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亞琴
摘要:二語教學與二語習得共同構(gòu)成了語言的教與學。二語教學旨在使學生具備使用目的語的能力,課堂互動對于教與學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為課堂互動活動之一,教師課堂反饋是指教師對語言學習者為達到學習目的所做努力的回應,它表現(xiàn)為對學生課堂好壞的評價,也可作為一種錯誤糾正的方式。反饋可以獎勵的形式、相關(guān)評論或行為、面部表情等形式展現(xiàn)。本文試論英語作為外語教學(EFL)的課堂中,“教師反饋”這一交際性語言技巧的基本定義、理論背景以及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語言教學;教師反饋;理論意義
一.教師反饋的定義
據(jù)Selinger(1983)所述,反饋是指給與學習者的相關(guān)信息,這些信息能夠被用于修正其母語向目的語轉(zhuǎn)換的中介語。Wiseman 和Hunt(2001) 認為反饋是指“一般來說,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口頭或者書面的信息,這些信息讓學生們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tài);事實上,它包括口頭反饋與非口頭反饋?!?/p>
二.教師反饋的分類
教師反饋是二語課堂互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反饋根據(jù)標準的不同有不同分類。教師反饋能以言語行為的方式展現(xiàn),如表揚、相關(guān)評論或其他鼓勵方式,也可以非言語行為表現(xiàn),如目光接觸、手勢、面部表情或沉默。課堂教師反饋已被相關(guān)作者研究并分類。教師反饋包括情感反饋與認知反饋?!扒罢哧P(guān)注于對話者在互動過程中相互提供的激勵性支持(Ellis 1994)”。 這意味著情感反饋是一種非言語反饋,教師可通過面部表情、眼神接觸、手勢、身體姿勢以及近距等方式來傳達積極或消極的反饋信息。相對于情感反饋,認知反饋則與實際理解相關(guān)。
教師反饋可作為衡量學習者表現(xiàn)的方式,因此它即可能為積極的反饋也有可能為消極反饋 (趙曉紅,1998)。積極反饋指教師的贊揚如“好”、“對”或者是非言語信號比如在學習者回應之后的點頭或者微笑。Nunan (1991)認為積極反饋比消極反饋在改變學習者行為方面更有效果。它不僅幫助學習者認識到自身進步,還能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并建立一個激勵性的課堂環(huán)境。
三.教師反饋的理論框架
1.行為主義論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研究主流觀點是行為主義方法。最著名的支持者是美國心理學家B. F. Skinner。他的條件反射理論認為,學習某些行為需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刺激階段,用于引起行為。第二階段為反應階段。第三階段為強化階段,通過對于強化的反應,表明回應的正確性或非正確性,同時鼓勵以后的反應的重復或抑制。通常來說強化以表揚、懲罰的方式表現(xiàn),或是無強化。在行為主義理論中,如回報、懲罰或者無強化的行為都被視為能夠自動加強或減弱給出特殊回答趨勢的反饋 (Marcus 1994, Zhou1998)。如果某特定目的被重復加強,那么它就被條件化,并將發(fā)展為習慣。 因此,根據(jù)行為主義理論,“反饋是學習的中心機制;在沒有反饋的情況下學習事件將不會發(fā)生,反饋的效果是自動并明確的”(Marcusr 1994, Zhou 1998)。
從這方面看,語言被認為就是一套習慣。學習一門語言意味著學習一套新的習慣。在學習這一新習慣的過程中,舊的習慣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新習慣的學習。該影響稱為“遷移”。正遷移可能促進語言學習而負遷移可能阻礙語言學習。語言學習中的錯誤就是學習者語言負遷移的結(jié)果。遷移對于語言初學者來說很重要:如果錯誤被立即糾正了,負遷移就會變成正遷移,由此在語言學習中起促進作用。否則負遷移將會持續(xù),長期將形成習慣,這毫無疑問將會阻礙語言學習。因此為避免負遷移持續(xù),預測學習者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很有必要,這也是教師反饋的職責所在。
2.認知主義論
與行為主義理論相對立的是認知主義論。認知主義論強調(diào)內(nèi)部心理處理。心理處理與外部行為相反,它對刺激與反應起干預作用。認知主義的“古典”學派將學習看作一種三個過程同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環(huán)境中感知、心理上呈現(xiàn)、記憶里分析并存儲。涉及的主要機制包括形成假說與證實假說。學習被看作一種問題的解決過程。由于學習具有不完整的特點,所以它需要通過反饋來幫助學習者縮小可能假設的范圍。
3.課堂話語模式
Douglas Barnes (Johnson 1995) 認為課堂學習是教師傳達知識與學生理解之間的一種協(xié)商,是教師與學生在通過面對面交流建立共享的理解時的一種互讓。Barnes認為課堂學習的最初基礎是學生的已知知識與教師課上為其提供的知識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該理論的中心部分代表了課堂交流的模式。當教師控制課堂交流時,這些模式由教師構(gòu)建并重建。當學生理解教師所說所做的行為產(chǎn)生理解并回應時,模式則由學生來主導。
三.結(jié)論
基于對二語學習的相關(guān)了解,綜合以上對于教師反饋的分析,英語教師應更理解如何成為語言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應從學習者角度考慮、應相應地使用合適的教學法。以上建議不可分割,其中教師反饋起重要作用。因此,為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教師教學過程中應更注重課堂上的反饋以及自己對學生的回應。反饋的作用不僅在于錯誤糾正,還在于激勵語言學習。作為教師應謹記的是語言課堂上所做的努力,最重要的目的則是實現(xiàn)學生語言學習的目標—提高語言能力與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4.
[2]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Long, M. H. Teacher feedback on learner error[J]: Mapping cognitions. 1977.
[4] 陳藝英. 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性評價策略[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2): 53- 57
[5] 孫燕青,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反饋[J],《心理科學進展》2005a,13 (2), 156-161。
[6] 趙曉紅,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話語的調(diào)查與分析 [J],《外語界》1998,第 2 期。