形象代表等為任務,以實現(xiàn)文化積淀與現(xiàn)實問題的深度結合為基點,以為未來發(fā)展提供建議與對策為歸宿,共商開掘廣西文化富礦的戰(zhàn)略舉措。桂學是一個地域性的廣義文化概念,它正確地、合理地呈現(xiàn)了社會、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現(xiàn)代文化的系統(tǒng)知識的學問、學理和學說,是廣西文化的名片;它包含了廣西人在廣西創(chuàng)造的學說以及廣西人在自治區(qū)外創(chuàng)造的的學說,包括了外籍人在廣西創(chuàng)造的學說,也包括外省籍人在廣西創(chuàng)立的學術思想、學術成果。
10年的歲月轉瞬即過。在桂學人的努力下,通過研究生及專業(yè)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壯大了桂學研究力量,推出了學術成果,打出了品牌,成為了廣西文化研究的重要名片。
廣西桂學研究會把學術研究確定為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務,把桂學研究成果作為體現(xiàn)桂學價值、支撐桂學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為了集中體現(xiàn)桂學研究成果,我們設立了大型叢書《桂學文庫》。《桂學文庫》包括兩大系列:一個系列是《廣西歷代文獻集成》,另一個系列是當代學人的研究性學術成果?!稄V西歷代文獻集成》是廣西古代各類重要文獻典籍的匯編,是以影印方式編輯出版的一套大型古代文獻叢書,至今已影印出版廣西古代文獻典籍126冊。隨著桂學研究成果不斷結出豐碩的果實,有的課題還進入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這些成果年復一年地、源源不斷地充實到《桂學文庫》中,這套叢書將成為廣西文化建設、文化積累的重要寶庫。
“中國·廣西書架工程”項目,是面向東盟國家捐贈中文圖書的項目。印尼西加(?。┤A文教育協(xié)調機構、印尼坤甸共同希望教育基金會和泰國清邁皇家大學圖書館、泰國碧武里皇家大學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的捐贈項目,正在分批次向簽約機構和大學捐贈中文圖書。
為了提升廣西的文化形象,我們與廣西電影集團、廣西電視臺合作,把廣西文化符號拍攝成視聽形式,《桂學故事——話說廣西文化符號》專題系列片已經(jīng)廣西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播出。我們還與湖南聯(lián)合舉辦了5屆湘漓文化研討會,對共源湘漓文化進行探討。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文化先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就是“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個元素的有機融合,這使我們的文化精神悠久而深厚,文化血脈綿長而濃郁。
如何更進一步挖掘和研究廣西的文化,一直是桂學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梳理漓湘文化區(qū)、西江文化區(qū)、紅水河文化區(qū)、左右江文化區(qū)和北部灣文化區(qū)的特點,就能看到清晰的文化路線圖。當這些研究體系逐漸成為我們的研究自覺時,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厘清廣西的文化維度。而桂學,也就會在文化建設的大潮中逐漸成熟。
我想,這是需要一代一代桂學人持續(xù)的接力和傳承。而我,愿意為此付出時間和心血。
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 ?丘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