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是學習宣傳《民法典》的重要渠道,特有的傳播優(yōu)勢更應全面準確解讀法律條文。部份文章對緊急救助行為和高鐵霸座現象的解讀存在誤區(qū),特提出不同看法。
關鍵詞:民法典熱點;緊急救助行為 ;高鐵霸座
“筑典”是大國崛起的標志性事件。學習好宣傳好《民法典》,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2020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闡釋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規(guī)定新概念新精神”。只有準確把握《民法典》條文的內涵,才能正確適用,發(fā)揮出法典安邦定國的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網絡中部份宣傳文章或圖文,在闡釋《民法典》個別條文時,存在誤讀甚至誤導,或不當“拔高”的現象,特提出商傕。
一、《民法典》184條——緊急求助行為
《民法典》184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钡湫蛨鼍盀椋杭鬃孕兴さ购螅蚁喾?,因護理知識、經驗不足或姿勢、方法不對,致甲再次受傷或傷勢加重,則乙不承擔責任?;颍杭咨辈』蛱幱谄渌>?,乙施救,因方法不對或經驗不足,甲危境加重,乙不承擔責任?;竞x是:行為人宏揚善舉做好事的過程中,如果不慎造成受助人受傷(或傷害加重),不承擔法律責任。本條旨在回應一段時期以來“好人難當”、“英雄流血又流淚”等不良社會現象,倡導助人為樂、匡扶正義、見義勇為的公序良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喻為“好人法”。
網絡中有圖文在解讀本條文時,想當然地把所有“扶不扶”、“救不救”、“扶老人被訛”等籠統(tǒng)歸于本條,宣揚“扶老人被訛詐”的現象被法律堵住了。如有文章宣稱:“曾經一度人們被碰瓷傷透了心,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想幫卻又不敢?guī)?。如今法律已有明確規(guī)定,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這是一種片面理解甚至是誤導。
法律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為:假定—處理—后果。184條的假定是(條件假設):救助前甲所處危難不是乙造成的,乙相扶過程中造成甲新的(或加重的)損害。處理(行為模式)是:甲不得向乙主張賠償。后果是:乙不承擔責任。
但多次被報道的所謂“扶老人被訛”糾紛中,雙方往往各執(zhí)一詞,甲主張是被乙撞了,乙則辯稱是被訛詐——事實是不清楚的——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184的假定,不能籠統(tǒng)宣稱“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184條的條件假設是因乙的救助行為本身造成了甲的損害;而“被訛”情形則是甲主張乙的撞擊行為而非后來的救助行為造成其損害??梢娫谙嘧才c否事實不清的情況下,并不能直接適用184條的規(guī)定。如果有證據證明甲系自行摔倒,根據184條,乙這個“好人”自不必擔心。但在無證據的情況下,乙仍然存在著被訛的擔心和可能。
而面對是否是“被訛”,往往雙方都無法提供直接證據證明,畢竟不是每個角落都有監(jiān)控,且可能發(fā)生的碰撞,也只是一瞬間,很難剛好有人目睹(或不愿出來指證),可能存在的身體接觸或碰撞也無法通過痕跡鑒定來證明。按照網絡上有些解讀的邏輯:乙真撞了甲,只要去扶,甲如果要求乙承擔責任,乙就以被訛為由喊冤,就可以變身為救助者而免責,豈不荒唐?豈是立法本意? 2020年9月9日四川鄰水小孩扶老人案的反轉就是例證。
是否發(fā)生碰撞,即查明是否存在侵權事實,是用證據說話的,是程序法才能回答的問題。作為實體法,《民法典》只能設定在某一清楚事實基礎上的實體權利義務處理規(guī)則。簡單粗暴宣傳“如今法律已有明確規(guī)定,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欠妥,混淆了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界限與區(qū)別,容易產生誤導。
二、《民法典》815、820條——高鐵霸座
近年來,關于高鐵霸座的報道屢見報端,成為又一社會熱點。一般而言,霸座人并非無票乘車,而是強占他人座位,導致第三人無法對號入座甚至站到終點,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列車管理秩序。
《民法典》815條: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820條:承運人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運輸旅客。有網絡文章據此宣稱:《民法典》頒布后,霸座行為成為違法行為,高鐵霸座將成歷史。筆者認為此表述值得商傕。
首先,旅客購買了車票,就與承運人形成合同關系。車票上如果載明了座位號,座位號就構成合同條款(內容)。1999年的《合同法》60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即旅客、承運人、霸座者都有全面履行合同(包括對號入座)的權利或義務。1997年的《鐵路旅客運輸規(guī)程》第九條:旅客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權利:1.依據車票票面記載的內容乘車??梢姡睹穹ǖ洹烦雠_以前,已有法律法規(guī)對對號入座作出了規(guī)定,且成為了雙方的合同義務。霸座人的行為對承運人而言構成民事違約(民事違法);根據《侵權責任法》對第三人構成侵權行為(民事違法);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三項的規(guī)定,構成行政違法??梢?,《民法典》出臺以前,霸座行為的性質和法律處理是清楚、完整的。即使沒有《民法典》的規(guī)定,也有足夠充分的法律依據處理霸座行為。
其次:顯然,《民法典》對旅客和承運人的權利和義務作出了完善性規(guī)定,是民事立法對社會現象作出的回應。寄希望于旅客或承運人通過民事途徑維權,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仍然不足以直接終結霸座行為,高鐵霸座現象不可能自動成為歷史。從科學立法角度上看,這類行為應歸入行政法甚至刑法范疇。《治安管理處罰法》(甚至其前身《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早已對這類行為規(guī)定了處罰措施,也就是說,《治安管理處罰法》施行以后,高鐵霸座就應該成為了歷史。但未何不成歷史反成新聞呢?因為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承運人和公安機關仍然息事寧人,對這類歪風邪氣不敢“亮劍”,《民法典》即使規(guī)定得再詳盡,霸座行為還會一再出現。
《民法典》把座位號寫入法條,使三者權利義務更明確清晰,是法律的進步和完善,這一點當然值得肯定。但不能為了宣傳、突出《民法典》,就變相否定此前的立法成果。在制止效果上,最終仍然得看承運人和公安機關的是否有所作為,而非《民法典》是否有所規(guī)定,不宜將此條款任意拔高。
結語:通過網絡圖文并茂地開展宣傳,是簡易快捷掌握《民法典》的好形式。但“闡釋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規(guī)定新概念新精神”,應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曲解不拔高不當“標題黨”,精準考察法律條文的內涵和實效,才能避免南轅北轍甚至形成誤導。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2007年出版
[2]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作者簡介:李濤,男,生于1970年8月,講師,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部,講師,重慶乾乙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思政教學與司法實踐。郵編40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